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央黑土带经济区位于苏联欧洲部分的中心,面积16.8万平方公里,由别尔哥罗德、沃罗涅日、库尔斯克、利佩茨克和坦波夫等5个州组成。  相似文献   

2.
根据苏联部长会议关于正确划分国家经济区的决定(1982年11月),前不久苏联新建一个经济区——北方经济区。该区包括  相似文献   

3.
(早在1988年前苏联就着手开辟免税经济区作为经济改革的内容之一。苏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经社问题研究室主任谢尔盖·马尼日夫根据近几年的实践,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和问题,虽然苏联已解体,但签于当前我国积极开展对独联体贸易,因此,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对我们可能有所参考价值。特此摘译如下:)在80年代中期,世界上已有500来个不同类型的免税经济区,其中有免税过境区、出口加工区、免税工业区。免税经济区对苏联来说是新鲜事物,但在当今世界算不上创新。苏联建免税经济区的目的是想借签众多国际经验刺激民族工业和参与世界经济活动。1988年9  相似文献   

4.
苏联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协同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苏联国家劳动和社会问题委员会,苏联财政部和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核准了苏联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分配条例。现介绍如下:一、分配工作的组织领导,具体要求和工作步骤1.全日制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应分  相似文献   

5.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苏联领土上最大的加盟共和国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权力和责任,走上了艰难的发展历程。为了摆脱苏联解体时留下的各种问题,避免重现苏联时期管理的弊端,俄罗斯首先开始重建自己的管理体制。俄罗斯在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三大支柱就是宏观经济的稳定化、价格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远东研究所经社研究处处长马涅热夫认为中央计划经济对中苏这样的农业大国欲在短期内把资源集中在工业发展的某些项目上,证明相当有效。但是,若干年后,这种中央管制经济压制了生产者的利益,堵塞了经济自我更新和改善生产率的内部源泉,妨碍资源横向交流,引起深刻的部门比例失调,造成全面短缺和永久投资饥饿。80年代初,中央管制经济陷入空前危机,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处于停滞状态,从而促使苏联实施改革。由于中苏经济有不同之处,如:1.苏联经济以大规模、相当现代化生产为基础,并对市场高度垄断。中国则以小规模生产发挥巨大  相似文献   

7.
苏联企业中的集体合同作为维护职工权益和吸引他们参与企业管理的传统形式,现在劳动集体的活动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苏联集体合同的签订和登记程序规定在苏联部长会议,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1963年3月6日通过  相似文献   

8.
1983年1月23日苏联《真理报》刊登了苏联中央统计局关于1982年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内容如下:1982年是苏联建立六十周年的一年,社会生产和人民福利的进一步增长得到保证。1982年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执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重视宣传与鼓动是苏联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之一.苏美冷战开始后,苏联进行了宣传机制调整与改革.此后在联共(布)中央宣传鼓动部的领导下,整个苏联持续进行了一场系统、连续性的反美宣传,藉此在苏联民众中塑造“美国是苏联人民的敌人”的形象.反美宣传持续、高强度地进行,使得对美国及西方的嫌恶与敌视成功地灌注到普通民众的意识当中,并将其凝聚到了苏维埃文化的内核中.探寻冷战初期的苏联反美宣传,对于了解此时的宣传机制与意识形态工作,观察冷战初期文化冷战的苏联因素等,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1990年12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苏维埃《苏联工会及其活动的权利保障法》。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卢基扬诺夫在签署的有关“决定”中宣布,该法自1991年1月1日起生效。早在1989年4月29日,苏联《劳动报》便全文公布了1989年3月21日全苏工会中央理委会主席团会议批准通过的《苏联工会权力法》(草案),计6章36条,供全体会员和社会各  相似文献   

