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逝川同志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析》一文(载本报八月二十二日三版)发表后,读者纷纷来信来稿,建议就“生活方式”问题展开讨论.《人民日报》九月七日转载了这篇文章后,更引起读者对这个问题的重视.《论苑》将就这一问题继续发表文章,欢迎大家来稿.  相似文献   

2.
本报自八月二十二日发表遗川同志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析》一文后,就“生活方式”问题展开了讨论,许多同志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很好的见解。今天我们发表宋森芳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并向踊跃参加讨论的广大读者致以谢意。  相似文献   

3.
这期,我们发表了广西团校邝海春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黄志坚的两篇观点迥异的文章。希望借此引起学术争鸣,以有利于“青年研究”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来稿,发表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与同事们经常收到一些学术刊物“增刊”征稿的通知,这些通知都明确提出:来稿只要交足版面费,就能在“增刊”上发表。而且这些“增刊”越来越厚,少则二三百页,多的竟达600多页。 为什么这几年“增刊”会火起来?原来交费入“增刊”发文者,为评职称急需论文成果,但由于水平有限,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很难,于是想方设法要找一条发表“科研成果”的“捷径”。一些学术刊物的“增刊”便“应运而生”。 然而,这种“增刊”要价的现象危害甚大:其一,学术刊物不看论文质量只为钱,违背了办刊宗旨;其二,只要交钱就能发表,…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两个文明建设实践的发展提出越来越多的新课题,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开拓性研究和探索。在这些课题中,对于生活方式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在“四化”进程中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生活方式问题的研究,就已经步入了日程。近几年来,生活方式问题开始引起我国理论界的关注,并发表了一些文章,本文侧重就生活方式研究对于“两个文明”建设的意义提出刍议。  相似文献   

6.
陈元方同志《新编地方志记述“文化大革命”的再思考》一文在本刊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先后被《了望》、《文摘报》《方志研究》、《云南方志》、《陕西地方志》、《南郑县志资料》等报刊转载或摘要,本刊也陆续收到不少读者支持陈文观点的来稿,择要刊发了两篇.鉴于如何历史地记述、评论“文革”,不仅仅是地方志方面的,也是多年来思想理论战线上有一个争议的问题,我们现再将《了望》1992年第36期凌亢同志的文章和李德运同志的来稿予以转载、摘要刊登,作为这一问题探讨的小结.  相似文献   

7.
让教师在社会竞争中有安全感杨墨秋·回声·编者按:本刊发表“下个世纪中小学谁执教鞭?”的专题报道之后,收到了上海复兴中学校长、特级教师杨墨秋的来稿,就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发表了意见。现将她的来稿摘编刊出。从1983年到1993年,我校共流失33名教师(调...  相似文献   

8.
文萃精华     
文萃精华本刊编辑部:为了更好地反映各地作者来稿的内容,满足更多的作者发表作品的欲望,我们决定从今年起增设“文萃精华”栏目,将从大量的来稿中,摘取一些文章的数据、观点和材料发表。江苏教育学院康:《187名成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据笔者对江苏某...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生活方式的定义有四种意见: 一种意见,只从人们的消费方式和业余生活方式的角度给生活方式下定义,或说“所谓生活方式,它的实质无非是指消费者如何享用消费资料的方式”,或说“生活方式,指的是人们享用物质的、劳务的消费品和使用由他个人支配的闲暇时间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本刊第3期发表了王汉武同志撰写的“‘杰出青年’年轻吗?”一文,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反响。近日来,不断有读者来信寄往本刊,对该文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我们从中挑选出一篇较有代表性的发表于此,企望将这一问题的讨论继续下去。欢迎大家继续踊跃来稿。  相似文献   

11.
本刊去年第三十六期《加快知识传播的进程》的专题报道刊出后,引起了出版界的浓厚兴趣。不少同志来稿、来信,就出版工作的改革,及如何改变“出书难”、“买书难”的状况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本刊选登其中三篇。  相似文献   

