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既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被中国人接受,除了外在诉求之外,还应思考中国文化传统和马克思主义是否有一种内在的契合关系。"内在超越"的修养论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之所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继承了这一传统,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中国古代传统的新型修养论。这种修养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年代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性发展,极大地弘扬了历史主观能动性精神,高扬了共产主义革命道德情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修养论的构建不仅需要适应中国国情,而且应与社会规范建设和法治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许全兴 《理论参考》2009,(11):41-42
我们在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时候,还应该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实例.它表现在:一方面,毛泽东建党思想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地,但它在本质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突破;一方面,毛泽东建党思想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消极面的同时,也充分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深入研究毛泽东建党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和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大众化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内在的契合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基础;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是通俗化、民族化和生活化。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西方文化,其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必然受到中国文化的"过滤"。这种过滤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中国的某些文化因素促使中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体现了浓重的中国文化色彩;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需要更多考虑中国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传月 《理论探索》2007,7(2):28-2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民族的形式,同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资源,具体包括实事求是、小康理想、重民、重德以及与时俱进等思想。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契合性和通约性,但二者的地位又不是等同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自始至终是立场、观点、方法的供给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则为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内涵转换、立足本根、筛选分流、兼容创新分别提供了理论指导、认识指导、选择指导和发展指导,进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注入了现代性活力。同时,厘清二者关系对于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理解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35)
纵观中国历史,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挽救中国民族命运、解放民众思想、发展科学实业,使得于水火之中的千千万万人民摆脱腐朽落后的一件大事,使得中国重回历史的新起点,从而进入一个新高度,走上一条致富致强致繁荣的现代化道路。为了适应中国传统的需要,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得不与中国文化相互交融,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祁程  郑忆石 《理论导刊》2012,(4):57-60,87
百年演进中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诸多相似相通的因素,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疑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和思想资源.在哲学思维方式方面,传统辩证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多层次的相通,在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哲学范式;在社会思想的文化价值心理方面,“大同”理想作为世俗的社会理想,经几千年历史阐释流转积淀为中华民族一种恒久的文化价值心理,与“共产主义”的价值追求具有相通性;在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取向方面,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交互,体现了民生“共同体”的社会价值结构模式;在社会践行的贯彻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中国哲学的“知行观”相得益彰;在哲学思想与方法方面,中国传统哲学的“实学”思潮,形成一种重“实事求是”、经世致用、躬行践履的思想和学术价值取向.这些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找了生长的土壤和空间.  相似文献   

11.
文本阅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但阅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要受到文本本身以及阅读者自身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就文本而言,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对自己的思想做过专门的系统阐述,许多论述是在某些具体环境中针对具体条件做出的,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与这些条件密切相关;就阅读者而言,他的个性、知识背景,特别是他所在社会的发展状况,决定了他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选择与理解。这两方面的情况使得任何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都有相对性,都不可能与所涉及的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本意完全一致。这要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每个人都要有谦虚的开放的心态,相互尊重,切忌"唯我独马";同时,究竟谁的理解正确,往往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做出结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其研究质量不断提高,呈现出一些新的研究趋势,即纵向度的全程化、横向度的全面化与研究视角的多维化。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真正传播开来逾百年之际,有必要深化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会通”现象和问题.“会通说”是三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之谜”的主要解答模式,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从内在机理上看,“会通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谜是不彻底的,文化客体间的“会通”只是基础,文化主体的“接受”才是关键.从文化观角度看,立足于狭义文化观立场的“会通说”,并不能完整系统地反映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逻辑.从广义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可见,由文化的“会通”进到实践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矛盾运动展开的两个基本环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逻辑的主客体辩证法.“主体接受论”是对“会通说”的合理继承和深化,它更全面完整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延安时期.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任弼时为这一飞跃的实现作出了重大贡献.实现飞跃所必需的外部环境、思想政治基础、标志成果等都凝结着他的心血和智慧.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4,(36)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辅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能够帮助同学进一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基本观点和当代价值;能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能够缓解目前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缺乏、内容少的矛盾。鉴于此,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掘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和相通处,注重精神内涵的阐释,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研究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从当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人民群众,就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宣传和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来,使这一理论体系为广大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所掌握,从而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角度看,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是一以贯之的,但是,在不同形势和任务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实质和经验原则又有一定差别.在当前条件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内涵实质上看,就是要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发展的新实践,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实践经验上看,就是要正确解决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科学真理与价值需求的关系、科学体系与理论精髓的关系,使马克思主义日益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和大众性.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是: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中国特色,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中.  相似文献   

19.
学习型社会挑战我国传统学习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学习型社会在我国的许多城市已经成为热潮.但是,这项工作会遇到我国传统学习文化的一系列挑战.如果我们不能克服文化方面的障碍,学习型社会就可能会走样,甚至成为"政绩工程"或"形象工程".本文从传统学习文化的功利主义、被动学习、个体学习几方面分析了传统学习文化对学习型社会所造成的障碍,并指出只有克服这些障碍,学习型社会才可能在我国扎根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