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美国的"9·11"事件、中国的 SARS、印度洋的海啸……,这些人为的或自然的灾害造成的伤害我们至今记忆犹新。在城市中,由于人口密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往往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目前国内防灾减灾形势严峻,特别是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日趋紧迫。2005年5月25-26日,"首届中国城市防灾减灾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对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城市防灾减灾的体制、机制、法制及国际合作等众多焦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本刊现予摘登。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9·11"事件、中国的 SARS、印度洋的海啸……,这些人为的或自然的灾害造成的伤害我们至今记忆犹新。在城市中,由于人口密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往往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目前国内防灾减灾形势严峻,特别是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日趋紧迫。2005年5月25-26日,"首届中国城市防灾减灾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对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城市防灾减灾的体制、机制、法制及国际合作等众多焦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本刊现予摘登。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减灾:困局与出路——城市地震减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9·11”事件、中国的 SARS、印度洋的海啸……,这些人为的或自然的灾害造成的伤害我们至今记忆犹新。在城市中,由于人口密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往往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目前国内防灾减灾形势严峻,特别是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日趋紧迫。2005年5月25—26日,“首届中国城市防灾减灾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对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城市防灾减灾的体制、机制、法制及国际合作等众多焦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本刊现予摘登。  相似文献   

4.
4月11日,全国城市防灾减灾工作现场会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与会人员就如何进一步推进城市防灾减灾工作,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和参与灾害管理,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会议强调,促进全社会尤其是企业参与防灾减灾,推进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是落实温家宝总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  相似文献   

5.
郭隆 《北京观察》2014,(10):34-36
正城市防灾减灾,尤其是特大型城市的安全、安居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今年,北京市政协科技委员会再次关注防灾减灾话题,对去年联合大调研子课题进行建议追踪,通过这样的尝试,进一步追踪问效,提高调研质量。地震监测预警,地下空间安全,防火防盗,防意外伤害……对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而言,防灾减灾无疑是关乎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的大事。"城市防灾减灾,尤其是特大型城市的安全、安居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今年,北京市政协科技委再次关注防灾减灾话题,是对去年联合大调研子课题的建议追踪,我们想通过这  相似文献   

6.
城市综合防灾与危机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公共管理理论和自然灾害学的结合下,传统的防灾减灾的概念、范畴和目标发生了变化。城市防灾在专业管理上从单一灾种管理转向综合灾害管理,再转向危机管理。城市防灾设施等硬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重  相似文献   

7.
重要会议     
《中国民政》2014,(6):4-4
<正>第五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今年5月12日是第六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城镇化与减灾"。作为"防灾减灾日"系列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第五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5月8日在北京举行。论坛旨在深入研究联合国《2015年后减灾框架(HFA2)》,探讨全面深化改革与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建设。民政部副部长、国家减灾委秘书长姜力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相似文献   

8.
晓晓 《中国减灾》2007,(10):11-11
各国虽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重视城市防灾减灾问题,但作为一个较系统的专题研究始于1989年以后的国际减灾活动。1994年5月在日本横滨举行的减灾大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几年,雪灾、地震、旱灾和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防灾减灾越来越受公众关注,防灾减灾产业将成为中国未来10年内技术发展和资金投入的重要领域。在这种背景下,"2010第二届(上海)国际减灾与安全博览会暨国际减灾与公共安全论坛"将于2010年10月13日-15日于上海展览中心举办,展会将重点体现"科技减灾,安全社会"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要闻     
<正>重要会议8月11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八届灾害管理高官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由民政部和亚太经合组织共同主办,会议主题是"加强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窦玉沛强调,面对新的自然灾害形势,亚太经合组织各经济体之间的共同利益在扩大,相互需求在增加。提议进一步深化各经济体在减灾救灾领域的合作。一是进一步加大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二是推进防灾减灾专业化建设;三是建立重大自然灾害国际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1.
10月10日,在联合国倡导的第十八个"国际减灾日"来临之际,由民政部、科技部、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中国防灾减灾部长论坛"在北京举行。12个相关部委的领导以及非政府组织、商业保险机构的负责人在会上发言。他们分别从战略层面多部门、多视角审视我国灾害管理体系的成就、经验教训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建立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越来越引起各级各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和严格规范实施,有效防范和降低灾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的损失。本文以参与编制的《兰考县城市综合防灾专项规划》为例,从构建防灾减灾体系入手,围绕城市防灾减灾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恢复重建体系、应急预案体系,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推动下 ,在国家和省、市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 ,宝鸡发展与综合减灾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93年 3月宝鸡市被国家科委批准为“全国发展与综合减灾示范区”。 1998年 4月 2 9日 ,国务院以国发 [1998]13号文发出了《关于批转〈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 (1998- 2 0 10年 )〉的通知》,将“陕西省宝鸡市综合减灾示范区建设”项目正式列为国家跨世纪的备选减灾项目 (项目编号为 4- N- 10 ) ,属区域减灾非工程领域 ,由中国减灾委和国家计委组织陕西省宝鸡市人民政府实施。 1998年 4月 14日中国减灾委向宝鸡市减…  相似文献   

