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5 毫秒
1.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难免会碰到磕磕碰碰的事。特别是在遭遇人身伤害后。到底是公了还是“私了”?不少人充满了纠结.同时也有部分人出于对维权的时间、精力、成本等因素的考量,很多时候选择了“私了”。那么,人们不禁要问,“私了”协议是否算数,“私了”到底如何了?  相似文献   

2.
崔旭 《法人》2010,(12):60-61
李书福以自己的雄心和谋略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蛇吞象”游戏,但还能打赢下一步的“价格战”吗?  相似文献   

3.
“人民法官为人民”应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在“明”字上下功夫。“真知非,则无不能去;真知过,则无不能改。”真明白,就是要深刻认识我国司法的人民性,时刻把老百姓装在心里,时刻为老百姓着想,用群众听得懂、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方式方法开展司法活动。  相似文献   

4.
马是人类的传统交通工具,不过你可能不知道,在巴基斯坦,骆驼可以当“车”用,而在印度,大象可以当“的士”用。  相似文献   

5.
对被告人认罪审程序的探讨始终伴随着“公正”与“效率”两大司法理念的博弈与权衡。本文通过对被告人认罪审程序演进过程的探讨,进而论证作为“诉讼爆炸”时代应运而生的刑事速裁程序,应当是以“诉讼效益”为先导,体现合作性司法理念的轻微案件快速处理机制。在当下纠结于刑事速裁程序的存废问题显然没有任何实践意义,而如何实现程序的自我修...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两法”衔接机制运行中存在着沟通渠道不顺畅、协作配合不规范、案件移送不及时、法律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大大削弱了打击违法犯罪的合力。广东省以开展“三打两建”专项行动为契机.在“两法”衔接机制方面作出了一些探索与实践,本文试图以此为例,探讨如何不断完善“两法”衔接机制,提高执法与司法的整体合力,有力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相似文献   

7.
“是”与“应当”的关系问题导源于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事实是“是”,但价值不只是“应当”,价值也是一种事实,也是“是”。而且,价值作为“应当”,也不只是指“应如何”之类的规范,它也是指应有、应然、超越性意义上的观念地存在着的价值预期。价值是“是”与包含上述不同涵义的“应当”的统一,它有多层涵义、多种意指。确立价值是“是”与“应当”之统一的观念,无论是对我们正确理解价值论或价值哲学,还是对价值论或价值哲学的发展,抑或是对其功能的充分发挥,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飞儿 《政府法制》2014,(11):39-39
先秦时还没有“中国人民”这个词,当时“中国”和“人民”都是单独使用,词义也不同于今天。“中国”本意是指京城,《诗经》中就说“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后来也引申为中原地区、天下之中心等。而“人”与“民”,在先秦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说文解字》说:“人,天地之性最责者也……民,众萌也。”  相似文献   

9.
鞋上的廉政     
香港行政长官曾荫权,近期被香港住建局(港称“屋宇署”)下达了“喻劝信”,指其位于半山麦当劳道上房屋阳台上的玻璃镶板为违章建筑,要求其限时自行拆除。被指“僭建”的曾荫权很纠结,此玻璃密封阳台之建,乃十多年前上代人时就有之。虽后来迅速表态将拆除违章建筑,以彰明法律之威信,但这桩“丑事”,多少影响了曾荫权历来所持有的“廉洁”形象。  相似文献   

10.
2013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第二年,山西省汾阳市人民法院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提升司法公信力为追求,  相似文献   

