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利益群体 ,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是国家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基础 ,保护农民的利益 ,就是保护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从农业、农民利益、国家宏观调控、农村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建立农民利益的保障体系 ,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保证农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 ,实现农业现代化 ,与全国人民一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唐瑾 《求索》2013,(7):247-249
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发展,要求构建相应的农业保险体系。论文总结了建立农业保险体系,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其现实困境,提出了完善我国农业保险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2004年,在宏观调控中注重加强农业,实行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但是,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善农村的民生状况,将建立起一个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长效机制,从而为宏观调控任务的顺利完成作出应有的贡献"强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2011年中国农业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2%,但农业科技进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家需要依  相似文献   

5.
王汀明 《湖湘论坛》2001,14(5):72-74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如何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为农村稳定,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认为,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只有跳出“农”字抓农业,跳出农业抓农村,才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发展。 (一) 中国经济正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不仅需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牵引,更需要全面夯实自己的基础,构筑良性循环的经济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键。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工作不适…  相似文献   

6.
杨颖 《人民论坛》2011,(7):88-89
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契合的现代农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法律制度存在立法资源配置不合理、法律制度供给不足、立法价值和立法理念存在偏差等缺陷。要创新农村产权、农民主体地位、农业市场化、农业现代化宏观调控以及农业现代化监管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7.
农业发展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导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理论基础。它内容丰富 ,涵概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现代化等方面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本文从哲学基础、逻辑起点和基本内涵三个方面对邓小平农业发展理论的科学体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邓彬 《湖湘论坛》2013,(6):75-78
增强湖南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此套体系应该至少包括农村经济可持续性,农业结构可持续性,农村生态可持续性,农村社会可持续性,农业科技可持续性和农业外部环境可持续性等六个子系统。通过此体系对长沙市2008—2012年农业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所设置的考核体系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和前瞻性,对增强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具有较大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代广西》2006,(4):16-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农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群,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农村公路、水电、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科学制定乡村体系规划,明显改善农村面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纯  孟凡晶 《前沿》2011,(22):111-114
地方政府在实现黑龙江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宏观调控本地农业发展方向、协调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为农业发展创造有效的市场环境等。保证地方政府作用的充分发挥就意味着必须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完善政府责任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黑龙江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1.
加强和改善农业宏观调控、完善农业宏观调控机制是建立高效农业体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农业宏观调控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对农业实施宏观调控?本文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一、市场缺失、政府职能与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农业宏观调控依据的理性分析就资源配置的方...  相似文献   

12.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双核心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已经从过去政府行政管理为主的"单核心模式"转变为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并存的"双核心模式"。根据农户与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并结合农业科技体系现状,本文总结提出了政府减少直接行政干预,宏观调控农业发展,企业提升自身能力,强化市场调节功能,替代行政职能,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双核心"模式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吴沛良 《群众》2017,(24):24-2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为江苏未来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业和农村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宁夏农业和农村工作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流通体系不发达,加工转化能力低的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农民增收指数上移,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着力构建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成为新时期宁夏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5.
一、深化农村改革,转变经济体制 农村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这是实现农村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 当前,根据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健全农业宏观调控体系等。 1、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 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形成了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奠定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营发展的微观基础。这一制度的核心之点是通过联产承包极大地提高广大农民对农业生产的关切度,“联产如联心”,可以说是农村改革成功之决窍,因此对这一经营制度必须长期保持稳定。 稳定不等于不要完善。当前,要继续贯彻执行中央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农业技术推广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我市实施产业富民战略的重要措施。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甘政发〔2007〕50号)精神,推进我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就如何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防控重大动植物疫病、虫害、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和谐提出了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17.
夏永贵 《重庆行政》2014,15(6):91-92
正所谓休闲农业,就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观光、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功能,增进市民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  相似文献   

18.
农业的强弱关乎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速度、质量和成色。农业强国依然是社会主义强国体系的最薄弱环节,农业农村现代化依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突出短板。要认清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特殊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农业强国建设摆在优先位置,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但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遇到许多障碍,其中既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也有农民自身素质的限制,以及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等等。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应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合作组织,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协同发展,以促进我国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20.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潮流。因此,要实现吉林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采取得力措施,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施进程,建立起一套新的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组织体系和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