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10月24日-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道德研究中心和安徽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回顾与展望: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伦理学研究与道德建设学术讨论会在安徽芜湖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华中科技大  相似文献   

2.
退役军官安置制度建设,事关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遵照习近平副主席在全国第五次军转表彰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推进中国特色退役军官安置制度建设的"四个结合"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解读。这"四个结合"是:坚持把军转干部指令性安置同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更好地结合起来;坚持把军转安置制度改革同国家和军队相关制度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坚持把服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促进军队转业干部全面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坚持把借鉴其他国家好的经验做法同立足我国国情军情更好地结合起来。这"四个结合",指明了中国特色退役军官安置制度建设的路径和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指导,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新阶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从掌握和运用规律中探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4.
种永恒 《世纪桥》2020,(8):78-8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成就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愿望的先进制度、正确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有效配合和支持"中国之治",成为治理国家与推动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发挥出巨大优势,关键在于其生成理路,具体表现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本文以制度优势为主线,从学理上系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成理路,这对于认识和体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自觉弘扬制度先进性、坚定制度自信、强化制度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退役军官安置制度建设,事关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遵照习近平副主席在全国第五次军转表彰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推进中国特色退役军官安置制度建设的四个结合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解读。这四个结合是:坚持把军转干部指令性安置同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更好地结合起来;坚持把军转安置制度改革同国家和军队相关制度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坚持把服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促进军队转业干部全面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坚持把借鉴其他国家好的经验做法同立足我国国情军情更好地结合起来。这四个结合,指明了中国特色退役军官安置制度建设的路径和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重要的两大发现之一。自马克思主义伟入中国以来,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问题,学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知主要包括依次发展的三个阶段: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元结构下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三维结构下的历史唯物主义;回归文本与顺应时代背景下的历史唯物主义。中国社会处于深度的社会转型期,对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知和深刻把握,并以其为指导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研究者从多个方面来探讨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这一中国式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课题。这些讨论主要集中在:从正面解读和论证以党内民主示范带动人民民主的作用,从而解答中国的人民民主由党内民主来带动的原因,并试图提出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路径。为促进中国特色民主实践的开展,这几个方面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大使命。“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就是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既是对思政课建设基本经验的传承与发扬,同时也体现了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化。善用“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思政课发展的鲜明特色。要厘清“大思政课”的深刻内涵,把握“大思政课”的时代价值,明确“大思政课”的建设理路,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进而更好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更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尽管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学术的进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理解,但也存在着如下问题:研究主题上的宏大叙事,过分注重体系构建;批判性不足;理论研究与现实具体问题脱节;混淆学术性研究和意识形态辩护之间的区别.未来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应该从过去的“宏观研究”范式向“微观研究”范式调整,复原并凸显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性”和“实践性”品格,在注重其时代现实性和加强介入社会现实问题能力的同时,强化其学术性.  相似文献   

10.
经济因素归根到底起着决定作用,政治等上层建筑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反作用同样不可小视。因而,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互为目的和手段,互为因果;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也互为目的和手段,互为因果。根据具体国情,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二者处于不同地位。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政治体制改革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推进和取得最终胜利具有某种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指导意义。其战略思维逻辑理路以“发展和安全”为逻辑起点,以“两个结合”为逻辑展开。结合过程按前期重要铺垫、确立理论主线、搭建基本框架和补充丰富发展分段展开;结合内容按聚集时代课题、研判形势方位、阐释理性认识、宣示行动纲领分层展开;结合价值按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时代价值和世界价值分别展开。战略思维逻辑理路的归宿为“人民利益”。  相似文献   

12.
13.
一、大国法治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立法速度不断加快,司法改革不断推进,法律制度不断健全,法学教育不断发展,公民法治意识不断提高,这些都表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正在当代中国轰轰烈烈地推进,标志着当代中国正在大步迈向法治社会。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现实生活离完备的法治状态还相去甚远。导致这一状况的因素虽然是错综复杂的,但当代中国法治理论的薄弱,法治理论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现实显然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研究大国法治对中国法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同样是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发展历程。作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最新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原理,在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批判与反思中进行了全方位超越。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最初以工业化为现代化核心到发展经济与深化改革,一代代共产党人的理解逐渐深化,最终在党的二十大拓展为以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主要特点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模式与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5.
彭劲松 《唯实》2001,(2):9-12
要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理论成果是什么 ,答案自然是邓小平理论。要问这个最大理论成果的最集中的代表是什么 ,答案恐怕只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不仅是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突破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而且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与创新的典范。一、从历史观的高度来认识和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特点 ,即其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融为一体的 ,这一特点在《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反杜林论》等经典著作中都得到了…  相似文献   

16.
当下中国社会缺失公共精神,已经基本成为学界共同持有的一个观点。公共精神研究的中国视野,既涉及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公共精神的关注,也包含中国研究者对公共精神普遍性的研究。中国公共精神研究的背景,不但包含全球化、后工业化以及国外学术发展的影响,而且涵盖中国国家与社会、国家与个人关系巨大转变的要求,国家民主政治改革和治理现代化发展诉求的提出。公共精神显现和发展的条件,是公民主体性和公共性的塑造。提升中国公共精神,学界在外部环境、主体培育、组织责任和实践环节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究。在生活政治和合作治理时代,公共精神的发展路径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社会学学科的产生是将实证科学引入社会科学的一次较为成功的实验,也是科学史和学科史发展的形势使然,其标志就是研究社会现象的定量方法的出现.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质性研究乃是对定量研究片面深刻性的一次反动,它拓展了人们从多角度认识社会现象的视野,丰富了社会学的学科范式.随着质性研究方法向精致化、微现化发展,它也不可避免地陷入定量研究曾经遇到过的困境.从方法论的科学借鉴而言,质性研究范式也需要有一个本土化的转换过程.中国学术史特有的人文传统及其独具的宏大历史视野,或许能给予后现代视域下的质性研究以新的眼光.  相似文献   

18.
苏区文化教育史曾经是学术界的热门研究领域,出版了许多著作,后又陷入冷清状态。陈始发撰写的《多维视野下的中央苏区文化建设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一书可谓是冷寂中的一部新作,无论是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9.
论经济学与伦理学的三个结合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绵超  周磊 《理论学刊》2004,12(4):29-31
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曾倍受经济学界和伦理学界的关注,直到现在还没有达成共识。笔者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主要有三个结合点:基本结合点是人;主要结合点是“效率与公平”;最终结合点是可持续发展。人正是在不断追求“效率与公平”的过程中走向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与伦理学也必将在追求“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中最终结合于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学与伦理学的真正融合。  相似文献   

20.
治理理论的目标取向是善治.本文时善治目标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方向进行了以下思考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的关系;规范党政职能,理顺党政关系;构建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网络体系;积极应对全球治理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