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大庆龙凤湿地优势物种白翅浮鸥对禽流感病毒的天然被动免疫状况,于2010年春季采集白翅浮鸥巢卵144枚,采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了H1、H5、H9三种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卵黄抗体。结果表明,龙凤湿地白翅浮鸥种群H1、H5、H9三种亚型禽流感病毒卵黄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100%、38.89%和52.78%,平均卵黄抗体效价分别为6.19、3.76和3.81(lb)。表明白翅浮鸥繁殖个体对H1、H5、H9三种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感染或接触比较频繁,提示有必要进一步对其种群的病毒携带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了证实肉鸽是否能感染禽流感病毒,应用凝集素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鸽气管、气管叉以及肺黏膜表面流感病毒受体的种类和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鸽气管、气管叉黏膜表面、肺泡表面均分布有人流感病毒受体(唾液酸-α-2,6-半乳糖受体)和禽流感病毒受体(唾液酸-α-2,3-半乳糖受体);气管和气管叉黏膜表面的人流感病毒受体累计光密度显著高于禽流感病毒受体.提示肉鸽具有感染禽流感病毒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为制备H4和H6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特异性单因子血清,以便快速鉴定H4以及H6亚型禽流感病毒,根据GenBank中A/Duck/Hunan/S11090/2012(H4N6)和A/Chicken/Guangdong/S1312/2010(H6N2)的血凝素基因序列,人工合成并进行密码子优化后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AGGs,通过双酶切鉴定以及测序确定重组质粒构建成功。给每只SPF鸡注射免疫200μg重组质粒,免疫周期为30d,第3次免疫后第10天,通过心脏采血收获单因子血清。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Western-blot试验的结果表明,重组质粒中HA基因均被成功表达。利用H4和H6亚型禽流感病毒抗原进行血凝抑制试验,结果显示抗体效价均在64至128之间,表明制备的单因子血清抗体效价较高,敏感性强。使用其他亚型的禽流感病毒以及新城疫病毒为抗原进行血凝抑制试验发现结果均为阴性,表明制备的单因子血清与其他亚型禽流感病毒及新城疫病毒无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4.
病毒或病毒蛋白抗原以及免疫球蛋白抗体与红细胞通过化学联结剂结合形成复合物,作为免疫反应的指示系统,在免疫测定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病毒抗原-红细胞复合物已经用于凝胶溶血试验(Charan等,1981;Jochim和Jones,1981)、被动血凝(Ikram和Prince,1981)及被动血凝抑制试验(Tokuda和Warrington,1970)检测病毒抗体,Johnson(1974)、Kim(1975)和Mclaren(1978)等用溶血斑试验(Hemolytic plaque assay)检测了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将免疫球蛋白抗体与红细胞偶联可用于检测相应的抗原。H.A.等(1972,1973)用反向被动血凝反应鉴定了口蹄疫病毒型和亚型。M.M.Rweyemanu等(1980)用单辐射溶血技术(Single Radial Hemolysis Technique)检测了口蹄疫病毒的抗体和抗原。  相似文献   

5.