14.
建立有效的灾害信息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0年开始的国际减灾十年来,中国在减少灾害和同国际社会合作应对灾害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十年中,联合国驻华系统支持中国制定了第一个国家减灾规划。1998年中国的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经过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努力及国际社会的援助,损失被降到了最低点。过去五年因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断下降,从每年大约人民币3000亿元降至1720亿元。我们居住在一个有着暴雨、狂风和地震的星球上。人类无法阻止不受欢迎的自然现象的发生,但却可以减少自身的脆弱性并做好应对准备。要做好防灾减灾的准备,灾害信息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减灾》2012,(1):10-13
2011年,时代的车轮滚滚而过,中国也在飞速前进。在前进的洪流中,有我们每一个防灾减灾人的足迹;在每一瞬间,我们都见证着世界和中国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发展和变化。"这一年改变了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媒体都以这样的口吻总结即将结束的2011年。按照世界气象组织报告,2011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之一,而在国际的舞台上,2011年无疑也是"灾难与骚乱交织的一年"。  相似文献   

16.
王琳 《中国减灾》2013,(1):12-14
在国际减灾活动中,陕西省宝鸡市认真贯彻党和国家防灾减灾大政方针,坚持走依法治灾、科学防灾、综合减灾和开放备灾之路,开创了可持续发展与综合减灾工作的新局面,相继被我国政府和联合国相关机构授予"全国发展与综合减灾示范区"和"国际减灾与灾害管理示范点"等荣誉称号.多年来的防灾减灾工作实践,使我们对依法治灾、科学防灾、综合减灾和开放备灾有了切身体会.  相似文献   

17.
正社区在灾前预防、灾中应急以及灾后重建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当前国际减灾的研究热点和实践趋势之一,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害风险管理的开展尤为重要。近年来,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损失。如何有效应对灾害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被称为"自然灾害的博物馆",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损失重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提高城市防灾减灾综合协调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保俊 《中国减灾》2004,(12):23-24
目前,我国城市防灾减灾中存在综合协调能力差、缺乏统一指挥的缺陷,尽管我国政府已经确立了“政府统一领导,上下分级管理,部门分工负责”的灾害救助管理体系等防灾减灾措施,却仍未能达到我们的预想的目的,因而完善城市防灾减灾的综合协调能力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庆阳 《中国减灾》2012,(3X):49-51
<正>美国是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飓风、龙卷风、旱灾、洪涝灾害、雪灾等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年均十亿美元以上。美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基本理念是软件重于硬件、平时重于灾时、地方重于中央。早在20年前,美国政府根据《美国联邦灾害紧急救援法案》设立了总统直接领导的美国紧事务管理局,它直接对总统负责,专事国家灾害和突  相似文献   

20.
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致灾趋向增多,突变规律变化,气象防灾减灾的发展日益凸显。近日,本刊记者就我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李泽椿。记者: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给我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带来了哪些挑战?李泽椿: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种类最多、损失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据近年的统计,中国受自然灾害影响,所造成的损失已经占全球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1/4。而其中约70%是由异常天气气候引起的。在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