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二战波谲云诡的间谍与反问谍斗争中,活跃于瑞士的苏联特工组织"露西谍报网"可谓是一枝独秀.它不仅通过秘密渠道为卫国战争中的苏军提供了大量绝密情报,而且究竟是谁提供的情报,至今还是悬世之谜.  相似文献   

2.
间谍的职业性质决定了谍报人员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其活动都要秘密进行。尤其在外国,其活动具有非法性质,一旦真实身分暴露则可能身陷囹圄甚至招引杀身之祸。因此,谍报机构在实谍报任务之前,首先要物色能够胜任该任务的间谍人选,而后为其设计出最为恰当的掩护身份。间谍利用合法而又合适的掩护身份巧妙地将自己的间谍身份隐藏起来,才能较安全地完成任务。可以这样说,没有掩护身份的间谍是根本不存在的,不过,间谍使用的掩身份可谓五花八门,从西装革履的外交官司到风月场所的舞女,都有可能是间谍。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他与著名学者费正清、作家赛珍珠等人一同深刻影响了美国对华政策,实属那个年代不可多得的亚洲通;也有人说,左倾观念成为阻碍他事业发展的羁绊,称他是"间谍""特务""中国共产党的同情者".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从来不缺少世人纷乱甚至相互对立的评价.他的名字叫托马斯·亚瑟·毕森,他撰写了一部足以媲美《红星照耀中国》的著作——《1937,延安对话》.此书于1973年在美国出版,直到近期得到美方授权后中文版才在中国问世.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美国就开始了对我的间谍侦察飞行,朝鲜战争结束后,美意识到我抗击其侵略的决心和能力,遂改变策略,将间谍飞行任务大部分交给台湾国民党当局,自己只进行少量我国沿海地区的间谍飞行。 1954年以前,由于我人民空军能够飞  相似文献   

5.
《南风窗》2010,(16)
<正>6月24日,奥巴马和来访的俄总统在白宫谈笑风生,随后在汉堡店共进午餐。3天后,美警方缉拿10名俄间谍,另外一人潜逃。不久,美向俄摊牌,提议用这10人交换俄方逮捕的4名曾为美国提供情报的间谍。双方谈判顺利,于7月9日在维也纳完成间谍交换。  相似文献   

6.
《南风窗》2010,(15)
<正>美俄"间谍战"风云再起美国司法部6月28日宣布10名俄罗斯间谍嫌疑人相继被美方逮捕,另有1人在逃。这些人员被指代表俄罗斯在美国执行深入"潜伏"任务,负责秘密收集情报并试图"渗进"美国政府决策圈俄外交部则称,"间谍丑闻"毫无根据,并对其中的细节提出了质疑,比如一名30多岁的"俄罗斯间谍"竟然还在使用流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隐形墨水技术传递信息。知情人士称,为了让这场颇有"冷战味道"的间谍风波早日落幕,美国和俄罗斯可能通过在第三国"交换俘虏"的方式来快速了结此事。  相似文献   

7.
在谍报术语中,有个“SMICE”公式,它是英文Sex(色情)、Money(金钱)、Ideol-ogy(意识形态)、Compromise(胁迫)、Ego)(自负)这五个单词的字头,意指凡是充当间谍的,不论男女都出不了这五个原因,而策反间谍时也基本使用这些手段。实际上,充当间谍的动机相当复杂,除了这五种常见的原因外,还有怨恨报复因素、民族情感因素等。而且,一个间谍出卖情报的动机往往并不是一种或两种因素构成的,而是包含多种或综合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整个冷战历史上,间谍叛逃的事还真不少。叛逃的间谍最大的价值就在他手上的情报,如果他将这些情报出卖,后果不堪设想。五十年代从东京叛逃到西方的苏联驻亚洲头号特工——尤里·亚历山大罗维奇叶市斯特沃罗夫中校就给苏联带来了巨大损失,他出卖了苏联在亚洲地区的整个间谍网。  相似文献   

9.
吸引全球的眼球 2002年岁末,著名的间谍影片007系列最新影片《择日死亡》(Die AnotherDay)在全球各地热映,就在银幕上的王牌间谍007在朝鲜大展身手的同时,现实中的朝鲜半岛核危机风云突起,盖过了邦德的正健风头,吸引了世人更多的关注。一时间,从风起云涌的国际政治舞台到轻歌曼舞的娱乐界,朝鲜都似乎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当今欧、亚乃至全球时装界,每一种新的时装从交流构思、描绘草图、精心设计、选料成衣直至正式亮相之前,永远都是“时装间谍”活动的“黄金时光”。而参与这种间谍战的人,大多是“非职业间谍”,如时装设计图的复印者、裁剪缝纫的成衣工及时装模特等,由于这些人暗藏不露,常常很难识别。至于真正的“职  相似文献   

11.
美国人富于形象思维,往往能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或者卡通化。在国际政治领域也是如此。 当伊拉克战争胜券在握时,美国弄出一副特殊的扑克牌,牌上画有美国要捉拿的伊政府高官,清楚而  相似文献   

12.
随着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向经济、政治领域的不断渗透,少数地方官员由袒护黑社会性质组织及其首领发展到公开半公开地组织、参与黑社会性质组织活动,成为不折不扣的黑社会性质组织老大。这种转变为“黑老大”意味着官员的腐败的目标正在由贪图享受转变为积累个人资本,预示着反腐道路将更艰难。  相似文献   

13.
与其他转型经济及绝大多数发展中经济相比,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强劲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相对稳定格外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4.
从"和平外交"到"和谐外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去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以来,"和谐"一词频繁地出现在中国高层的外交活动中,它已成了反映中国外交新内涵和新特点的一个响亮的关键词.这说明,中国将始终不渝地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的共同进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因此,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5.
观察和研究国际问题,可以有多个"切入点".在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研究中,有两个"点"是不能忽视的,这就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和"美国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备受各方关注的巴勒斯坦第二次立法委员会选举结果于1月29日揭晓.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以74票对45票的绝对优势,出人意料地战胜原执政党、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并因获得巴立法委132个议席半数以上席位而享有独立组阁权.  相似文献   

18.
雷默提出的"北京共识"是一个夸大的、不符合事实的看法,而其中提及的"中国特征的全球化"尽管有一些正确的成分,但是将全球化归结为某个国家的全球化是肤浅的,有可能导致世界未来十分危险的发展.中国进入全球化不仅有正面的、积极的方面,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的、挑战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肖枫 《当代世界》2010,(10):37-39
近几月来中美关系的发展态势令人关注。有人说美国正"从南北两端围堵中国",中美间一场"战略较量"在所难免。也有人说中美是"假朋友"关系,什么"伙伴关系"只是为"好听"。还有人说,"弱国无外交,落后要挨打",既然中国实力增强腰杆硬了,在"维(护国家主)权"问题上应"加快进度"。诸如此类的议论所涉及的问题非常复杂,是绝不可"简单化"地看待和对待的。  相似文献   

20.
自甲午战争后,台湾问题始入中俄关系视野,在新中国与苏联的外交关系中更存在着明显的"台湾因素".在苏联存在的69年内,苏联政府始终坚持了"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但是在利用"台湾因素"方面却几欲诡诈,为已所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