通过眼观病变观察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方法对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雏鸭的各器官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H5N1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及禽流感的-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雏鸭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后,除机体出现临床症状外,主要呈现明显的神经症状;病理剖检发现胰腺、肝、脾肿大,并见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坏死灶;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全身各器官组织呈现出血、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经分析,多器官发生明显的细胞变性、坏死很可能是H5NI亚型禽流感病毒致病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分别构建了重组禽流感病毒H9N2亚型、H5N1亚型NS1基因原核表达菌株,IPTG诱导表达,表达的蛋白用Ni -NTA Agarose纯化,Western-blotting检测两种蛋白的活性,并进行交叉反应检测;以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NS1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了间接ELISA检测方法,并优化各项反应条件.高效表达了H9N2和H5N1亚型NS1蛋白,融合蛋白的分子质量均为30 ku左右;Western-blotting检测均有特异性条带,并且存在明显的交叉反应.选择重组的H5N1亚型NS1蛋白建立了间接ELISA检测方法,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为1.325μg/mL,血清稀释度为1400.结果表明,以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NS1蛋白为包被抗原的ELISA检测方法可区分禽流感病毒感染禽与疫苗免疫禽.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扩增2.3.4.4分支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A、NA和M1基因,亚克隆至穿梭载体p FastBac1,然后转化至DH10Bac感受态细胞,筛选重组杆粒。将阳性重组杆粒共转染至sf9昆虫细胞,构建病毒样颗粒(VLPs),通过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透射电镜、Western-blot等方法鉴定。利用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浓缩纯化VLPs,选择不同剂量VLPs免疫6周龄SPF鸡,评价其免疫原性。结果显示,成功构建重组杆粒,转染的sf9细胞出现皱缩、变形、融合、囊泡化等特征性病变;在细胞盲传3代后,含有VLPs的细胞上清液的血凝效价可达1∶2~7;Western-blot证实3个目的蛋白均成功表达;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VLPs与天然禽流感病毒颗粒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动物试验结果表明,二免后2周,血清抗体效价最高可达到1∶2~(10),抗体亚型主要为Ig G1。本研究首次成功构建了2.3.4.4分支H5亚型禽流感VLPs,为开发新型、安全、高效的H5亚型禽流感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了解鸭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流行及遗传进化特点。采集健康鸭的肛门拭子,常规处理后接种于10日龄SPF鸡胚,收取24~96h内死亡鸡胚尿囊液,进行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核酸鉴定及HA和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命名为A/Duck/Liaoning/N/2011(H5N1)。进化分析显示,HA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全长1 704nt,编码567个氨基酸;NA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全长1 350nt,编码449个氨基酸。HA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为PQRERRRKR,含有多个碱性氨基酸,具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该毒株属于新型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2.3.2.1系,主要在东亚地区流行。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鸭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子进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
为制备Clade 2.3.2分支H5亚型禽流感病毒HA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以灭活的超速离心浓缩纯化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duck/Guangdong/S1322/2010(DK/GD/S1322/2010)免疫6~8周龄的雌性BALB/c小鼠。取免疫后小鼠脾细胞,使其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通过血凝抑制(HI)和ELISA方法筛选,共获得2株能够稳定分泌HA蛋白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A4和D11。2株单克隆抗体的重链均为IgG1,轻链均为κ链。经HI检测,A4和D11的细胞培养上清和腹水的抗体效价分别为23、22和211、211。HI和中和试验结果显示,这2株单克隆抗体与Clade 2.3.2.B分支和Clade 2.3.2.C分支的病毒反应性良好,而与Clade 2.3.4和Clade 7分支的病毒均不反应。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表明,这2株单克隆抗体能够识别MDCK细胞内感染的H5亚型禽流感病毒DK/GD/S1322/2010。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2株单克隆抗体为H5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检测和诊断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在江苏某湿地野生水禽中分离到的1株禽流感病毒的来源、流行特点、进化和分子遗传特征,将采集的野生水禽粪便经处理后,使用A型禽流感通用荧光RT-PCR检测,阳性样品接种10日龄SPF鸡胚,收取接种后第24~96小时的尿囊液,进行血凝试验,随后对其进行全基因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为H3N8亚型禽流感病毒,命名为A/Mallard/Xuyi/14/2015(H3N8)。HA蛋白的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为PEKQTR↓GLF,无连续碱性氨基酸插入,符合典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特征;HA与NA的糖基化位点没有发生突变;NA耐药性氨基酸位点出现突变位点;PB2蛋白第627和701位氨基酸分别为谷氨酸(Glu)和天冬氨酸(Asn),是禽源流感病毒的特征性氨基酸。在Gen Bank中对该毒株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与所测基因片段同源性最高的10株毒株基本位于我国东部候鸟迁徙路线上。结果表明,A/Mallard/Xuyi/14/2015(H3N8)株为从江苏分离的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基因主要来源于我国东部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禽流感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