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明 《协商论坛》2008,(7):61-61
我13岁,我弟弟10岁时,有个周末,爸爸答应带我们去看杂技团表演,但是中午吃饭时,来了一个电话,是找爸爸的,说是有紧急事情,要他马上去城里解决。虽然我们很是扫兴,但是不得不做好放弃看杂技的准备。  相似文献   

2.
信宣 《中州统战》2001,(6):41-41
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潢川城里和城外只有一道城墙之隔,可是娶亲的风俗却不一样:城外是白天娶亲,城里却是夜里娶亲。据说,原先城里和城外都是白天娶亲,为啥城里后来又改成夜里娶亲呢?这里有个故事。 相传,明朝的时候,光州(今潢川)城里有个姓崔的人家出了个娘娘。崔娘娘人长得漂亮不说,小嘴巴比蜜还甜,最会撒娇,在皇帝面前得宠得很。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崔娘娘这个大靠山,和崔家沾亲带故的人腰杆全都硬了起来,尤其是崔娘娘的两个兄弟崔虎、崔豹。崔家兄弟平时就吃、喝、嫖、赌、坑、蒙、拐、骗,如今…  相似文献   

3.
尚田 《文明大观》2001,(4):15-15
“动机”是我从小就害怕的词。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回到城里上学时,显得土里土气,有些自卑,所以我很想当个“好孩子”赢得自尊:有一阵子我表现很不错,学习成绩跟上了进度,劳动积极,也曾拾金不昧。但到期末评比时我还是什么“先进”称号也没评上,原因是有位同学怀疑我的“动机”。同学说做好事应该不留名,而我做了点好事就告诉老师,又拿到班上来说,是为了获得表扬,动机不纯?  相似文献   

4.
我有一个早起闲逛的习惯。小城南面的坝南早市 ,是我常去的地方。我在这里常看到远处的一些农民在买粮食。有这样一位农民 ,他从30多公里外的农村来城里卖小米。他年龄不大 ,脸上却写满了沧桑 ,憨憨的样子。我问他 ,农村不是有市场吗 ?为什么到城里来卖。他说 ,城里每斤小米比农村多卖一角钱。我看他带来的小米也不过三五十斤 ,我说 ,为了多卖几元钱 ,却跑几十公里的路程 ,这划算吗。他说 ,几元钱 ,对于农民来说是很重要的 ,农民赚钱实在是不容易呀。我想 ,农民的处境也许比我们想象中的样子要糟糕得多。经常听说农民因为一两千元钱的意外损…  相似文献   

5.
报载,湖北省襄樊市农委最近在大院门口张贴了(关于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通告),墙上的(通告》吸引来来往往的农民,有的农民从几十里以外的乡下赶来,用笔记本一字不漏地抄政策。农民从农村赶到城里抄政策,这充分说明新形势下,广大农民政策意识增强了,知道利用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来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但是笔者转念一想,这些本应该让农民知道的政策,缘何还要农民辛辛苦苦从乡下赶到城里去抄呢?其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深思。时下,在农村一些地方,农民听不到广播,看不到报纸的情况司空见惯。党员大会、村民大会也很少开,即使开会,…  相似文献   

6.
父亲(随笔)     
数年前,我还是一名从乡下到城里读书的学生。记得刚从农村到城里那会儿,突然间吃学校集体伙食,很不习惯,总觉得那饭不仅硬、散,而且有一股异味儿,菜也难吃。 经同学介绍,我到学校外的一小伙食团吃了一次,觉得那里的饭菜与自家的一样宜人,加上师傅热情和气,所以我决定长期在这伙食团搭伙。 周末回家,我把这事跟父母说了一遍。 我知道,前两周父母已为我在学校吃不惯犯愁。听了我说现在吃的问题解决了,都显出一种欣慰之色。当父亲听我说每天得多用几角钱时,他先是一阵沉默,然后说:“不管怎样,要吃饱,钱是小事,身体要紧,不…  相似文献   

7.
陈芸 《人权》2002,(3):12-12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但是,随打工的父母进城的农村孩子,过去在城里上学却是一件难事。这是一种不平等,是对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的一种剥夺。 今天,坚冰终于被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开了,民工的子女可以在城里上学了,武汉市的一些公办学校还取消借读费,向民工子女敞开了大门。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其意义非同小可。  相似文献   

8.
高峰岗 《春秋》2010,(4):27-29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很遗憾,我当时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没能直接投身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但是,也十分有幸.1981~1982年两年内.我以北京大学在校学生的身份.接受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委托.单独或集体参加过三次农业责任制情况调查。起因很简单.过程也不复杂。但这个经历对我教益很大;影响不浅。  相似文献   

9.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研究需要深化■李玉琦“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从这段语录正式发表算起,到1998年底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经过了整整30年。受这条语录的感召上山下乡的城镇知识青年们,也基本上回到了城里。虽然这条语录深深地印...  相似文献   

