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具有双重逻辑,分别是人类学意义上的生产劳动逻辑和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力逻辑。生产劳动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并最终导向人的解放。劳动力作为商品表明劳动力逻辑在资本主义社会异质于并超越于生产劳动逻辑,劳动力作为阶级表明劳动力逻辑在历史的更高层次上与生产劳动逻辑根本一致。马克思借此双重逻辑,建构了不同并超越于西方实践哲学主流谱系的总体实践观,其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实践作为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揭示了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是实践哲学的飞跃式发展。在当代中国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而要想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价值、以创新作为实践发展的核心动力、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实践目标、在生态文明理论下实践、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相似文献   

3.
本期推介     
<正>共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倡导的新发展理念,与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独占性、追求共产主义公有性与彰显人类解放主体性的整体逻辑呈现出价值意蕴的内在契合。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实践合理性研究"的成果《马克思共享观的三重"实践逻辑"进路》一文中,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李腾凯提出,马克思共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作了深刻的新阐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政治观,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成逻辑上,习近平新时代政治观体现出历史、理论、实践三重逻辑相结合的严谨逻辑理路;在核心内涵上,习近平新时代政治观以人民利益为基点,从政治经济观、政治关系观、政治权力观、政治文化观、政治发展观五个维度铺陈开来;在价值意义上,习近平新时代政治观主要体现在理论创新价值、方向指引价值和经验借鉴价值三个层面。进行习近平新时代政治观理论图景的勾画与探析,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生成,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从理论逻辑来看,它汲取古今中外思想家们关于"共同体"的智慧,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历史逻辑来看,它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新发展、是对"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科学判断的坚守、是对"国际新秩序观"的新贡献;从现实逻辑来看,它是内生动力与外在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与"一带一路"倡议形成理念与实践、价值与行动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的逻辑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发展思想理论的认识与评价必须置于"发展逻辑"的历史演进之中,才能发现不同发展理论之间的继承与超越。世界上近现代以来关于发展与现代化的三大"发展逻辑"均有其合理性与历史价值,它们是人类不同时期追求发展与现代化过程中对"发展逻辑"的认知与建构,并成为不同国家追求发展与现代化过程中的选择。然而,人类反思的本性,人类对发展模式、发展逻辑科学性、合理性的追求,激励人类不断地超越发展的逻辑与发展的模式。21世纪的发展逻辑,应是一种发展的辩证逻辑。"科学发展"的逻辑吸收了三大"发展逻辑"的积极成果,实现了发展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自然逻辑与人文逻辑、社会逻辑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人民中心观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这一思想的形成有其逻辑必然性,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对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地位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其形成的理论逻辑;在发展中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其形成的实践逻辑;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民本"思想的传承与提升是其形成的历史逻辑。习近平人民中心观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人民立场观、人民主体观、人民力量观、人民利益观、人民导向观、人民评价标准观。习近平人民中心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实践逻辑"是客体现实性批判逻辑与主体能动性彰显逻辑的有机统一。马克思的共享观以"实践"为运思逻辑,这种"实践逻辑"在马克思共享观中呈现为三重进路:从资本批判到"重建个人所有制"是实现经济共有的实践逻辑进路;从政治批判到"自由人联合体"是实现社会共治的实践逻辑进路;从劳动批判到"一切人的自由个性"是实现个体共进的实践逻辑进路。三重逻辑进路在实现客体现实性批判与主体能动性彰显有机统一的基础上表达出共享发展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建构是事关新时代党建工作灵魂与血脉的基础且关键的工程.当前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现状为,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形成了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组织制度机制,积淀并丰富着共产党人精神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并且始终坚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与发展遵循着历史观逻辑、实践观逻辑和系统观逻辑,是历史与当下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系统内部与外部的统一.研究党内政治文化的现状与生成逻辑,对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营造清明的党内政治生态、巩固党的领导的制度优势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勇 《创造》2020,(2):63-68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新时代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逻辑起点,也是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庄严承诺。在新时代,探讨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在其群众观、权力观和党员观三个核心领域的相应体现,并以此为线索理清中国共产党群众观、权力观、党员观之间的逻辑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唯物史观视角来看,实现人的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探索实践的终极目标。在民族区域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资本与理性合力揭开了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序幕,使人类步入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社会。但随着世界历史的深入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愈发囿于资本逻辑的内生性矛盾,并已达到其世界历史效能的极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作为人类现代化探索实践的最新成果,开创了人类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全新模式,在主体、动力、价值和目标方面为全球现代化实践作出了新的历史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资本逻辑主导现代化模式的垄断地位,使人的社会性、历史性和实践性等现代化属性不断向纵深延展,为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奠定新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具有深刻的人学意涵,从人学视角出发,阐释其中的人学逻辑,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内在要求。文明的本质在于人的进步。现代资本文明的开创,是人类文明史的一大进步,对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然而,现代资本文明具有典型的二重性,资本文明的弊端和缺陷,决定其是一种历史的和暂时的形式,人的进步将在更高级的文明形态中达成。人类历史步入“真正的普遍的文明”时代,将开启人的自由解放的理想生存状态。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理论依循,在实践中开辟了一种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人类文明新形态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底色,凸显出人的主体价值,实质性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文明的人本意蕴和价值逻辑得到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的实践观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实践观是在继承马列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的。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实践观,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的实践思想,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开放的伟大实践,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不准备全面论述邓小平的实践观,只简要介绍其中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的重要性不能仅仅从认识论角度去理解 ,而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功能在马克思科学实践观中是非常重要的 ,它充分体现了实践在人类世界中的地位和意义。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现实世界的基础和本质。科学地把握这一功能 ,对于理论创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与理解,是基于人类历史发展的线索,以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思维方式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历史性的存在,在历史过程中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作为意识形态发端的意识对于人生成为"人"的历史作用,考察了社会意识上升为意识形态的历史条件,洞见了意识形态还原为社会意识的历史结局,并以此为基础,认为意识形态不仅应合理地反映人类历史,而且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方面,从而形成了异于西方传统哲学的意识形态观。  相似文献   

