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八大报告首次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面对国内多元化的价值诉求,错综复杂利益矛盾,党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加强这一能力建设必将会对我国今后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型、社会长久繁荣稳定的维护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十八大报告提出"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概念,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是一种底线思维、规则思维、权利思维、契约思维,具有合法性、民主性、程序性、限权性、透明性的特征。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是法治社会最基本思维模式的必然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社会治理视角中坚持法治思维需要对领导意志扭曲法律执行、法外利益与纠纷解决、公权力过于强势、重结果轻程序思维传统进行反思。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运用能力,可采取培养广大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构建增强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需要的外部环境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现实需要,是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迫切要求,它已成为新时期提升领导干部素质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当前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如何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一个领导干部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无论是主持全面工作或分管某方面的工作,都必须坚决按照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办事。这是党对领导干部的一个基本要求。同时,必须善于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工作。这也是党对领导干部的一个基本要求。”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这“两个基本要求”,对从事县级工作的领导者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县的经济与社会事业有无新意、发展得快慢,与能否做好“结合”的文章关系极大。有的县各项工作推动力度大、节奏快、失误少,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5.
许丽英 《理论前沿》2003,(13):44-44
我们知道,任何改革都是以更新观念为前提的。既然党的十六大提出改革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那么实现这场改革,就必须更新观念,努力提高各级领导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的本领,这是新时期对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要求。1.加强立法,提高立法质量从市场经济比较完善国家的发展过程看,以加强立法的形式来强化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已成为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法制不完备,人们的行为就没有遵循。传统的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长官意志就会起决定作用。法制不完备,必然也会导致人们对法律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公安机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要解决当前公安工作和队伍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问题,就必须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观,切实做到公安执法工作的规范化,完善科学的公安工作政绩考评机制,追求“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公安工作实绩,立足于现实,着眼于长远,正确处理好公安工作科学发展的若干重大关系,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组织推动公安工作科学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明确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他特别要求全党“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这一重  相似文献   

8.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核心意义在于用法律限制权力的任意行使,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用法治方式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化解社会矛盾。这意味着在对待法治建设的问题上不能一味奉行实用主义立场,搞实质法治和能动司法。在现阶段应该坚持严格法治的原则,尊重法律的权威,用规则和程序规制人们的行为。法治思维包含着用法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以权利为导向,把法律作为修辞来构建思维方式,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权力话语霸权,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消除权力的傲慢与过度张扬。  相似文献   

9.
2012年中共十八大的召开,在提升干部执政能力与法治思维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致力于推动领导干部群体的党风廉正建设,进一步强调了开展对领导干部群体进行监督的工作的重要性。因此,领导干部立足于以当前的社会环境,努力培养自身的法治思维能力,并在日常工作中切实推动法治观念的全面贯彻落实,极其必要。以聊城的领导干部为例,通过对法治思维的理论问题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的几点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0.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提升执政能力,是新时期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政法思维转向法治思维,由权力主导转向权利本位,用法治方式消解革命方式的社会管理创新,是政治意识形态的重要变革.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理解、解释和运用应该与法律方法论结合起来,以避免出现背离法治精神的误读.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是法治如何实现的方法论基础,因而必须在法治战略上或者法治意识形态上,坚守法治的基本精神和核心意义,将法治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大环境,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更新观念,适应企业改革发展的新思想、新变化、新机制,就必须要在“实”字上做文章,做好“实”功夫,发挥“实”作用,讲究“实”效果,取得“实”成效。笔者认为关键要做好三点:一、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认识“三个代表”的辩证性,增强思想行动的自觉性。“干部是决定一切的重要因素”,这不仅是指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而且更为广泛的是指领导干部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12.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既是从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提出改革、发展与稳定难题的破解之道,更是从弘扬法治精神的深度提出了领导干部开展领导工作的新思路、新要求。充分认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时代价值,深入分析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努力探寻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基本路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指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作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适应新世纪的挑战,适应本职工作的需要。一、领导干部的学习要遵循其特殊的规律和方法。第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古人云:“学者须先立志”,“学者必志于大道”。这是治学之本,也是提高学习能力的第一要求。党的各级干部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习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适应工作的需要,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应该看到,社会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级岗位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也越…  相似文献   

14.
从建国以来迄今40年的历史来看,我国的法制建设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原因是很复杂的,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但与我国各级干部的法制水平低,缺乏法律意识和不重视法制有着极大的关系。“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就是一个极为惨痛的教训。当然,这十几年来应该说,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与法制建设的现实要求相距甚远,仍然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淡薄,轻视法制。他们的掌权和用权意识较强,而作为民主政治核心的责任意识,如对人民负责,承担政治和法律责任的意识很弱,以至于“以权代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甚至破坏法制的现象都十分严重。这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在党的政治报告中再次确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对新时期执政党和领导干部的治国理政能力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  相似文献   

16.
十八大报告首次要求领导干部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执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内涵包含了法治的价值取向。要实现这一要求,必须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增强领导干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改革干部考核机制,使具有"法治思维"、善用"法治方式"的干部受重用;必须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保证法律规范切实可行,实现"善法"之治;必须着力解决"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必须落实"规则公平",保障程序公正,完善权利救济渠道;必须保证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重要论述,对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行为准则等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强化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体现,是提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发挥领导干部引领示范作用的需要。当前,领导干部逆法治型思维和领导方式的主要表现为"特权意识"和行为、"法律只是手段"、"权大于法"等。今后,需要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倒逼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8.
我国法制建设中的主要矛盾是依法治国的迫切要求同各级领导干部总体上法律素质不高,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我国走向法治国家过程中各种矛盾的枢纽和交汇点,已成为制约我国法制建设的“瓶颈”。能否正确解决这一矛盾,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成败。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一些地方维护稳定工作仍然呈现出运动式治理模式,存在一种明显的非法治化倾向,形成一种“越维稳社会越不稳”的悖论。培育与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形成以法治促稳定的良好制度环境,以行政复议为主导促进社会稳定,以依法行政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以司法公正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从法治理念、制度到方式的演进是社会稳定常态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地方法治试验是一种经验理性治理的典型方式。它在坚持国家法治统一性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决定”“规划”“纲要”或“意见”等形式展开一系列的试验性活动,来探索本地法治建设基本路径和方式,并为全国范围内的整体性法治建设积累经验。地方法治试验应当着重解决国家治理现代化所蕴含的央地关系科学化和治理方式制度化两个核心问题。当下中国初步形成了自主探索型、上级设计型和请示授权型三种理想类型的地方法治试验模式。这三种模式在本质上都必须接受中央的主导。地方法治试验在推动当地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加强地方法治试验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增加地方法治试验的广度与深度、建立健全地方法治试验中的主导机制,是提升地方法治试验能力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