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胡曾点滴     
胡曾墓地。据《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本一三四卷)“陵墓”条载:“唐胡曾墓,在府城西三十里。《名胜志》:‘汉南从事胡曾墓,在县西狄田村。’”“狄”字显然为“秋”字之误。经过实地考查,得知“秋田村”即今邵阳县梽木山区的梽木山村。该地至今还残存着胡曾的坟墓与墓碑,只是将被水淹了。由此可证胡曾是邵阳人,而非长沙人。  相似文献   

2.
寻访黄帝城与蚩尤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访黄帝城与蚩尤寨赵满柱河北涿鹿曾经是古代黄炎阪泉之战和黄蚩涿鹿大战的战场。唐代诗人胡曾有诗句凭吊:“涿鹿茫茫白草秋,轩辕曾此破蚩尤,丹霞遥映山前水,疑是成川血尚流。”读这诗可以想见当年战争的惨烈。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记》载曰:“炎帝欲侵陵诸侯,诸...  相似文献   

3.
①此诗及《清明》二首均作于杜甫大历三年春由衡阳重至长沙时 ,与之相关的其它三首诗的时地也应作相应的改变。②追求七律的变化是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的一个重要方面。③宋之问“题壁”诗应是《题鉴上人房》二首 ,唐道林寺建于乾符中 ,明毁 ,其遗址在今屈子祠残址及其以下一带 ,清道林寺别在一处  相似文献   

4.
所谓“无题诗”,从字面上看就是没有题目的诗。有些诗人待诗情来了就先将诗写好,题目芝加不上就不加了。还有一种情况,诗人的意思不想或是很难用一个题目概括,索性便不加囹目了。除了用“无题”作题目的,有的诗用第一句诗开头的两个字作题目。实际上也是无题诗。还有的诗用“古风”、“拟古”、“咏怀”、“救遇”这类字眼作题目,但这些题目意思太笼统,所以电等于是无题诗c其实,中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第一句的前两字为题.就可算是无题诗。但习惯上仍是*那些标出“无题”二字的诗当作】题诗。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集里¥…  相似文献   

5.
“销尽锋芒百炼中”——邓辅纶诗歌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辅纶(1828—1893),字弥之,武冈人,是近代湖湘派的重要诗人。他一生致力于诗,作诗“至废寝食”,靡有懈怠。(朱克敬《儒林附记》)他的诗经千百次之炼,达到了炉火纯青、声律圆稳,不见锋芒的地步。王闿运《论诗绝句》之一云,“太阿青湛比芙蓉,销尽锋芒百炼中”,深刻地概括了邓辅纶诗“炼”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李世顺 《政策》2004,(1):57-57
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过:“读书如吃饭,善食者长精神,不善 食者生痰瘤。”人都需要吃饭,但吃些什么,怎么个吃法,却是 大有讲究的。同样道理,人都要读书,但读什么书,怎么读书, 也值得认真思考。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 此,一般人往往简单地理解为读的书越多越好,其实不完全是 这个意思。清代的仇光鳌在《杜诗详注》一书中,对杜甫的这 句诗曾作过如下解释: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 神”;二曰“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破也”;三曰“识破万卷之理”。这三说,集中反映了对“破”字的不同理 解,概括…  相似文献   

7.
杜甫作为大家熟悉的伟大诗人,因其集大成而被誉为“诗圣”,其诗歌因真实而深刻地记载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被称为“诗史”。纵观其诗,其主要特色是“沉郁顿挫”。在《春望》一诗中诗人更是把“她”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此作品更显爱国忧民、意蕴深厚的沉郁之气。 《春望》写于唐肃宗李亨至德二载(757)春诗人身陷长安安禄山营时。《春望》是杜甫踬于长安的第二年春天为感时伤别而作,堪称一首爱国忧民意蕴深沉的佳作。后人评此诗“字字沉著,意境直似《离骚》”。而这个时期,是杜甫生活经历中最艰难的一段,诗人饱尝国破家亡的忧患痛苦…  相似文献   

8.
送别诗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诗经》中就有过送别诗),但在唐以前并没有形成气候。人唐以后,送别作为一种礼仪,无论在官方还是在民间,都得到了相当的重视,天宝三年,贺知章请度为道士之时,皇太子以下百官隆重地为其饯行,唐玄宗也亲自写诗送别贺知章人道归隐,送别诗也应运进人了空前繁荣的时期。赠题诗也一样,赠题与送别都是唐代诗人最喜欢选择的题材。未作精确统计,送别、赠题诗(包括酬答诗)几乎占了全唐诗的一半左右,它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人伦感情的体现。官方的送别场面常常十分隆重,王维的《黄鹤楼送康太守》就是描写官方送…  相似文献   

9.
“他爱诗如命,对推动诗运,更是不遗余力。在他主持《葡萄园》诗刊编务期间,曾大量刊登年轻诗人的作品,对提携后起之秀,付出过很多的心血。目前,台湾不少中青年诗人,都曾受过葡萄园的帮助。”——这一段话,是台湾《秋水》诗刊主编、女诗人涂静怡对著名老诗人、台湾诗歌艺术学会理事长、《葡萄园》诗刊社长文晓村由衷赞美之辞。事实上,文晓村不仅是台湾诗坛上一个成就斐然、十分爱护和提携新人的诗人,一个始终主张“国粹”——即中国诗歌要有中国特色的诗评家,更是一个推动诗运、弘扬诗教的歌手。  相似文献   

