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爱荣 《群众》2016,(1):55-56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要完成"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战略目标。回顾江苏法治政府建设的历程,一方面,法治政府框架与路径基本成型,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法治观念已深入人心,法治政府建设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雷音  李珊珊 《传承》2014,(11):92-93
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军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军队法治建设已经成为军队各级党委班子的一项重要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明确提出,把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纳入依法治国总体布局,作出战略部署,必将引领我军在法治轨道上朝着强军目标阔步前进。  相似文献   

3.
盛清才 《前沿》2011,(3):7-9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凸显民生主旋律。民生问题与法治息息相关。检讨我们的工作,多年来,我们之所以一直未能走出民生困境,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深层原因就在于法治的缺失。为将民生建设真正纳入法治的轨道,就必须高度重视民生法治建设:完善民生立法,以造福民生;强化民生执法,以捍卫民生;坚持司法为民,以保障民生。尤其要健全监督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唯如此,才能最终实现民生建设的"五有"目标。  相似文献   

4.
陆新 《群众》2016,(1):44-45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描绘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党要领导全国人民奋力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要求各级党组织首先做到依法执政,切实提高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  相似文献   

5.
乔晓阳 《中国人大》2014,(22):12-1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  相似文献   

6.
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规划把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作为重要内容,对民主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又是重要保障。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和目标法治作为现代文明国家权力运作形态是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而出现…  相似文献   

7.
罗自刚 《前进》2014,(11):31-3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的同时,提出实现这一目标,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正>章大李江苏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坚持法治思维是推进现代民政建设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民政工作要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实现转型升级,法治思维是重要保障,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去布篇、去谋划。要努力形成民政法治信仰。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法治变成人民内  相似文献   

9.
《群众》2016,(3)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不仅把"三位一体"建设写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而且对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突出强调了经济法治建设和社会法治建设。总体而言,法治社会建设得到不断地重视和加强。实  相似文献   

10.
郑伟 《政协天地》2014,(12):35-36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与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形成了姊妹篇、上下篇。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一步凸显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丁朋 《中国民政》2014,(11):9-12
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定是一个尊重宪法法律权威、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治国家;一个以民为本的政府必定是一个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维护公民合法利益、把权力关进制度牢笼里的法治政府;一个文明的社会必定是一个法制健全、法制规范、法治昌明、法律得到普遍信仰的法治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部署和到2020年"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决策。而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把法治中国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刊以此为契机,回顾五年来民政法治建设,以启未来。  相似文献   

12.
群仲平 《群众》2016,(1):7-7
决胜"十三五",建设新江苏。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交汇点上,江苏展开了发展的新画卷。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是指引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3.
曹达全 《群众》2014,(11):20-21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把法治建设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目标。四中全会则直接以法治建设作为主题,在目标定位、道路选择和重点任务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把法治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此可见,在当今中国,正把法治建设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先手棋"逐步加以展开。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大》2011,(9):11-13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体公民中普及宪法、法律知识,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全面勾画法治中国建设宏伟蓝图,标注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新高度,开启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征程。统一战线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冷超 《群众》2014,(11):10-1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宣示着法治时代的到来。全会《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重大举措,为加快建设法治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就必须坚持用法治精神治国理政,在全社会弘扬法治文化,坚定全民法治信仰。  相似文献   

17.
童星 《群众》2014,(4):34-35
<正>在信访和法治之间,不能以其中一个否定另一个,而应并行不悖深化两种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发挥两套制度安排的正向合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改革信访工作制度,"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这为正确处理法治与信访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王克群 《前进》2014,(12):31-33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这对于我们深化认识,统一思想,理清思路,全面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治党管党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一、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胡建淼 《浙江人大》2014,(11):24-2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丰富和创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在中国的法治史上将起到里程碑的作用。法治建设经历两大飞跃依法治国这一概念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时被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党关于法治的理论和建设,经历了从法制到法治,从法治到全面法治的两大飞跃。首先是法制阶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发展人民民主、建设法制国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条件。"五四"宪法的制定,标志了中国第一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大目标,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与条件。从理论上看,建设法治文化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如果说法律制度是硬件建设,那么,法治文化是软件建设。因为法治文化关系到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公民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与价值判断。所以,建设法治文化不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前提、基础与条件,同时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点、难点与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