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中国贫困儿童救助: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儿童主要包括下列四类群体:城乡低保家庭中的儿童、孤儿、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和低收入家庭中的儿童.它们的逻辑关系大体是:低收入儿童规模最大,低保儿童外延次之,随着社会救助制度的不断完善,低保儿童与孤儿,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的重叠部分会日益扩大.目前,不少贫困儿童仍被排斥在救助范围之外,部分贫困儿童的生活依然比较困难,贫困儿童救助政策不平衡,贫困儿童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费用亟待解决,贫困儿童的家庭养护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充分关注这些问题,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和儿童福利制度.  相似文献   

2.
加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对于我市实现富民强市,建设"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太原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市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救助内容不断丰富,但是其中问题也有很多.今后应当通过完善救助政策,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建设社会救助服务工作网络等途径,扎实有力地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杨琼  秦涛 《当代贵州》2014,(23):47-47
正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雨露工程"重点青少年救助保护工作的要求,8月7日,省预青专项组召开2014年贵州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工作会议,团省委、省妇联、省农信社、省广播电视台共同启动"雨露工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大型公益活动。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副省长秦如培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上,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为"雨露工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公益活动捐赠320万元,寸心草茶业及万豪世贸城捐款100万元,并聘请5名社会爱心人士担任"雨露工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爱心使者。(文/图杨琼本刊记者秦涛)  相似文献   

4.
保护儿童免受不法侵害,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作为儿童权利保护的里程碑式文件《儿童权利公约》,倡导无歧视、儿童最大利益、尊重儿童和儿童最大限度的生存与发展等基本原则,力图使所有儿童都受到尊重,并生活在一个安全的世界里。为此,应努力构建儿童权利保护体制,通过设立专门机构,为儿童权利保护提供组织保障;建立举报制度,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儿童保护;完善刑事立法,严惩虐待儿童违法行为;健全配套救助制度。构筑儿童权利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5.
刘瑜 《廉政瞭望》2012,(6):43-43
跟几个救助黑熊的朋友聊天。他们说起常听到的一个质疑:你们为什么花那么大力气去救助黑熊?你们为什么不去救助失学儿童——人更重要还是熊更重要?事实上,我不止一次听人这样评论动物保护人士、四合院保护人士。  相似文献   

6.
完善特色服务功能。鞍山市分别开通了青少年法律咨询热线、心理咨询热线。针对部分学生网络依赖、青春期性教育和在校学生打工期间的权益侵害、青年就业等一些热点问题,深入调查,拿出有针对性的调研成果,真正号脉热点开方、对准问题下药。充分满足青少年的咨询需求,努力提供一些有针对性、有地方特色、有成效的实际帮助,力求内容有特色、质量上层次、服务有特色。  相似文献   

7.
重视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不仅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衡量社会公正与文明进步程度的基本指标。目前我国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存在着低保对象的核定与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最低生活保障线单一,救助倾斜不够和低保覆盖面窄等问题。为此,要更新对残疾人救助理念,实现救助社会化,提供综合性救助和完善分类救助,提高对重度残疾人的救助标准,以残疾人保障与残疾人服务为重点,推进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儿童福利法治建设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中心,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加入国际公约为主线的儿童福利法律法规体系,内容涉及儿童养育、教育、医疗、康复、救助、就业、住房、司法保护等各个方面,具有较强的中国特色和社会转型时期儿童福利法治建设的特点.但这些成果还是初步的.未来应以制定<儿童福利法>为目标,进行儿童福利法律框架的制度性设计和建设.  相似文献   

9.
王巨新 《理论学刊》2023,(2):159-169
清朝前期的海难救助制度经历了从形成、发展到不断完善的过程,逐步构建起以外国遭风难民救助为中心,以遭风贡船给予优恤、外国遭风难民经清朝中转遣返、外国救助送回清朝遭风难民予以奖赏等制度为补充的救助制度体系。清廷针对不同国籍遭风难民的遣返途径多有不同,各省救助标准也有所差异,这是对历史传统、救助条件、方便遣返、返程安全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清廷对外国遭风难民“动支公项”进行救助,救助范围涵盖了人员、船只、货物,救助标准远优厚于对本国遭风难民的遣返原籍,反映和体现了统治者“怀柔远人”的天朝意识。清代前期东亚、东南亚地区各国海难互助,一定程度上构建起以保障生命财产安全为中心内容的“海洋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救助实践内容丰富,在中国近现代社会救助史上有着十分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对弱势群体成因、救助途径、社会救助中主客体权利与义务关系等的认识独树一帜.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从广义上定义了社会救助的范畴,精辟地把握了社会救助的原则和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其社会救助实践中采取的诸种措施,为今天的社会救助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诗六首     
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既往有偿供血在我省农村局部地区引发了艾滋病疫情,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开展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帮扶救助工作。经过不懈努力,目前我省的艾滋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现病人的治疗率和依从性处于全国最高水平。9月7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救助安置政策国际研讨会”在郑州召开,会上,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对我省救助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主抓这项工作的王菊梅副省长与有关领导冒雨探望艾滋病患者后抚今追昔,感慨万千,遂欣然命笔,写下《青门饮&#183;雨中探望艾滋病患者有感》。  相似文献   