12.
读了同志《对〈生活方式〉一文的质疑与补充》后,觉得文中的某些观点值得植。文章认为,在现代条件下光讲“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与“无产阶级生活方式”这两个概念是不够的,应当提出“现代化生活方式”这个新概念未加以补充。我认为这个新概念对于我们区分什么是无产阶级生活方式,什么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并没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把人的存在理解为生存活动.人的生存活动是人依靠自然生产自己的一种生活.作为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人的生存活动,就是人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它构成了马克思人权认知的前提.从人的“生活决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出发,首先,马克思指认人权是一种逻辑规定,是人的生存活动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阶段的产物,表现为自由、平等、财产与安全等;其次,马克思指认人权又是一种现实规定,人权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这一特定的生存方式中体现为资本自由、平等地剥夺劳动的特权.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发达国家,已经或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在我国也已初露端倪。如何全面准确地认识和处理知识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且是关系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否依然正确有效的问题。国内外学术理论界、科学技术界已经对这个问题发表不少论著,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思想。同时,也有些论者的观点不太科学严谨,有的甚  相似文献   

15.
由人民日报理论部和本刊编辑部联合举办、国营黄河机器厂协办的“《黄河杯》思想政治工作新探征文”活动,自去年10月开始以来,获全国各地各界思想政治工作者踊跃应征,共收到来稿9000余件。本刊和人民日报理论部共选登征文稿及来稿摘要90余篇。现发表征文活动组委会特约余心言同志撰写的《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而努力》一文,作为这次征文活动的结语。  相似文献   

16.
这里所说的“家”,不是指素描尚未入门就敢自称“画家”,或者刚发表了两篇随笔就自诩为“作家”之类的现象,也不是指婚姻观念激进、“四海为家”的“潇洒”,而是指传统的家庭关系对民族文化心理与社会生活的广泛渗透. 中国传统社会,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其政治体制典型特征就是家天下.朕即国家,皇权即族权,一人登基,父子相传,国事如同家事,分封诸侯,成为安顿同宗的一种手段,任免大臣,要看其对于君主  相似文献   

17.
伴随新一轮信息技术与产业革命的急遽发展、数字乡村建设的深度推进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加快建设,数智化成为乡村生产生活的必然发展趋势。农民生活方式在智能化、信息化潮流下改变了狭隘性、封闭性、保守性与僵化性等特征,整体上渐次向现代文明跃升。其中,农民活动图式朝向“智慧”转变、农民生活节律趋向“自由”转变、农民生活秩序通向“德性”转变。然而,由于数字技术具有两面性,农民生活方式“智”变中存在部分农民生活样态变形、生活节律混乱、生活秩序失范等降“智”风险。为此,要从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生活理念、数字接入等方面入手,为农民生活方式“智”变增添动力、提供遵循、指引方向和铺路架桥。  相似文献   

18.
海湾战争似乎唤醒了西欧人:没有强有力的防务力量,西欧不可能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西欧各国首脑或单独发表讲话,或相互磋商,或以欧洲共同体名义集体研究,力图使西欧摆脱“经济巨人,政治矮子”和“军事爬虫”的形象,以实现“欧洲人的欧洲”这一理想。  相似文献   

19.
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工作压力、新的思维方式。虽然与传统生活大大的不同,北京的四十万“IT青年”,依然需要精神的港湾“二十六七岁,单身,本科或以上学历,团员或党员,非北京户口,中关村某民营高科企业员工,换过三份以上工作, 工资每月四千多,1/4付房租,自主务实, 积极了解和思考国内外政治大事,消极对待形式上的政治学习。”  相似文献   

20.
“市场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古老的中华大地经历着一场空前的社会转型。这种转型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和动力的,市场经济的改革必然并且已经导致人们精神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心理结构和整体嬗变,形成一种“市场文化”或“市场精神”。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