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高公民参与建设服务型政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它是以"服务"为核心,致力于社会公正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需要公民积极广泛的参与.本文论述了公民参与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意义和当前我国公民的参与现状,并根据我国的国情对提高公民参与度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2.
社区治理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公民参与是社区治理的本质要求。它是新公共服务理论在社区建设中的实际运用,是社区健康发展的"加速器",有利于增强公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分析登哈特笔下新公共服务理论实践的案例可以看出,强有力的地方领导、行政官员角色的转换、培养积极公民,构建公民与政府之间的积极合作关系,是实现西方社区"善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的发展,非营利组织作为众多新兴经济主体之一,不仅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更在政治领域内为全球治理危机提供了一种有益的解决方法,成为政府之外的另一种公共管理主体。公民社会则是随着非营利组织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非营利组织所追求的自由、独立以及民主公民权皆是公民社会的核心要素,两者在价值观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非营利组织对公民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它在公民权的保障、公民意识的培育、公民参与方式的多样化及"强社会"的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号召。而公民信仰法律是建成"法治中国"的必备前提,也是"法治中国"真正建成的客观表现。一定意义上讲,"公民信仰法律"与"法治中国"是同义语,二者相互促进、相伴而生。当前我国一些公民并没有完全对法律产生信仰,最重要的原因是法治各运行环节的建设还不够完善、法治赖以依存的社会条件建设仍比较滞后。梳理这两个方面建设的具体要求,以推动我国公民法律信仰培育工作和"法治中国"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大量表现为"政府"、"社会"和"公民"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面对明显增多的社会矛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的思想,进一步完善了社会建设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正确处理"政府"、"社会"和"公民"三者的关系,培育"小政府、大社会"和现代公民,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公民社会在我国悄然兴起。公民社会以平等、自由、权利等为核心价值观。公民社会是政府权力的制约力量和沟通政府和公民的桥梁,公民社会孕育民主政治文化,激发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它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随着改革的深入,公民社会必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一方面需要找准政府的定位,另一方面需要厘清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对象.本文对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对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文章介绍了源起--新公共管理背景下"顾客导向"理念的引入,分析了进步--"顾客导向"的价值和意义,剖析了超越--由"顾客导向"到"公民导向"的发展,认为定位--"公民导向"是中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始于 6 0年代初期的学习雷锋活动对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 ,我国公民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为适应新的形势 ,2 0 0 1年 10月 ,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它必将对我国道德建设起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公民有序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表现在公民参与由"被动型"管理客体向"主动型"治理主体,由"人治型"管理客体向"法治型"治理主体的角色转型。公民有序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需要,而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公民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制度现代化是一个关键。因此,从制度建设角度来探讨公民有序参与角色转型及其路径,通过制度安排来提升公民制度参与的权利意识、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对实现公民参与角色现代转型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其标志就是实现由人民向公民的转变,并使之具有公民意识.目前占全国青年人口大多数的农村青年,由于受社会、历史、文化、体制的影响和教育的缺失,普遍存在公民意识淡漠的现象.扭转这种现象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公民意识发展的经济基石;大力推进公民文化建设,建立公民意识发展的价值导向;大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提供公民意识发展的社会保障;大力推行公民教育,做好公民意识发展的思想启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1.