10.
譬如小翠     
小翠是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借这个名字.看一看农村孩子在城里的情形。 农村空了.除了老人和儿童.青壮年都到城里打工.包括十六七岁的女孩子。她们出来不光为赚钱,还因寂寞。空空荡荡的乡村.姑娘守在那里做什么呢?农村的女孩子离不开伴儿.  相似文献   

11.
樊纲 《小康》2014,(5):18-18
跟踪调查数据显示,每个农民工进城工作的年限是7-9年。城里农民工的平均年龄32岁,这是国家人口普查数据。城里没有熟练的工人,农村存在着一大批有打工经历的壮年劳力。这就叫农民工早退。农民工没有退出劳动,只是退出了城里的劳动,退回到了生产力低下的农业劳动力供给。  相似文献   

12.
开心一刻     
《人民公安》2012,(19):55-55
不忍心看周末,老婆挥汗如雨地干着家务,而老公却悠闲地半躺在床上看电视。老婆抱怨说:“你就能忍心看我一个人在这里苦干?”老公同情地说:“那我回里屋睡一会儿,”度日如年有一位到城里打工的青年给远在农村的父母写信,告知自己在城里度日如年。老父亲看完信后高兴地说:“这小子在城里混得还挺好.过日子就像过年一样。”老母亲却不放心地问:“那为什么还要我们寄200块钱给他呢?”“你真老土.他天天过年能不花钱吗?”老父亲不耐烦地开导老伴儿说.  相似文献   

13.
《半月谈》2002,(3):1-1
农村地域广大,农村的事情千头万绪,如果光坐在城里,是肯定做不好农村工作的。现在一些地方决策之所以脱离实际,往往与我们的干部深入基层不够。广大干部要把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作为一项基本功。  相似文献   

14.
题记:2000年,中国大陆60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0%。发展中的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城里人到农村敬老院来养老说明什么?张路老人73岁了。儿女们工作忙,家境还算宽裕,就把他送到北京郊区的一家县老年公寓养老。公寓收费不低。但老人得了一场病后半身不遂,公寓的服务就不能满足老人的要求了。经儿女多方面考察后,决定把他送到平谷县夏各庄镇敬老院养老。夏各庄镇敬老院是个农村敬老院。院长陈德发工作勤勉,治院有方,工作人员任劳任怨,使住院老人都感到很满意。时间长了,在当地便有了一点名气近年来,不断有来自北京城里、京郊顺义…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县域经济治理面临人力资源匮乏、土地流转、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特色产业发展五大难题。第一,在城镇化过程中青壮年流入大中城市,导致县域人口老龄化严重,养老任务繁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突出。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与现代农业发展不适应。第二,受土地流转制度制约,农地规模化经营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宅基地有效利用没有找到有效途径,"人在城里、户在农村,城里购房、乡里有  相似文献   

16.
增强农村稳定工作的力度廖伯东目前,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村工作,各级领导对农村工作抓得很紧,因此,今年以来,农村工作出现了好的势头。但是,做好农村稳定工作,还很严峻,仍需增强农村稳定工作的力度。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  相似文献   

17.
陈粒  毛迪 《创造》2008,(2):30-33
13亿人口,9亿农民,农民对于中国来说太重要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过去几十年农村的变化比建国前几千年的变化还要大。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我们起步晚、底子薄,和发达国家相比,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程度还很不够,农民的收入还很不高。如今我们的城市现代化已经或接近了发达国家水平,是时候让农民富起来了!党和政府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让9亿农民尽快富起来。  相似文献   

18.
胡昊 《人民公安》2011,(11):60-60
在城市户口还吃香的年代.我有一个顶替父职来城里上班的朋友.因自身的条件差.只能找了个郊区农村姑娘为妻,他将家安在乡下.并且院里养鸡屋后种菜。而我们这些在城里娶妻生子的人.其实当时地无一亩,房无一间,靠租赁他人的房屋度日,却私下里总感觉他是最不幸的人。我的这位朋友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过得蛮幸福的,因为他现在可以天天都能吃上六个鸡蛋了。  相似文献   

19.
姬建民 《前进》2006,(11):56-56
这段时间,我心中一直有些惴惴不安,主要是为前不久有家卫视台为两个穷富孩子互换生活节目的事。说的是两个孩子,一个来自城里,生活富裕,却不思上进;一个来自农村,生活贫困,却渴望学习。他们互换7天身份,据说是为了给孩子带来“震撼”。  相似文献   

20.
薛驹 《今日浙江》2008,(19):18-1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浙江省委就开始抓农村改革。那时安微省小岗村“承包到户”的经验,已经开始介绍推广,但是干部中认识很不一致。到1979年9月,中央召开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普遍推广安徽经验,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内容的农村改革。当时还有不少人不同意承包到户,省委内部也有争论。对此,我也到过绍兴、慈溪等地农村进行了调查,找了一些农村劳动模范、农村基层干部,与他们探讨,谈起包产到户,他们都表示摇头和怀疑,有的干部发牢骚,“辛辛苦苦三十年,一退退到解放前”。但在温州、台州等地,不少地方干部和农民是赞成的。在新昌、仙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