12.
周沛 《唯实》2006,(3):47-50
城市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突出问题。从南京市白下区弱势群体的调查来看,当前城市弱势群体生活水平还很低,一些贫困现象还相当严重,其基本特征表现为收入水平低、身体健康状况差、住房条件低劣;精神失落,埋怨情绪多等。对城市弱势群体展开救助必须实施再就业服务、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补助、社会服务与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相结合的保障形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救助法制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社会救助经历了多年的运行,其法律制度的架构已经确立,法制建设有了宪法依据,立法也已开始启动.但是,我国社会救助法制依然存在立法理念落后、基本法律缺失、适用范围狭窄、实施机制薄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树立现代社会救助法理念、制定高位阶的社会救助法、采取专门立法模式、强化法律实施机制,是加快和完善社会救助法制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张明锁  乔宏伟  胡莹 《学习论坛》2007,23(11):64-67
违法流浪儿童犯罪动机比较单纯,手段也比较简单,但是如果被坏人控制利用,并且形成团伙,就可能对社会安全形成较大的威胁.目前对违法流浪儿童的救助与教育方式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违法流浪儿童的矫治与回归需要树立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救助理念,以保护儿童的发展与成长为宗旨,建立由社会工作者主导的社区矫治体系.  相似文献   

15.
数字时代对社会救助提出诸多挑战,表现为数字技术消解社会救助主体的真实性,数字鸿沟导致数字排斥进而引起数字贫困,受救助者的信息与隐私也将面临更大威胁。因应数字时代之需,社会救助法亟待在立法理念以及制度建构层面进行变革。在立法理念层面,应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救助理念,并确立数字行政理念。社会救助法作为一部权利保障法,亦应确立数字时代的社会救助权利理念以确保公民社会救助权之实现。在制度层面,一方面要对社会救助制度进行数字化赋能,实现受救助主体的智慧化覆盖、救助体制的数字化变革以及救助服务的数字化体现;另一方面应构建数字时代社会救助权利的保障机制,救助数字弱势群体,推动数据公开、数字参与及隐私保障,如此方能使社会救助法面向数字时代之需。  相似文献   

16.
加快构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贫困群体问题日趋凸显,因此,必须加快建立我国社会救助体系.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同时还包括医疗、住房、教育、生产和法律等方面的救助或援助.而构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应遵循的原则是:社会救助的责任主体是国家,保障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坚持社会助救制度的开放性,避免制度或项目功能的交叉重复,完善社会救助方面的政策法规,建立统一协调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7.
医疗救助是社会救助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立和完善医疗救助必须加大财政投入,拓宽筹资渠道,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8.
贾云 《党史文苑》2010,(7):61-62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需要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给予特别的关爱和帮助。学校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结合教育和福利两种制度解决儿童和青少年问题的专业。学校社会工作能科学、有效地提供留守儿童需要的服务,帮助他们健康发展。在农村中小学推行学校社会工作制度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李晔 《实践》2008,(6):36-37
一近年来,我区民政部门本着"维护民利、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的社会救助工作理念,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履行职责,基本形成了以城乡低保、五保供养、灾害救助、医疗救助为基础,以临时救助为补充,与廉租住房、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衔接配套,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在调节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做到了  相似文献   

20.
信息纵览     
《机构与行政》2023,(4):54-58
<正>东营市健全社会救助工作服务体系东营市聚焦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能,持续深化社会救助改革,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职责明确、配置优化、运转高效的社会救助工作网络。一是健全基本生活救助服务体系。市级设立市民政事务中心,各县区设立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40个乡镇(街道)设立社会救助站,1895个村(社区)设立社会救助服务站,从政策宣传、业务咨询、申请受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