网络参政议政改变了我国传统政府治理模式,由高到低的权威模式转变成政府和公民通过网络平台市场性模式,从形式上改变了"官"和"民"的姿态,公民的利益诉求通过便捷平台得到表达。网络参政议政对提升政府治理效能、转变政府职能、培养公民的民主和参与文化、监督政府执政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网络参政这一形式的发展在制度建设、文化建设、持续发展、源末关联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流动人口管理方面做了不懈努力,但社会治安治理也正在遭遇"防不胜防""事倍功半"的困境。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治理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公民身份证号码具有形成公民社会行为内约束力和公民社会行为轨迹的治安价值,并通过建立公民综合征信系统和人口流动轨迹记录系统实现这些价值,在相当程度上可突破社会治安治理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代议制民主长久以来都是西方主流的民主模式,但是它却已背离了古典民主理论中的"民"、"主"的原意,十分警惕大众参与和分享权力的民主维度,这种以选举为标志的民主模式把民主政治的重心从公民转向了职业政治家,从公众参与转向了选举竞争,民主政治成为了政治家的统治、精英的统治,而非人民的统治。参与式民主理论则复活了古典民主的主权在民精神,有助于孕育和培养公民德性,保障公众权利与落实公众的政治社会义务。因此,参与式民主理论对我国当前的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实际上,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国家治理"是一种改革哲学的更新,它的目标是为改革找寻持续性动力源泉。在"国家治理"中,大量的改革动力来源于企业与公民的互动、公民与公民的互动、公民与第三部门的互动,等等。由政府参与的治理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这是与公共管理中强调的"狭义治理"的根本不同。如果国家治理扩展,它就是趋向善治的改革;如果国家治理无限扩大,那就是政府的消亡,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就此而言,国家治理可以简化描述为"为改革寻求多方动力的探索,它趋向善治,假以时日,则走向共产主义",这是我国改革中关于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关系的一次重新设计,是一种新型的改革总体规划,而非仅限于对政府管理的规划。  相似文献   

15.
"递延权力"腐败是我国腐败的新动向,其实质是公共权力的异化.它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族制有紧密的关联,宗法族制的互助、亲亲原则是"递延权力"腐败的源起.在当今中国,遏制"递延权力"腐败主要是加强各项制度的建设, 同时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6.
对公民公共品偏好的揭示是公共选择领域的一个难题,作为消费者行为主义理论专家的赫希曼所提出的"退出—意愿表达"模型以及公共选择学派的研究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将"政治市场"中公民的政治行为简单的划分为"退出"与"意愿表达"两类,并论证了地方政府建立均衡的"退出—意愿表达"机制能够增进公民福利。拓展公民"意愿表达"的理念一方面源于对官僚制的反思,另一方面则源于对现代民主制的探讨,这是传统政治学的重要视域,而增加公民"退出"权的思路则更多地来源于多元主义与公共选择学派的政治市场逻辑,蒂伯特模型以及上世纪80年代流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改革实践对这一逻辑给予了验证,尽管也有局限,但毕竟它在有效揭示公民偏好,提高地方政府公共品供给效率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开阔的思路,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公民"守法"是依法治国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守法情况进行量化评估能够更好地反映法治的一个方面。引入"守法指数"的概念,用定量计算的方法来量化描述公民的守法情况,并依调查数据设计出计算公式对公民守法状况做出具体分析,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法治社会的架构建设。  相似文献   

18.
在推进我国宪政建设的进程中,近年来,"公民上书"事件的涌现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公民上书"对于推进权力对权力的制约和权利对权力的制约都具有相当作用,具有积极的宪政意义.未来可以借鉴国外违宪审查的某些做法,针对我国现行的违宪审查的不足加以改进,设立宪法委员会,让"公民上书"的范围扩大,能得到及时回应以及特殊情形能以听证形式进行,让"公民上书"在宪政的推进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建设仅有美好的愿望和法律规范体系的重构和完善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法律规范内在价值的转型和法治思维的确立。良好的公民生态法治意识是"美丽中国"的公民作为"现代化的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支撑。公民积极自律的精神能够使普遍有效的生态法治秩序得以实现,公民生态法治意识的形成能够使环境权利保障更为有效,生态法治意识有利于理性实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根据我国的国情、社会发展需求与公民的实际,根据法治的要求,善用法治方式,通过一系列法制路径、行政路径、社会路径来培育公民树立生态人权意识、生态公平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生态秩序意识、生态自我约束意识。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我党建设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而民主执政是需要有社会基础的。民主执政的社会基础是公民社会,它为民主执政提供了社会心理基础、社会结构基础和社会规范基础。我们党在推行民主执政的过程中,必须在加强执政党自身能力建设的同时,通过公民教育和民主实践提高公民能力,建立社会认同,发展民间组织,构建现代化社会结构和制度规范,促进公民社会的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