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从何来?     
《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三气周瑜”、“诸葛亮柴桑吊孝”。看到这里,我总在想:周喻为什么对诸葛亮来气? 有人说,周瑜心胸狭窄,“既生瑜,何生亮”,嫌人家比他强。我看未必如此。周瑜是东吴的兵马大元帅,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谁也碍不着谁;何况那周瑜也是“雄姿英发”的豪俊之士,这点个人修养不会没有吧?他之所以跟诸葛亮过不去,恐怕是出于这种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中将刘备塑造成宽厚、仁慈、爱民的贤君形象,以他为代表的蜀汉集团,坚持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试图建立合乎政治道德、维护百姓利益的理想政权。但是,在建立蜀汉政权的过程中,刘备迫于现实利益的压力,为了政权本身,不断向现实妥协,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甚至将理想作为自己获得民心、夺取政权的手段。虽然刘备最终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但是却付出了放弃理想的代价。作品以刘备的人生历程展示了在封建时代,以民为本等合乎道德的政治主张,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①刘备占据益州和汉中后自称汉中王,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一天,刘备无事,自得其乐地写起自传《二十年征战记》。正写着,只见刘禅送来一摞材料,内有几封信写着“汉中王收阅”。拆开看时,原来是些人民来信,其中有告关平搞“豆腐渣工程”的;有告糜芳收受红包的;有告张飞虐待士兵的;最令刘备难受的是告负责守卫荆州的关羽刚愎自用玩忽职守的。刘备一律批示给诸葛亮负责查处。②刘备丢下笔,走出府门,想轻松一下,却不料被一个士兵抱住双腿,连说“:求汉中王做主。”原来是张飞看一个小校长得不顺眼,就强令他下岗,还拖欠了半年的工钱不发。好在马上有…  相似文献   

4.
东方 《政府法制》2014,(23):19-19
马超是东汉名将马援的后代,曾经与曹操、刘备的大军交过手,皆不分胜败.刘备招降他之后,对他相当赏识,没多久便任命他为平西将军、都亭侯.之后,马超便开始自命不凡,自觉形同刘备的知己、手足,也不太注意君臣之间应有的礼节.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是我国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他遭逢乱世,自廿六岁初出茅庐辅佐刘备,到五十三岁病死五丈原军中,前后廿七年间,为蜀汉制订治乱兴废大计,处置各种军国大事,展示了令人叹服的远见卓识,不但使亡命行旅的刘备重获生机,并且导致后来蜀国之大治,真是“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因此,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把他视若神明,深为崇敬。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的法制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亮作为刘备驾崩后蜀国的执政者,在其执政的20多年中,坚持以法治蜀,从而使得偏居一隅的蜀汉政权举政明法,在逆境中艰难生存,其治蜀的措施和效果为后代的评论家所称道。该文首先分析诸葛亮以法治蜀的因素,继而论述其法制思想与具体实践,从而展示儒法合流之后政治家身上所具有的法家气质。  相似文献   

7.
陈振中 《法人》2010,(4):87-89
在职业经理人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曾先后依附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几次面临企业灭亡的险境,但终究还是顽强生存下来,刘备在逆境中的勇气和毅力是其后来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作为刘备驾崩后蜀国的执政者,在其执政的20多年中,坚持以法治蜀,从而使得偏居一隅的蜀汉政权举政明法,在逆境中艰难生存,其治蜀的措施和效果为后代的评论家所称道.该文首先分析诸葛亮以法治蜀的因素,继而论述其法制思想与具体实践,从而展示儒法合流之后政治家身上所具有的法家气质.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最厉害的帝王师是谁呢?在毛泽东看来,不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因为张良尽管帮助刘邦夺取了天下,但他从未提出过纲领性的国策;也不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因为诸葛亮虽有纲举目张的《隆中对》,但并没有使刘备统一天下,只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还是鼎立之三国中最弱的一方,自己也最后落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里有一个诸葛亮“赖账”的故事。说的是东吴孙权要讨回刘备借着的荆襄九郡,但诸葛亮就是赖着不还。他采用的手法有三招:一是拖。本来荆襄九郡是刘表的基业,刘表虽死,其子尚在,刘备在此是以叔辅侄,如果刘琦不在了,那时再说吧。二是哭。让善哭的刘备痛哭一场,弄得来讨账的鲁肃不好意思,空手而归。三耍横。让关羽唱黑脸,使出泼皮无赖的架势,先是嚷嚷着要杀前来要账的诸葛瑾,后又使蛮力将孙权派去接收三郡的官员尽数逐回。时下的官员赖账问题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未能很好解决的附在社会经济肌体上的一个“毒瘤”,以致在民间流传着…  相似文献   

