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人都会有难事难时,不同的人事之大小难之大小各异。他人之大事难事对你可能是小事易事,而你的大事难事在他人未必有多难。人都应该有善解他人苦难之心。人落难陷入困难,不仅需要理解,还需要帮助。“谈心亭”收到很多求助信,在此刊出杨刚等4位朋友的信。以后我们还将以多种方式尽可能给求助者创造与其他朋友沟通交流的机会。我们也希望全国的谈心亭朋友能为求助者出谋划策给他们以宽慰疏导和力所能及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第7期《谈心亭》刊登了江西残疾朋友胡君《漫漫人生路,何处是归宿》的来信后,编辑部收到不少残疾人读者给胡君的复信。信中有真诚的分析、规劝和开导,字里行间充满了理解和关切。现选登4封信,希望对情梦未圆的残疾人朋友会有所帮助。——晨霁  相似文献   

3.
我们编辑部经常收到一些读者的来信,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诉说个人的病痛、生存、就业、家庭、爱情等方面的不幸遭遇。接二连三的挫折和磨难使他们陷入痛苦、疑惑和彷徨中不能自拔。然而,他们不甘沉沦,他们渴望发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于是,他们怀着对编辑部的热切期望寄来了真情的信。读着这些信,常使我们泪眼模糊,更使我们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如何解救处在困境中的灵魂?!如何唤醒近于泯灭的心灵?!《谈心亭》由此而萌生,这是为读者朋友提供的一个倾诉心声的地方,也是朋友们互救、自救的地方。我们真诚希望朋友们都伸出友情之手,使我们的《谈心亭》真正成为读者朋友谈心、交心、交友的园地。  相似文献   

4.
求助信一组     
这里刊登几位残疾朋友给“谈心亭”的来信,他们在婚恋问题上遇到了不同的难题,有来自家庭的阻力,有择偶标准的矛盾,还有择偶范围的局限等等。他们正处在忧愁和痛苦中不能自拔,需要理解和帮助,希望“谈心亭”朋友们给以精神的支持和具体的引导。  相似文献   

5.
9月23日来信 自从娘家杂志把我的情况在4期“谈心亭”刊登后,我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17位朋友的来信,其中也有健全朋友。但是我现在心情依然非常压抑,生活十分艰难。 我屡次向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我的情况,得到的只是一点生活上的补助,再就是让我去敬老院。前些天我摇着轮椅车走了70多公里去市民政,与局长谈了很长时间,暂时给点补助外,还是没有其他办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残疾人》编辑部: 我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自强之声》节目组经常收到全国各地残疾朋友的来信。有一天,我们收到了一封寄自湖南郴州的信,写信人叫李辉。他1972年出生,因患小儿麻痹症不能行走。他的代步工具就是一张方凳。李辉在信中说:“我是偶尔听到《自强之声》节目的,主持人说这个节目开播了14年,可我却刚刚听到。真是相见恨晚。新世纪的第一期节目播出时,我早早地  相似文献   

7.
四封家信     
这是发生在去年的事情。夏已远去,秋风卷起片片落叶,班长老是心神不宁,原因主要是来自家中的三封来信。收到第一封家信是在4月初,大姐在信中告诉他,邻村有一位女孩在他家玩时看到他的相片,便打听了他的一些情况,似乎有点“那个”意思,女孩委婉地向大姐提出,让班...  相似文献   

8.
潘国芳: 你好!我在“谈心事”栏目中熟悉了你的名字。读了你多封来信和一些残疾朋友给你的回信,我也有些感想,愿意对你说几句心里话。 我在残疾人组织中工作,也是一名残疾人。每当接待来访残疾人,听到他们有困难时,总愿意竭尽所能,全力帮助。十几年的残疾人工  相似文献   

9.
只要心活着     
大凡人生都有忧愁和痛苦。残疾人身体的缺陷和疾病的折磨给他们的生存、婚恋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带来的痛苦和烦恼尤甚。许多残疾朋友陷在痛苦中不能自拔。他们企盼着外界的帮助,然而外来的助力毕竟有限,最终排解痛苦和忧愁还得靠自己。“如何对待人生?”每位残疾朋友应该着重思考和研究这个问题。只有寻找到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才能解脱痛:苦,超越苦难。今天选登了卓正道等3位读者朋友给“谈心亭”寄来的信稿,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和感受充满了思辨和哲理。希望能对读者朋友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春秋》1994,(2)
诗和臧老50年代中期,中国作家协会办的刊物很少,全国更无一份诗歌刊物。有鉴于此,1956年10月,我贸然给臧克家先生一封信,希望他办一份诗刊,信是中国作家协会转的。没想到没过几天,便收到了臧先生给我的一封亲笔复信,信中说,他正在筹办《诗刊》,由他任主编,严辰任  相似文献   

11.
元旦后一个有着充足阳光的日子,编辑部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信是河南省开封市公安局一科民警赵惠欣写来的,大意是他的20岁的女儿赵晓睿去年11月8日被确诊为双肾萎缩,导致尿毒症,必须作换肾手术,否则性命不保,而换肾需要20多万元。赵惠欣为了治女儿的病,先期已用尽了家中几十年的积蓄,如今家徒四壁,虽获得社会、单位、个人捐助三万元,但杯水车薪,远不足拯救女儿生命所需资金,为此,他投书本刊:“渴望经济发达地区的战友,伸出一双援助的手。”编辑部同仁认真地传阅了这封来信,正在为他思谋办法的时候,又收到一封大意相同的求助信,写信人…  相似文献   

