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2年4月5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三峡工程建设能否顺利进行,难点在移民,关键也在移民。因为它不是像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移民那样一个简单的搬家,也不是像世界上其他国家水利工程那样一个简单的经济补偿。三峡工程不但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而且三峡百万移民也是世界工程移民史上绝无仅有的,所以说移民的成功与否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堪称“世界级难题”。百万移民,这道世界级难题到底有多难?按三峡正常蓄水位175米方案,20年一遇洪水,回水水库面积达1084平方公里,其中淹没陆域面积632平方公里。三峡工程移民人数之多和淹没实物量之大,在世界水利工程建设史上都是仅有的。它主要表现在:一是区域广,组织难。三峡工程淹没涉及湖北省和重庆市21个(后增加江津)市、区、县,277个乡镇,1680个村,6301村民小组,淹没城市2座(万洲、涪陵),县城11座,集镇116个。淹没地区直接涉及人口84.75万,其中城镇人口55.9万人,农村人口28.82万人。二是损毁大,复建难。淹没线下共有耕地、果园、林地42万亩,淹没房屋面积3473万平方米;淹没工矿企业1599家;淹没公路816公里,...  相似文献   

2.
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的成功实现,标志着历经17年之久的三峡移民工作已全面转入后续阶段。深入推进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移民工作,建立促进移民安稳致富的长效机制,要在增强“四力”上下功夫。坚持经济发展不动摇。增强移民安稳致富的“牵引力”。  相似文献   

3.
2006年6月18日,中共重庆市委召开第二届九次全会,会议作出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加快库区产业发展着力解决移民就业促进库区繁荣稳定的决定》,这在三峡工程建设史上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三峡库区工作的重心将实行战略性转移。三峡工程建设,是一个包括枢纽工程、移民工程、输变电工程在内的总体工程建设。三峡工程建设的移民搬迁,是整个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和难点。从历史上看,新中国成立以后50余年间,整修、新修了以丹江口、新安江、三门峡等为代表的各类水利设施,这些水利工程保护了大面积耕地,全国灌溉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2.4亿亩发展到近8亿亩,到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人均灌溉面积增加了50%,全国粮食总产量净增3倍左右,我国以占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成就举世瞩目,但也造成了巨大的淹没损失,工程产生的水库移民累计上千万。由于多种原因,这些水库移民未能妥善安置,不断组织进京上访。1981年,三门峡水库外迁移民大规模返库,引起中央高度重视。建国后的水库工程移民遗留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从三峡工程库区现实情况看,移民搬迁也面临着诸多棘手的矛盾和困难。一是工程建设淹没所涉范围之广,移民搬迁总人口数...  相似文献   

4.
湖北三峡库区移民安置与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湖北省“三万活动”的统一安排,省移民局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对兴山县、秭归县、夷陵区、巴东县三峡库区的移民搬迁安置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总体来看,四县区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基本完成,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普遍的改善和提高,库区县城和集镇面貌焕然一新、交通、电力、邮政通讯。  相似文献   

5.
在三峡工程建设的中,国家高度重视库区移民问题,将移民的安稳致富作为工程成败的关键。在三峡库区人民“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支持工程建设的同时,三峡库区的经济社会得到极大的发展,广大移民的的生存状况和发展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三峡工程及其库区移民迁建的实  相似文献   

6.
三峡大坝工程能否按期动工、截流,按预定期限完成三个工期,一个重要标志是库区百万移民要在各个时期完成阶段性搬迁,不出现“水赶人”,同时在移民完成后能迅速恢复原有生产生活水平并有进一步发展的条件.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党中央确定的对口支援战略措施,意在动员全国各方面的力量,帮助库区尽快完成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三峡工程现已进入施工准备阶段,库区移民的规划、试点也在全面进行.尽管对口支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家的要求和库区的愿望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联系的多,谈成的少,支援方来的多,受援方回访的少;承包工程的多,办生产性企业的少.怎样才能搞好对口支援呢?我认为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当代党员》2006,(7):4-4
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取决于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长度。借用这个经济学上著名的木桶理论,如果把重庆比作一只木桶,由15个移民区县组成的库区,无疑是目前最短的那块“木板”——这15个1区县的幅员面积和人口均占全市的1/2左右,而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大约只占全市的1/3和1/9。补充这块“短板”,既是发展库区的需要,更是提升重庆“水位”、实现富民兴渝的需要。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峡工程开发性移民方针和中央领导关于做好三峡库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市委二届九次全会发出了尽快把库区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库区的号召。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我们必须举全市之力建设新库区。  相似文献   

8.
在雄奇瑰丽的西陵峡三斗坪,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地如火如荼,一片繁忙!在它的背后,另一个浩大的工程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就是涉及到百万人口的三峡移民工程。 中央领导同志曾多次指出:移民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的确,百万移民的搬迁、安置,任务艰巨而复杂,成为三峡工程建设的头等大事。其中教育移民,因关系到十数万移民子女的上学问题,又成了移民工作的重中之重。 地处三峡大坝所在地和库区之首的宜昌市,坚决贯彻执行中央、湖北省委的指示精神,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主动  相似文献   