11.
正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名叫公仪休的人,他才学出众,为官清廉,勤政多谋,因此成为鲁国的国相。公仪休为相期间,能够做到依法办事,杜绝肆意妄为的违法行为。他还下令吃国家俸禄的官吏不许跟百姓争夺利益。所以他任职期间,政治清明,统治稳固,深得民心。公仪休的才能和品格为后人称道,有关他的许多小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成为传颂的佳话。说起公仪休的清廉,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他嗜鱼而不受的故事。据说公仪休非常爱吃鱼,无论是煎、炒、蒸、煮还是火烤,他都爱吃,几乎达到了每日无鱼不欢的地步,可以用  相似文献   

12.
<正>最近热播的新《三国》收视率再创新高。这部片子虽然在大场面上美中不足,但在谋略上的刻画应该说非常成功。看《三国》一直有种感觉——局势的转变,往往是因为一个谋臣的得失。曹操得荀彧而定乾坤,得司马懿而成北魏;孙权得周郎而安天下;而刘备在没有诸葛亮时常被人撵得  相似文献   

13.
<正> 庞统日审百案,故事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孙权以貌取人,不用庞统,鲁肃把庞统荐给刘备。刘备见庞统貌陋也不重用他,叫庞统当了一个耒阳县宰。庞统到任百余日,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作乐。刘备闻知大怒,  相似文献   

14.
先说一段妇孺皆知的三国故事——赵子龙将护送刘备赴东吴娶亲。临行前,诸葛亮为防万一,送赵子龙三个“锦囊”,嘱其在三个不同时间节点拆阅。子龙依计而行,使刘备既娶得美女孙尚香又顺利逃离虎穴……  相似文献   

15.
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最近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了。观后,笔者感触颇深。 于成龙是清代著名的清官,他从政二十四年拒贿保清廉、身居要职保清贫的事迹,实为感人。百姓交口称颂他居官清正,康熙皇帝称其“天下廉吏第一”。《一代廉吏于成龙》虽然没有宫廷内部争夺皇位那样轰轰烈烈,但是,其故事发生在百姓身边,件件与百姓的利益相关,更显得平实亲切,一代廉吏于成龙也正是这样一位受人们爱戴的“百姓官”。他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精神,他的为官之德,是我们当代每位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值得认真学习的。 党的干部要以民为天…  相似文献   

16.
佚名 《政府法制》2012,(9):46-46
1.刘备的经历告诉我们:集团总裁完全可以从摆地摊做起。 2.诸葛亮的经历告诉我们:进私企比进国企更有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易中天《品三国》热销,不禁使我想起了清初小说点评家毛宗岗。毛宗岗评点《三国》(《三国演义》),不乏诙谐,偶涉油滑,有时也很有见地,能给读者以启迪。比如说《三国演义》第65回马超大战葭萌关,说的是刘备兵临城下,张鲁遣马超拒敌,锦马超和莽张飞在葭萌关下大战三日,甚至挑灯夜战,未分胜负。刘备爱马超神勇,极想将他收归帐下,诸葛亮施计,让孙乾携金珠贿赂马超的“政敌”张鲁手下  相似文献   

18.
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中,西蜀大将魏延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蜀主刘备和军师诸葛亮对于魏延的态度就截然相反.分析两人的不同态度很是发入深省.  相似文献   

19.
大选在即     
由作家胡小林创作的 《清廉市长》一书,讲述了一位地级市 市长的心路历程--当官难,当清官 更难,当为老百姓办好事的清官难上 加难。该书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在现 行体制下,选一个好官,会给一方百姓 带来福音;选一个贪官,会给一方百姓 带来灾难。作家用纪实性的笔法、一波 三折的故事情节塑造了一个个性鲜 明、为政清廉的市长形象,是一部写人 叙事俱佳的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20.
胡质,三国魏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人。 魏文帝时,他官至东莞太守,后又任荆州刺 史、征东将军。胡质为官正直清廉,不仅不贪污 和收受贿赂,就连朝廷赏赐他的财物,他都是分给 部下或贫穷的百姓,从不独吞独占。他所到之处,社 会治安良好,百姓生活安定。 胡质一生以清廉著称,他的儿子胡威受其影响, 也养成了清正廉洁的好品质。一次,胡威去荆州探望 父亲,因无钱雇车马和仆人,便骑着一头毛驴上路。 每到晚上住宿时,胡威都自己捡柴烧饭吃。探望过父 亲准备回家时,父亲胡质送给他一匹绢。胡威见父亲 竟然有绢匹,疑惑地问道:"父亲大人一向清廉,怎么 会有绢呢?"胡质说:"这是我从俸禄中节省下来的, 给你路上当盘缠。"胡威这才收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