11.
田夫 《新法规月刊》2013,(6):152-158
“八二宪法”对检察院的宪法地位与性质进行了“双重界定”,即将检察院的宪法地位界定为检察机关,将检察院的性质界定为法律监督机关。学界对“双重界定”及其意义并无完整而清晰的认识,以致产生了检察权是法律监督权等在检察理论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影响深远的错误认识。因此,需要从理论与制度层面证成与厘清“双重界定”。这一工作的意义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厘清“检察机关”与“法律监督机关”不同的概念功能,唯有如此,才能正确认识检察权的规范性来源,相应地,法律监督权概念既不存在于宪法文本中,又不源于对宪法的正确理解,因而是一个伪概念;第二,洞察“法律监督机关”对“检察机关”的意义支撑,唯有如此,才能透彻理解检察院享有独立宪法地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近日.息县检察院发挥自身教育阵地的作用,抽调30名干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分别深入到该县100多个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活动。此次活动主要以以案说法、参观警示为模式.共发放宣传教育手册6000余份,接待参观1200余人次,为该县廉政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人民调解》2016,(1):F0002-F0002
李年春:“清官”要断家务事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调解纠纷让很多人觉得头疼,但在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乡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李年春看来,虽然调解员不算“官”.但调解纠纷、断断家务事,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计程车停运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劳动者“自下而上”自发维权行动的担忧,尤其是“停运”组织者被定性为黑社会性质后,“自上而下”的维权方式作为一种矫正机制日益发展,并形成上帮下、上促下、上管下、上代下等诸多形式。事实上,当前的“自下而上”形式与“自上而下”形式,都是基于“个人一政府”两元社会结构的思考,这种类似的路径选择,会导向类似的结果。只有将社会团体置于第三法域的思维中,才可能得到合理的梳理。  相似文献   

15.
商红日 《政府法制》2009,(16):47-47
翻阅历史人物传记时,不时能看到有关“左”和“右”、“左”倾和“右派”的是是非非。不过,对于“左”和“右”是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抑或引自西方这一问题,还是有点让人搞不明白。“左”和“右”的说法到底出自何处?  相似文献   

16.
“法”字,古体为“瀵”。古人仓颉造字的一个大致规律有两条.一是从音,一是会意。“瀵”字是会意的,左偏旁从“水”,表示法令应当如水一般公平,右半部从“庸”(zhl)、“去”,表示法令的另一层含义为“去不直”。许慎所著《说文解字》的经典释义:“漳,刑也,平之如水,从水;麂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平如水”是法的特征.“去不直”是法的使命,二者构成“法”的基本含义。  相似文献   

17.
伍德志 《法学》2023,(1):17-31
“关系”具有情境中心主义的特征,其运作以情感为铺垫谋求工具性目的,并且容易形成超制度的义务性压力。“关系”本质上是私人性的,在制度运作过程中容易导致公私不分。“关系”以人情与脸面为影响法律运作的核心机制,人情能够产生超法律的义务压力,实现对违法行为的正当化;脸面不仅可能对法律权力进行正向与逆向再生产,还有可能将法律权威异化为脸面的维护。“关系”不仅导致了合法与非法区分的情境化,也导致了法律与私德之间界限的模糊化,并最终使法律运作在结构形象上呈现为表里不一的双层交往系统。为克服“关系”对法律运作的不当影响,需要对法律领域的“关系”实践进行全面规范与限制,确立“关系”实践与法律实践之间的制度屏障,以及树立对于法律运作“表里如一”的制度信任。  相似文献   

18.
胡健 《政府法制》2008,(23):9-9
笔者虽然从不抽烟、不嗜酒,但活在当下,也少不了要和中国“人情”文化的重要载体——烟与酒打交道,因此也有幸“见识”了白条烟、内部酒等所谓“特供”与“专供”产品。后来发现,不仅是烟酒,哪怕是日常生活必需的柴米油盐,也有不少冠上了“国宴专供”、“内部特供”的头衔,而打上“XX海”、“XX堂”、“XX台”旗号的,更是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说得不错,“农民工”这样的称谓本身就带有歧视色彩。工农商学兵,本是职业的划分。为什么唯独农民永远要被加上特定的标签嘟”因此呼吁社会慎用这一称谓。但是,仅仅取消“农民工”称谓,就能解决进城务工农民遭受歧视的现象吗?回答必然是否定的。就像禁止称妓女为“小姐”,改成“失足妇女”、“性工作者”一样,只是从称谓上解决人格歧视问题,而卖淫的主体性质不变,称呼多美好也不可能让职业“光荣”。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汾西县教育科技局在汾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在社会各界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年初确立的工作目标和任务,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打造山区教育强县为目标,不断强化管理措施,务实创新,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局先后获得临汾市2011年“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汾西县“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