9.
《当代党员》2006,(4):9-9
将在今年六七月份召开的市委二届九次全会,要从战略的高度部署移民与库区发展工作。这标志着,库区产业大发展的号角吹响。随着二期移民任务圆满完成,三峡电站顺利发电,另一个问题横亘在我们面前,那就是如何解决库区产业空虚,确保移民安稳致富。库区发展的重要性恰如市委书记汪洋所言:“移民是立市之本,加快发展库区经济是统筹城乡之量和富民兴渝之要!”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教育移民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正式动工,库区各地教育移民已相继启动。从长远的观点看,三峡库区教育移民对优化库区教育资源配置、重新规划教育及其功能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然而,从库区教育移民的实际运作情况看,库区教育移民近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和困难。正确估价教育移民在库区移民和建设中的地位,科学分析和处理库区  相似文献   

11.
"开发性移民方针"提出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骏 《新视野》2003,(4):68-69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转变思路,提出了“开发性移民方针”,并开始在三峡工程库区进行开发性移民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不仅顺利地、按期地完成了前期移民的任务,确保了移民“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而且还推动了库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开发性移民方针”的提出,对于解决大规模非自愿性移民问题,促进移民地区经济发展,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移民经济理论和发展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光移民人数就达110多万,堪称世界之最。宜昌是三峡工程所在地,面对艰巨复杂的移民任务,市委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的优势,把“移民与育人”、“换环境与换脑筋”结合起来,努力营造服务三峡工程的良好环境,推动了移民搬迁任务的圆...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三峡库区已完成90%的移民搬迁任务,大规模移民迁建已基本结束,库区移民工作的主要任务不再是“搬得出”,而是确保移民“稳得住”和“逐步能致富”。如何确保移民“稳得住”和“逐步能致富”,关键是要解决好移民就业问题。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明确提出要把库区工作的重心从移民搬迁为主转向加快库区产业发展、着力解决移民就业方面这一全新的定位,市委汪洋书记在库区调研时也指出:“不解决移民就业,就很难让移民稳得住,更谈不上逐步能致富”。由此可见,移民就业问题是库区区县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三峡工程的关键在移民,移民迁建的重点又在移民资金的补偿,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移民资金,加强移民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是关系到库区移民能否“搬得出、安得稳、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实现。通过移民工作的实践,从总体上看,三峡移民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是接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的,但是也出现了贪污、挪用、诈骗移民资金等违法违纪的问题,造成了移民资金的流失,影响了移民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以《移民条例》为依据,紧紧围绕移民资金使用的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红岩春秋》2011,(1):25-26
1993年11月7日,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组成考察团,考察三峡工程及库区淹没区和移民新区,“三峡考察团”一行108人。  相似文献   

16.
从2003年6月1日开始,随着水位的上涨,峡江两岸那些有千百年历史的城镇、村庄,开始永沉江底。三峡工程全部竣工后,水库将淹没湖北和重庆的20个县市区,搬迁百万移民。祖祖辈辈居住的家园,魂牵梦萦的船歌帆影,看惯了的峡江山水,听惯了的汽笛声声,这是怎样的一种离别?百万移民舍小家,为大家,彰显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爱国主义情怀。出了三峡,长江惊异地发现自己更加充满信心:库区要建百万移民纪念碑,在这世界移民之都,鱼尾形水库的江岸。我们建过无数丰碑,我们见过无数丰碑,惟其高峡平湖之上的这一座意蕴无穷,难以说尽。谁见过一块石碑,缀满百万…  相似文献   

17.
壮别三峡     
王锦慧 《党建》2006,(5):29-30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造福人类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在一个叫三斗坪的地方横空出世。为了大坝早日建成,百万三峡移民告别热土家园,迁到高处、远处。透过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一种与三峡工程相生相伴的伟大精神正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厚重———这就是壮美的“三峡移民精神”。上篇:告别故土为国家水利兴而天下定,天下定而人心稳。三峡工程,寄托着几代仁人志士的强国理想。1992年4月3日,经过“梦想70年,论证40年,争论30年”,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三峡水库要淹没湖北省、重庆市所辖的两座…  相似文献   

18.
《红岩春秋》2014,(11):52-53
三峡移民,一部壮丽雄浑的史诗。1984年,伴随着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成立,三峡工程库区淹没调查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亦随之成立。漫漫移民路,悠悠家国情。30年来,万千移民舍小家、保大家,拉开了移民搬迁的幕布。30年来,移民干部顾大家、忘小家,夯实了移民产业的发展。30年来,各级政府为大家,保国家,促进了移民增收的可持续。库区群众人均收入逐年递增,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二期移民的结束和三期移民的启动,重庆市移民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库区面临着移民搬迁和移民安稳致富的双重任务,移民工作的重心已从过去更多地注重搬得出向既要搬得出,更要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转移。因此,加快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确保移民安稳致富  相似文献   

20.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河南省唯一的移民迁出大县,移民占有量和动迁人口居全国第一,整个工程需移民16.16万人,其中试点移民1.06万人,大规模移民15.1万人,移民任务异常艰巨。为确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库区移民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顺利完成,淅川县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移民工作全局,实施“四轮驱动”战略,为和谐移民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