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围绕社会主义核心观在中国社会文明形态转换中的意义,以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辨证分析方法,论证了中国社会转型中传统文化价值观转换及新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历史必然性。从文明形态转换中核心价值观的生成意义,传统转换中核心价值观的现代进程,社会治理中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道路等视角分析了社会核心价值观演变与社会治理间的关联性。并从文明形态、发展特征、人伦结构、文化心理、同化顺化效应、以及践行道路探索等文化价值观生成与确立的多重因素,描述了社会核心价值观转换与建构的起因、路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2.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沉淀而来最富生命力的精华和核心。和合文化是统战文化形成的历史源头;统战文化承接了和合文化的核心精髓;和合理念是和合文化在新时代统战文化中的核心精神;协商文化是和合文化在新时代统战文化中的全新演绎。新时代推进统战文化建构,增进统战文化自信,需要以和合文化为依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提升统战文化的多元供给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影响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3.
建构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建设理论,应从中国本民族文化的意义上强调"文化自觉",摆脱对西方文化"标签"的依赖,创建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理论形式和文化定义。在当今时代,建构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建设理论的民族性路径在于:重视和正确认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突出本民族文化产业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建构具有中华民族价值的学术话语体系;发展适应本民族现实状况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进行比较,有利于我们客观地看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现代法制建构中的转化和借鉴西方法律文化中有益成分,对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原历史文化形象是中原文明的缩影,反映中原文明的发展轨迹,折射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需要借助历史文化形象这一介质使中原传统文化具有现代表达意义.当前,培育历史文化形象是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亟待同步进行的战略平衡行为,应在汲取中原传统文化营养的基础上,整合社会各层次的力量,加强历史文化形象培育与传播体系构建,破解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中所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所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包含了尊重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探寻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价值追求和发展理念,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探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有利于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相似文献   

7.
传统政治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作为某种文化的价值结晶和较为恒定的价值内涵,蕴涵在富于活力的文化形态之中。正是在形式各异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中,体现着文明的价值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是文明的载体,而文明是文化的抽象与升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离不开政治文化现实研究,也离不开政治文化传统研究,更离不开其中的传统与现实承继关系研究。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所包含的合理、积极、有价值的因素,对于当代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中美学者推动建构的、正在兴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唯一具有中国元素的新的理论学说。它以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生态和人道主义灾难为逻辑起点,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哲学基础,在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思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为了人类共同福祉的、可持续地将生态原则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生态文明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全球生态治理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学理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道路内蕴于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明基因和西方现代性的积极扬弃,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的文化土壤,中国道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奋斗精神、理想目标是中国道路的历史文化基因。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文明之路,超越了两极对立的思维范式和国强必霸的发展模式,从传统文化的视角认识中国道路的文明意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史记》和《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描写人物成就最高的两部作品。作为我国最早的纪传体文本《史记》记载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这对《红楼梦》女性人物塑造有一定的原型意义。曹雪芹继承并发展了司马迁的进步女性观,吸收了《史记》中女性描写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了形形色色经典的女性形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史记》对《红楼梦》中女性形象塑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进一步彰显了《史记》的文学典范意义。通过对《史记》和《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类研究,结合《史记》中具体的女性形象和《红楼梦》中的艺术形象进行比较,显而易见《史记》中的女性形象对《红楼梦》女性塑造极有原型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人类一切文明进步的理论成果,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中国特色”尤其体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所体现的治国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念是相传承的。特别是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为我们以和谐为核心价值,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的总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相对于西方仅仅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建构的民主政治更加具有合理性。因此,正是基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国情的深刻理解,我们才有信心在理论上建立一个相对更完善的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立足当代,又不割断历史,并对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始终保持开放的胸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体系。  相似文献   

12.
王晓黎  吴魁 《工会论坛》2008,14(1):150-151
当前我国传统文化呼唤回归,有观点提出传统文化的丧失缘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近代科技革命对传统文化具有积极影响,它大大增强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力量,促进了传统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兴起;但科技进步也导致了文化的冲突与困境.造成传统文化危机的原因是国民整体文化水平的下降和在接受西方文明过程中的不平和心态;恪守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发扬中国文化的特质,同时要从全球化中吸取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3.
人民调解制度是从中国古代社会的诉讼外调解演化发展而来的 ,它是一种运用说理、疏导的方式来排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自治制度 ;它体现着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世界观和价值观念 ,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将传统法律文化实现向现代性转变的成功范例 ;它不仅有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新型的人际关系 ,而且有助于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4.
刍议民族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道彩 《工会论坛》2004,10(4):49-49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道德、人际关系准则、社会责任感和革新进取精神 ,对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的企业文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因而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在当今的丰富与发展。"生态文明"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已经从战略高度来处理今天的"生态危机",让我们看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中国女性电影蓬勃兴起,受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在创作主体、题材内容、叙事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从文化的宏观视角去进一步探究当代中国女性电影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主体意识的确立,使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能够帮助女性树立独立、自主、平等的自我意识,从而达到建构平等和谐的两性世界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地位、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华传统文化双向结合中的引领作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比较优势,对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目标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本性最根本地决定着中国文化的属性.就中国传统农业与文化的关系看,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天人合一”根本地体现为农耕生产方式对土地或自然的高度依附性,而中国文化的人本精神、伦理取向和对自然时空审美价值的发现,均直接来自农耕文明的孕育.在中国历史上,农业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协同关系,劝农传统、移民政策和屯田制度等,是中国文化确立其影响力并外向扩张的最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家庭文化建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建构新时代家庭文化是时代必然。新时代家庭文化建构与社会文化建设相辅相成,具有开放性、个性化和多元性特征,既是继承与发扬的有机统一,也是独立性和整体性的有机统一。女性是新时代家庭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而新时代家庭文化的建构也对女性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心理素质和性别平等皆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从1840年起到现在一直在领悟和实践一个重大主题: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个主题随着中国人文化批判的深化逐渐清晰起来,其实质就是农业文明的文化模式向工业文明的文化模式的转变,即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文化转型和现代文化建构虽然也遭遇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或者批判现代理性主义文化的观照和干扰,但是这一过程的主要障碍还是来自于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文化转型的动力来自于本民族文化中自为文化与自在文化的张力,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由于自身早熟所引发的血缘和家族本位的超稳定结构,恰好缺乏这种张力。因此中国现代文化建构必然需要以西方现代文化为参照,对传统农业社会进行深刻的重组,对个体进行全方位的现代启蒙,以形成自为文化和自在文化的张力,推进社会文化模式的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