12.
潘国芳朋友: 你好!读了你9月23日和12月4日写给《中国残疾人》编辑部的两封来信,我沉思了许久。北京有句俗话叫“站着说话不腰疼”,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勇气忍受别人的不幸并施以劝解。而我在此特别声明,我是“坐着”说话的。我是个截瘫患者,而且,瘫痪的程度很严重。所以,我认为我可以和你以平等的身份谈谈,但愿能对你多少有点帮助。 我十分理解你想工作想有所作为的心情。因为,这心情我也有过。  相似文献   

13.
李鹏同志一直很关心和重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他在担任国务院总理的时候,一个月收到两千到三千封人民来信;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后,一个月也要收到一千五百封左右群众来信,对重要的群众来信,他还作批示。去年10月26日,他在看到江西省婺源县溪头乡西岸小学教师洪思忠控告5名乡干部,非法拘禁、殴打他致伤的来信摘登,当即批示江西省领导、全国人大内司委领导调查处理和督办。江西省领导接到李鹏委员长的批示,责成有关地区和部门调查核实,抓紧处理。去年11月30日,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将调查处理清况报告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和全国人大内司委。江西省委办公厅的报告说,经调查,洪思忠反映的问题基本属实。事情大体经过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4.
年届耄耋的法学专家李景禧教授,是六、七、八届三届连任的全国人大代表。12年来,他以为民立言的强烈使命感,不遗余力地履行着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赢得了广大选民的深深爱戴。(一)1987年4月6日的《人民日报》在《李教授复信忙》的人大会议报道中写道:"年逾古稀的福建省人大代表李景禧教授,会议期间收到四封人民来信,每收到一封来信,李教授都认真地复上两封信,一封寄给来信群众,解答各类问题,一封寄给有关领导部门,提议调查处理。大会医生劝他留心身体,李教授却说:‘不为人民排忧解难,算什么人民代表!’。"不厌其烦,不  相似文献   

15.
点一盏心灯     
去年冬日的一个下午,我收到邻市的一封来信。当我一口气看完这封字迹略显稚嫩却充满了真情的信时,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这是一名在监狱服刑的19岁男孩子的来信。当同龄人正在无忧无虑地读书时,他却要在森严的监狱里度过人生最灿烂的年华。我出生在他所在的那个城市...  相似文献   

16.
从《谈心亭》和《康复有路》两栏收到的大量来信以及与残疾朋友的直接接触中,我深深感到有相当一部分残疾人和他们的亲属存在着“治愈”残疾,成为健全人的美梦。他们在殷殷期盼,因为它,活着有了力量;他们在苦苦寻找,为了它,不惜劳体费神破尽钱财。然而这种美梦常常是无法实现的。梦幻一旦破灭,便转为失望和沉沦,便陷入万般的痛苦之中。美梦带给他们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残疾本身。他们不知道除了彻底“治愈”残疾和无奈“放弃”治疗之外,还有第三条“康复”之路。为了帮助这些朋友认识这个问题,今天两栏在此联栏刊发《摧毁美梦》和《重塑生命》两篇文章。《摧毁美梦》是脑瘫青年丁铁军多年亲身经历的感受,《重塑生命》从理性高度进一步阐述了这个主题。希望残疾朋友和他们的亲属能从中得到启示:正视现实,不做“治愈”梦,治疗中不忘“康复”路,去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新路!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收到一封寄自英国剑桥的信,精美的信封上贴了4枚漂亮的纪念邮票,这是英国朋友沃尔夫从他的家乡寄来的,在打印信件的右下角沃尔夫一家4人都签了名。读着来信,沃尔夫一家人又都浮现在我脑海里,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相似文献   

18.
《中国残疾人》2001年第四期《读者俱乐部》栏目刊出云南省禄丰县重残女叶子的来信《真诚的祝福》之后,五一节刚过,便收到8封写给叶子的信。现将来信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   

19.
新的一年来了,总要说句拜年话。我们送给残疾人读者两句话,一是“好好活着”,二是“活得好些”。没有什么诗意,却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祝福,也算我们的共勉吧! 近日又收到一封寄自远方的信,可怜巴巴信纸,歪歪斜斜的字迹,诉说残联带来的种种不幸和绝望,要死要活地。一年到头,编辑部收到很多这样的信,有的干脆就不是要求帮助的解决问题,而只是找个地方倾诉哪些也许很少有机会倾诉或者说了也  相似文献   

20.
在喜悦与自信中,我们走进2004年。去年金秋的全国党政报刊治理整顿,《今日民族》在林立的党政报刊中立住了脚,被保留了下来。为此,我们欣慰之余,心存感谢。这感谢,首先要给主管、主办单位云南省民委,是他们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信任,《今日民族》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成为民族宣传战线上的一块坚固并且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阵地。这感谢,要给我们的读者、作者。读者的需要和信赖是我们办刊的动力。刚收到一封来自大理市向阳溪白文学校张亚的信,说“刊物寄到学校,师生争相阅看,爱不释手。她是我们民族的心声,是民族的瑰宝。”另一封来自昆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