11.
去年年底,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由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签署的《国家银行法》,这是苏联在迈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出台的又一项重要法令。一、《国家银行法》出台的历史背景在苏联历史上,执政党对银行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有充分认识的。列宁牢记梯也尔匪帮当年如何借助法兰西银行的经济力量,最终将巴黎公社扼杀于摇篮之中的教训。因此,十月革命刚一胜利,布尔什维克就占领了俄国中央银行。1917年12月,全俄中央执委会就颁布了《关于银行国有化》的法令。在20~30年代苏联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历史进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利用未遂政变的政治势头企图在苏联正在解体的情况下获取权力。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已经丧失以前的权力基础,他的命运现在似乎极大地依赖叶利钦。是叶利钦,而不是戈尔巴乔夫,目前控制苏维埃国家的行政机构;是叶利钦似乎在武装部队内享有更大权力。政变流产之后,叶利钦的政策似乎是进一步削弱这位处于守势的苏联总统。他的目的是,通过吞掉中央和把自己置于重建联盟过程中的领导地位,达到使俄罗斯成为重建后的联盟核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苏联解体后公布的的新档案资料表明:在该时期,由于共产国际和联共(布)中央的指示越来越激进且前后矛盾,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在执行过程中大多数情形下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在联共(布)中央日趋白热化的权力争斗中,陈独秀成为斯大林战胜对手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4.
据苏联《经济报》今年第一期刊登的苏联中央统计局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的一篇文章介绍,苏联工业的生产能力1987年达到如下水平: 一分钟能生产 工业产品17亿卢布 电力317万度 钢材2巧叱 (开采)石油和凝析油1,174叱 (开采)煤),415叱 日用消费品(不包括轻工产品)70万卢布 电视机68台 冰箱和冷冻装五呼3台 洗衣机42台 民用钟表497台(块) 皮鞋3,595双 坊织晶35。710公尺 (水泉译)苏联工业的生产能力@水泉~~  相似文献   

15.
自苏共二十七大以来,苏联加速了经济改革的进程。改革不仅涉及到生产领域,还包括了分配领域。去年,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和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共同作出决定,从今年开始,在国民经济生产部门实行新  相似文献   

16.
苏共中央新闻中心不久前举行苏共中央监委主席鲍里斯·普戈(普戈现已调任苏联内务部长)与苏联和外国记者的会见。普戈在答记者问中谈到苏共对宗教的态度、清党问题、苏共的财产、保卫列宁、托洛茨基以及与监委工作有关的其他问题。《党的生活》1990年第17期以题为《中央监委不是镇压  相似文献   

17.
苏联为了使部的管理机关能正常发挥其职能,很重视部一级的组织结构。他们认为,在现代条件下,部门系统职能的正常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机关的组织结构。现在苏联有三种类型的工业部:全联盟部,联盟共和国部和共和国部。通常,一切机器制造部属于全联盟部,所有采掘和加工工业的部是联盟一共和国部。部的中央机关有部长,副部长,部门的和从属的管理总局和处等组成。部以中央机关自己的命令、指示和实际工作来组织和调节所管辖的企业、组织和机关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1991年 3月17日全苏公投仍有高达 76%民众支持保留共同国家.但不到 9 个月之后,别洛韦日森林声明即宣布苏联终止存在.假如在公投举行以后,不是采取建立主权国家联盟的方针,而是循序渐进地建立一个"软"联邦,一开始仅限于建议签订建立共同经济空间的协议,分离主义者的目的就不会达到."8·19"事件更多是起了雷管的作用.先前的发展方式挖了苏联的墙角.导致苏联垮台的深层次经济原因体现在行政管理体系的结构性危机上.而由国家结构中长期缺乏联邦制引发的中央与各加盟共和国关系的危机,是苏联解体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保留苏共作为确保苏联统一的机制,其必要条件是党本身的民主化.制约苏共民主化的主要力量是党的机关,它实际上处于选举出来的党的机构之上.在帮助苏联走出经济困境方面,西方甚至"连手指头都没有动一下".而困难至极的经济形势在很大程度上注定了苏联的解体.  相似文献   

19.
苏联改革蓝图的实质苏联对改革存在激烈争论,目前主张根本改革在占上风,但他们对改革的细节也意见不一。戈尔巴乔夫的一些重要讲话和有关文件已描绘出苏联改革的蓝图。改革蓝图如果实现,苏联将明显脱离运行了60年的传统体制。但是,不应把改革蓝图看作是迈向资本主义型或混合型市场经济的重大步骤。改革蓝图与市场经济相似之处甚为明显。说它们相似,是因为私有部门有更广泛的活动范围,以及当局拟利用财政手段——价格、利率、汇率、信贷、税收和利润等“调节器”——来贯彻中央计划。关键的不同之处是: 第一,尽管私有活动对苏联某些商品生产和活动很重要,但就整个经济来说,“资本主义”私有部门只能发展到具有边际意义。而且,从获得投入物,进口、金融、劳力和市场来  相似文献   

20.
1989年的苏联荆棘遍地,风波迭起。苏联工会中央理事会对当前时局下的结论是:“国家正在经历改革的危机时期”。戈尔巴乔夫也承认,时至今日国家非但没有从80年代初陷入的严重危机中摆脱出来,而且“某些经济和社会政治发展进程甚至尖锐化了。”有人公开预言要发生政变,这似乎有点危言耸听,但苏联的社会现实确实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形势每况愈下。今年头9个月国民收入只增长2.4%,国营企业上交国家利润比去年同期减少33亿卢布,亏损企业有2800家左右,有些工厂月月发不出薪水,靠银行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