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制度的十大功能:学理层面的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具有思想、道德、文化、政策等所不能代替的特有属性和功能:转化与载体功能、抑恶与惩恶功能、护善与扬善功能、预防与教化功能、纠错与更新功能、管理与效率功能、疏通与减压功能、激励与创造功能、协调与整合功能、秩序与稳定功能。只有深刻认识这些功能,才能增强制度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和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关系到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延续,是人类在新世纪特别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寻求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其实质,是正确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发展与资源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等。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两大理论课题,从而探讨人类活动的时空偶合、人类活动的理性控制、人类活动的效益准则、人与自然的演化动态、人对环境的调控与改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规范,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高度协调,同时达到人与人之间的高度和谐。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蔡利民 《理论视野》2012,(11):13-16
哲学的产生与人类的生命体验相关,而生命体验的核心是灵魂与肉体、生与死、命运与偶然等呈现的人生二重性。哲学家思考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神、人与宇宙天地万物的关系,寻求人生的终极意义和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水平与健康程度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信息化影响背景下,质量信息、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同步提高,对城镇化建设中的资源、资金、技术、知识与人口的配置与流动表现出极强的再组织性,引发社会生产、分配与交换变革,进而对城镇化经济、社会、文化与空间结构等产生深远影响。深入理解信息化对城镇化建设影响的现状、机制与局限,有利于科学引导信息化与城镇化相融合的新四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公共精神是立足于公共交往与公共生活,以公共领域为载体,以公共事务为指向,以公共利益为价值旨归的伦理精神,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化与良性互动所生成的公共领域是公共精神生成的重要依托。从国家治理视域考察公共精神的生成图谱、式微成因、提升进路,不难得出,国家与社会在高度合一、二元分化、良性互动的历史变迁中,公共领域与公共精神呈现阙如与萎缩、发轫与觉醒、确证与勃兴的演绎图谱。公共领域再封建化、公共领域的私人化、私人领域的公共化是公共精神的式微成因。当前重塑治理结构、拓展公共领域、发展社会组织是公共精神提升的治理进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乡正在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其广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在复杂而艰巨的体制改革进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诸如需要与可能、现实与未来、全局与局部、继承与创新、优势与劣势、成功与失败、实践经验与科学知识、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与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共同富裕与部分人先富起来、坚持物质利益原则与加强思想教育、思维方式的改变与体制的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与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等。我们  相似文献   

7.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形势,与铁路处在国民经济发展“瓶颈”地位的矛盾十分突出,而铁路自身存在的高运量与低运能、高物价与低运价、高成本与低折旧三者矛盾近期内又不可能缓解;资金短缺,设备陈旧落后、长年失修、超期服役的状况在短期内不可能有较大的改变。这就迫切需要干部职工勤勉敬业意识的大增强,主人翁精神的大发扬,与企业风雨同舟觉悟的大提高。我们  相似文献   

8.
王芳  毛渲 《理论导刊》2021,(3):91-97
从表面看,环境正义问题表现为环境弱势群体权益与风险的失衡,是特殊群体特殊诉求的呈现。但究其根本,在特殊主体的背后却存在普遍的社会正义诉求。普遍性与特殊性在经济发展的平衡性与环境分配不公、权力结构的层级性与环境制度不公、表达渠道的通畅性与环境参与不公、信息资源的对称性与环境认知不公、身份地位的平等性与环境承认不公等之间形成了多维张力。环境正义的实现,需要在张力的平衡中寻找多元进路。  相似文献   

9.
郑明治 《学理论》2010,(13):141-142
新疆的早期城市近代化,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城市发展的动力与阻力都是多重与变迁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俄英)、中央与地方、保守与改革、本地与外来、边疆与内地、多民族、多宗教等等二元更多的是多元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冲突与协调,都囊括在城市近代化这一巨大而又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因而,探索边疆城市早期近代化,需要更为广阔的视野,深邃的洞察,长远的目光,细微的解析。  相似文献   

10.
建国初期,在探索中国农村农业合作道路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农业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农业合作与社会主义、与农业现代化、与家庭经营等问题存在某种程度的认识遮蔽。为促进新时期农业合作的发展,在理论上厘清农业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农业合作与社会主义、农业合作与农业现代化、农业合作与家庭经营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陶丽萍 《理论导刊》2007,(6):107-109
丁玲从女性视角切入现实,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男性与女性、个体与群体的多重文化冲突中,表达女性个体生命与精神世界的痛苦、压抑与挣扎,探究女性解放的精神出路,呈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与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2.
<正>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作风建设命题,创立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整风学说。邓小平是毛泽东整风学说的坚定支持者、忠实继承者与大胆探索者,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创新与发展了党的作风建设理论:他澄清了群众路线与群众运动的概念,提出了做深入的、细致的、经常的群众工作的观点;他提倡作风建设与小民主、与法制相结合,找到了一条作风建设的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路径;他强调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中保证党的团结统一、维持党内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道德与法律是辩证统一的。法律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经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由人的经济关系决定的,用善与恶、好与坏、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道德现象为标准来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行为规范。道德与法律二者有明显区别。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 道德与法律从性质来看具有一致性。道德与法律都  相似文献   

14.
易杳  黄蕙 《瞭望》2002,(18)
信息化建设正悄然塑造或改变着中小企业的生存及运营模式。这种塑造与改变的意义不仅体现在节省大量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改进企业的信息收集与消化能力上,还表现在拓宽了企业与外界交流范围、缩短交流时间、丰富交流方式,缩短与国际市场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在规范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效率方面,可能成为带动企业管理创新和升级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苏兴海 《各界》2007,(2):43-44,88
中庸思想要求分析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面对新课程教学中种种失衡现象,必须用中庸的思想方法去把握三维目标、动与静、预设与生成、引导与自主、接受与探究、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之间的动态平衡,才能实现新课程教学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与前人相比 ,邓小平辩证法思想有一个显著特点 ,那便是更加注重系统性。其系统性特点主要是 :正确处理系统与环境、阶段与过程、全局与局部、系统与层次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文化对管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探讨我国早期儒道两大主干文化在治国方略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形成的互补机制,有助于我们实现传统行政文化的现代转化。本文着重从人道与天道、阳刚与阴柔、有为与无为、德政与善治、亲而誉之与下知有之、大同小康与小国寡民、群体与个体、肯定与否定、恒常与变革、中庸之道与辩证管理、儒道互补与现代转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系统分析两者对立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殊途同归之必要与可能。  相似文献   

18.
《行政论坛》2020,(6):93-100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呼唤制度伦理建设。依据制度在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结构中的不同层次与不同领域,制度伦理体系由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以及政治制度伦理、经济制度伦理和社会文化制度伦理三个方面内容构成。当今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制度伦理建设目标与主要内容为制度正义、社会效率和社会秩序。制度正义是实现社会效率与构建社会秩序的制度基础与前提,社会效率是制度正义与良序社会的物质承担者,良序社会的构建是制度正义与社会效率的出发点与目标,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相似文献   

19.
共享发展的科学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我国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指导。基于唯物辩证法视域,共享发展包含着深刻的哲学内涵。依靠改革推进共享发展,需要科学运用唯物辩证思维,认识并处理好改革发展中的差异与均衡、重点与全面、公平与效率、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目标等辩证统一关系,以更好地推进共享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容性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下,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必须正确认识与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包容性。从包容的内涵来看,呈现出三个层次:容忍、宽容与包容,实质体现了一种态度、认知与智慧;从包容的原则来看,需要坚持开明多样、整和与互补、批判与限制原则;从实现包容的路径来看,需要坚持开放、存疑、吸收、发展与超越的思维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