16.
责任作为法治与道德对社会成员的双重要求,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当人们内在的个体责任与社会责任认知发生了一定改变,就会使实践行为出现偏差,为社会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此时,亟需科学的责任思想作为责任认知与实践的基准,指导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念、规范具体行为。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不同学术流派责任思想的批判与继承,结合对人类社会的剖析与研究,提出了诸多关于责任的科学思想与严谨论述,经过不断的理论验证与实践发展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责任观。在新时代系统研究、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的责任思想,梳理马克思主义责任观的理论体系,对于强化我国社会整体责任意识与义利观认知、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三代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动力的论述 ,经历了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观 ,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观 ,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观三个阶段。这三种观点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规律 ,表现出唯物史观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新鲜内容 ,它的发展是一个不间断的继承、突破的过程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的历史与逻辑的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人的本质问题,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永恒探讨的话题。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现实的人,从社会实践出发,系统地探讨了人的本质内涵,形成了科学的人本观。马克思科学人本观的形成,经历了早期的"自我意识"人本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的"类本质"人本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期的"社会关系总和"人本观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人的需要"人本观的长期逻辑演变。从文本学的角度系统梳理马克思科学人本观的逻辑进程,对于我们当今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上的具体实践。这一共同体不仅是一个指导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理念,而且还蕴含着一套叙事逻辑,更是一项实践工程,体现了"理念—话语—行动"的逻辑统一。其中,"理念"是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软力量,"话语"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每个成员形成共识的基础,"行动"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运行和发展的保障,三者相互制约、互为条件,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逻辑整体。从理念、话语和行动三个维度研究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可为有效打造共同体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对策。  相似文献   

20.
先秦道家生态观饱含生态智慧,其主要内容为“道法自然”的生态本体观、“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观和“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先秦道家生态观体现了注重整体性的辩证思维特色、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特色以及主张节制人类欲望的伦理特色。深入挖掘先秦道家生态观并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如今我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应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在改造自然实践中更多地顺应自然,保持“知足知止”的合理消费观,积极推动构建全球生态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