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是亲人、老师、同学眼中的好孩子、好学生、好朋友,却在即将升入高中之际因一念之差,持械聚众斗殴,被捕在案。在对话过程中,他数次落泪,悔恨不已,向咨询师展示了一个少年所经历的隐秘而曲折的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2.
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铁窗下的少年更是如此。提到这些未成年人,人们大都会为他们感到惋惜。但在心理专家眼中,需要反省的并不仅仅是这些问题少年,还有他们的父母。孩子的问题,往往都是伴随着家庭的问题、父母的问题而出现的。从本期起,本刊特约心理专家,为读者剖析问题少年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3.
为了一部被损坏的手机,他失去的不仅是一段友情,还有多姿多彩的生活。其实在愤怒与攻击之间,是可以通过沟通化解的。  相似文献   

4.
青春期的她想要自己的"自由",一次错误的性行为让她对性的认识产生了偏差,直到走进看守所的那一天,她后悔了……  相似文献   

5.
交往半年的女朋友遭到了陌生男孩的骚扰,作为男朋友的他由于气愤决定挺身而出。在一场暴力冲突中,他向男孩连砍两刀。这两刀把自己送上了法庭。【上篇】非常故事:不能让她和我在一起的时候受欺负杨涛(化名)今年17岁,个子不高,看上去是一个很老实的孩子。在和我们谈话的时候,他一直低着头,并且说话的声音很轻,鲜有语气的变化。杨涛在2007年初中毕业后考入了一所技校,经初中同学介绍,  相似文献   

6.
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初三学生,却因为父母给他买的一部值钱的手机而在校内闻名。然而,出名的结果却是手机被抢。虽然抢劫者受到了法律的惩罚,可他却走不出心理的阴影。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让人难过的故事,因为它与传统观念上的"可怜天下父母心"相悖——父亲带着儿子一起实施诈骗,事后分赃,各行其乐。  相似文献   

8.
他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4岁时就失去了母爱,在少言寡语的父亲看来,儿子"没有冻死、饿死"就是健康的。年仅17岁的他,只因为没钱上网就走上了偷窃之路。  相似文献   

9.
父母殷切的期望让16岁的少年背负起沉重的责任,一句"你父母是怎么教育你的"的话令他怒火冲天,用电线狠狠勒住了女司机的脖子……  相似文献   

10.
33七大奇观我在《世界法学七大奇观》中,以法律语义学为武器,指出世界法学存在着七大严重的逻辑或语法缺陷:其一,白马是总称。法律文件和法学教科书中存在着大量的文字缺陷。其二,母子同体,王霸不分。权威的教科书上,一会儿说宪法是母法,一会儿又说宪法是主导的部门法(长子法)。其三,王子变成了灰姑娘。在实际生活中,罚和刑同等重要,甚至罚比刑更重要,是标准的王子。但在全世界法学家们的笔下.刑是王子,罚却成了灰姑娘。其四,狸猫换太子。世界各国在法律用语的相互翻译上,往往将"狸猫"翻译成"太子",或将"太子"翻译成"…  相似文献   

11.
7个或辍学、或上学的中学生,因涉嫌寻衅滋事罪站到了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的被告席上,他们的犯罪事实、犯罪主观不能算恶劣、严重,但其犯罪原因和犯罪动机却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2.
到法院之前,我就已经知道我要会见的是一个90后的少年——大亮(化名),因涉嫌贩毒被抓。匆匆赶到法院时,在一楼大厅的电梯口,我看见了他。他双手抱头,在法警的押解下低头进了电梯。我的心头一颤,多么阳光的少年啊,怎么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呢?  相似文献   

13.
陈华 《法律与生活》2010,(10):61-62
“那一刻,我感觉就像魔鬼附身一样,邪了。我到现在都不知道当时怎么就做出那样的事情。那时的我,是另外一个我自己都不认识的人。”朱光(化名)在说到抢劫的情形时,神情有些恍惚。这位口齿伶俐、思维清晰、阳光俊朗的研究生,在庭审室里与我进行着“心灵的对话”。  相似文献   

14.
陈华 《法律与生活》2010,(16):61-62
虽然犯罪时的吴根(化名)仅有17岁,可他离开家外出打工已经4年了,而且迁移了3个打工的城市。从未有过出格行为,更别说违法行为的他,这次却因为1000元钱,用刀片、玻璃碎片将小卖部的两位老人的脖子、手臂划破。  相似文献   

15.
<正> 一、对权利和义务的价值态度及模式的形成二、权利和(或)义务价值模式的历史建构 (一)混沌(前)权利和义务价值模式 (二)权利本位价值模式的历史建构及衰落 (三)义务本位价值模式的历史建构 (四)权利和义务并重的价值模式的建构三、当代西方法哲学关于权利和义务价值的多元评价及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上篇】 非常故事:一个男人的执著追求 见到于海(化名)之前,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刑庭的法官告诉我,他的情绪非常激烈,一直稳定不下来。  相似文献   

17.
李婕 《法律与生活》2009,(24):55-56
非常故事:他极度渴望温暖的家 17岁的陈周晶白净瘦弱,身高大约1.7米。他坐在我面前,俨然就是一个还在发育、需要营养的普通中学生,只看他的外表,我无法将他与凶悍的持刀伤人者联系在一起。只是在他抬起头来时,在掠过的眼神中,我看到了空洞、无望中透着的无奈、冲动甚至有一丝邪恶。  相似文献   

18.
上篇:非常故事 她亲手扼杀了一个新生命 白净的脸庞、齐眉的刘海、中等的个头,若不是手上戴着手铐、穿着囚服,眼前的冬雪(化名)和其他17岁的中学生没什么不同。然而,正是这位看上去乖巧、声音轻柔的职高女生,亲手杀死了自己刚出生的骨肉。  相似文献   

19.
非常故事:“我真的不想杀人!” 坐在我面前的梁欢(化名)是一名2007级的大学生,如果不是坐在这里,他现在应该读大三了。见到他之前,我一直在猜想:他到底是个怎样的孩子?  相似文献   

20.
39始作俑者 在《孟子·梁惠王·上》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意思是说.最先用木俑或陶俑作殉葬品的人.大概是没有后嗣了吧!据说.这句话是孔子所说并被孟子引用的。孔孟为何要诅咒始作俑者呢?后人虽然找不到令人信服的理由.但却对始作俑者应该挨骂毫不怀疑。直到今天,在我们所有的汉语语言学工具书中.“始作俑者”仍然被解释为贬义词。谁要是将它当作中性同或褒义词使用,保准有人要在大报大刊上发表文章予以批评.责其语文水平太差。 始作俑者真的应该挨骂吗?不然。始作俑者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用俑殉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