10.
王翰唐代诗人,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进士。王翰诗作词藻华丽,意境壮阔,《全唐诗》中录存其诗13首。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先驱——王翰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祖为太原人,后迁居下(今陕西渭南附近)。他自己和好友元稹、陈鸿诸人,都说他是太原人,李商隐给他作墓志铭,也称“太原白公”。白居易出身于贫苦家庭,幼年刻苦读书,很早就会做诗,十六岁时写《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引起当代诗人的重视。贞元十五年,他考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历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早期创作了一百多篇《讽谕诗》,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代表作有…  相似文献   

12.
王珏  林蔚 《浙江人大》2023,(4):51-53
<正>浙东山川本极秀美,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文人骚客在此逗留,尤在唐朝,游历浙东随以诗歌创作蔚然成风,一条以诗歌为纽带、风景为载体的千年诗路——浙东唐诗之路孕育而生。如何让“古”诗路焕发“新”生?2023年3月,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批准通过《绍兴市浙东唐诗之路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和《台州市浙东唐诗之路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这是我省区域协同立法的一次有益探索,越过千年,“醒”了的古诗路,款款而来。  相似文献   

13.
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中共长沙市委党校中文副教授龚国基著《毛泽东与诗》一书,已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毛泽东与诗》是国内外第一部全方位研究伟大政治家诗人、诗人政治家毛泽东的学术专著。全书48万字,分为《毛泽东与毛泽东诗词》和《毛泽东与中华  相似文献   

14.
“五一”期间,长沙阿波罗商业广场门前车水马龙,由著名爱国人士陈立夫先生题写的“曾玉衡、李显八十八同龄书画联展”大幅字匾格外引人注目。随着涌动的人群,我有幸参观了联展,并拜见了著名书法家、诗人曾玉衡先生。曾玉衡(钰衡)号叔坚,1910年出生于湖南隆回。当我认出曾老时,88岁的老人正在与湖南省政协主席刘夫生、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人曾把戏剧视为诗,称之为“戏剧诗”。因此,剧作家也沾光被呼为诗人。这种情形在历史上延续了很久,直到戏剧不再从头至尾使用韵白,仅仅在西洋歌舞剧中保留了它古老的形式,人们才规格化地使用戏剧一词,在中国则独特地称为“话剧”。其实,诗和戏剧有着本质的区别,而诗人和剧作家的气质和任务又绝不相同。人们常常把一部戏中人  相似文献   

16.
周汝昌,字玉言,号“解味道人”,天津人。著名学者、资深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书法家和诗人。平生精力倾注于中华文化与诗文书画理论的探讨。曾评注校订过唐宋诗词、《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名著,著述颇丰。从1953年发表《红楼梦新证》至今,先后发表《周汝昌梦解红楼》、《和贾宝玉对话》、《石头会真记》等40多部著作。  相似文献   

17.
东晋诗人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喜爱读书。他写了一首《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 唐代文豪韩愈在一首读书诗中写道:“读书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指出在治学的过程中,要“多读、多思、虚心、躬行”。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有一首留芳千古的《劝学》诗:  相似文献   

18.
徐秀丽 《同舟共进》2013,(11):75-75
《同舟共进》2013年第1期发表了冯锡刚先生的《一首“告废”诗——周恩来理性而睿智的选择》一文,对周恩来写于1958年“大跃进”期间的一首诗作了周密细致的考证,不但钩沉出这首诗的原文,还对就此诗周请陈毅批评一事作了叙述,并推论:“在敬重如师长的周恩来面前,陈毅绝不会‘班门弄斧’”,他的批评,无非“对个别韵脚或用字”之类提点意见。冯先生的考证颇见功力,但其推测则不成立。笔者近期正在从事“李敦白口述历史”访谈工作,碰巧获知了这件事的后半部分内容,而且事实比推测更为生动有趣,特加摘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里,从形象思维的角度,精辟地指出:“韩愈以文为诗;有些人说他完全不知诗,则未免太过,如《山石》,《衡岳》,《八月十五酬张功曹》之类,还是可以的。”在这里,毛主席对韩愈的诗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指出了他“以文为诗”的缺点,肯定他的《山石》等诗。毛主席对韩愈等古代诗人一分为二,予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体现了“古为今用”的精神,对我们批判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对“四人帮”以儒家为名,妄图把韩愈一棍子打死的有力批判。  相似文献   

20.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皎然"为他的法名,吴兴(今湖州)人,中唐著名诗人,康乐侯谢灵运十世孙。皎然的生卒年月见于史载,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前后,约卒于唐德宗贞元九年至十四年间(793年~798年),享年近80岁。皎然的著述很多,现存《杼山集》十卷、《诗式》五卷、《诗议》一卷、集外诗若干。皎然的文集是由皇帝下命令而编定的,由此可知皎然在当时曾声名显赫。皎然生于湖州,卒于湖州,大部分诗作又写湖州。从皎然的诗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在湖州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