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七”香港回归,在中国现代史乃至世界近现代史上都是重大的政治事件,回归后的香港社会将有许多的“变”与“不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九七”回归, 香港社会的“变” 随着“九七”香港主权回归,意味着英国对香港实行殖民统治时代的结束,中国朝统一大业又迈进一大步,香港历史从此开始了新的一页。 “九七”回归,香港社会将发生一系列同主权回归密切相关的“变”。  相似文献   

2.
“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全国政协常委、香港知名人士庄世平谈扶贫胡海今年“两会”期间,记者在一次集会上,聆听了从香港来北京出席“两会”的全国政协常委、香港知名人士庄世平先生关于扶贫问题的一次谈话,与会同志无不深受感动。庄先生今年85岁,先后担任过第二、...  相似文献   

3.
声音     
“香港事务属于中国的内部事务,我们坚决反对外国对香港事务进行干涉。” 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在回答记者有关李柱铭等三位香港立法会议员到美国参议院就香港民主问题作证的问题时作出上述表示。  相似文献   

4.
变脸”为川剧之绝活,蜚声国内外。说到川剧“变睑”,人们很自然地便会联想到四川省川剧院年近花甲的著名演员王道正。他曾随同剧院先后出访联邦德国。荷兰、瑞士、意大利、日本、新加坡等东西方国家以及港、台地区,还在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亮相。1996年10月,王道正赴香港参加香港各界人士庆国庆、迎回归文艺晚会,演出J]l剧“变脸”绝活,被香港(大公报)称作‘咬脸王”。我们来到状元街四川省J;D剧院宿舍,爬上6楼,进了王道正的家。王道正夫人左昭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她取出一叠报纸和照片,向我们介绍王道正参加香港1996年…  相似文献   

5.
香港“民建联”于3月中,举办了一个“‘一国两制’与中国统一研讨会”,会上有人提出“‘邦联制’的统一模式有可能为大多数的台湾人民接受”,我们对于这种说法表示怀疑。首先,我们应该明了什么是“邦联制”,“邦联制”  相似文献   

6.
施修蓉 《当代广西》2004,(10):45-46
仲春时节,作为台港和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者和教学者,我们应香港文艺家协会之邀.在香港拜会了香港文艺家协会会长、世界华文文学会会长、著名归侨诗人、散文家王一桃先生和他的诗界、艺界的朋友们。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和香港著名作家、评论家梁锡华,曾分别以“一桃成春”和“一桃多秀”诗意地评价一桃先生的  相似文献   

7.
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具体实践,而“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思想的产物。邓小平说:“我们采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从实际出发.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的。”①他还说:“这个构想是在中国的实际情况下提出来的……而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这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那么,三个方面的实际又是什么呢?香…  相似文献   

8.
香港回归以来,我们港人对祖国的向心力、归属感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进一步增强。我们更加坚信“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国策;我们更加坚信“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是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根本保障。在“一国两制”政...  相似文献   

9.
中国解决香港问题的早期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正式阐释了中国政府“对香港的基本立场”。其中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话:“1997中国将收回香港。”“我们等待了33年,再加上15年,就是48年,我们是在人民充分信赖的基础上才能如此长期等待的。如果15年后还不收回,人民就没  相似文献   

10.
香港的中文教育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香港自1997年回归祖国以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制定了“两文三语”的语言政策。董建华先生在1997年10月的第一份施政报告中说:“我们的理想,是所有中学毕业生都能书写流畅的中文、英文,并有信心用广东话、英语和普通话与人沟通。”《(施政报告》第84节)这个政策是完全符合基本法精神,符合香港“一国两制”原则,符合香港社会实际情况的,是一项对香港社会有深远影响的语言政策。香港的中文教育政策是香港总体语言政策的构成部分。回归九年来,香港的中文教育政策方向是明确的,工作也是有成效的,但在实施上也值得研究、总结和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一、香港培华基金会“育己树人”宗旨的启示。1981年10月,香港工商界赴北京、西安观光团13位成员中的李兆基、霍英东、王宪诚先生,受廖承志副委员长爱国思想的启发,作为发起人士,自愿于1982年4月26日出资成立了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并推选李兆基博士为主席,有关工商界人士和专业人士为委员。1989年10月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注册为非盈利的香港培华教育基金有限公司,成为政府批准认可的慈善机构,目前共有33名委员。“育己树人”是培华的宗旨。按香港中华总商会主席、“培华”常务副主席霍震寰先生解释:“我们这些家业在香港、在香港成长的人,深…  相似文献   

12.
“九七”之后的香港警察及其与内地位安机关的关系1997年7月1日起,香港警察将不再称“皇家香港警察”,而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警务处”。香港警队新警服将取消原警徽上的英王皇冠,而代之以紫荆花,“香港皇家警察”的字样也改为“香港警察”。新的...  相似文献   

13.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邓小平提出的解决香港问题构想,当年在香港乃至国际社会曾引起轰动,钦佩赞叹者有之,担心疑惑者亦有之。如今,小平离开我们已经10年,“一国两  相似文献   

14.
香港回归在即,百年民族耻辱洗刷一净,这是一件光耀史册的盛事,是全球十几亿炎黄子孙的盛事,也是全世界的盛事。我作为在香港生活工作70多年的中国人,能亲眼目睹这个历史的重大时刻,真是三生有幸。我坚信,按照“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我们一定会把香港带向更加繁荣稳定的美好未来。“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平稳过渡,是香港和世界所关注的。我对政府的政策是坚信不移的。1990年2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同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会见时,我曾发了一番肺腑之言,对江总书记说:“香港要稳定繁荣,重要的是国家…  相似文献   

15.
吕西 《北京观察》2007,(7):22-23
六月的香港不仅热还有一些闷,从空调屋走出来,眼镜会被雾气蒙住。我们见到杨超成先生是在他“宝石城”中的办公室。“宝石城”是杨超  相似文献   

16.
香港的回归与展望王书杰根据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我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现在离这一庄严的时刻仅剩一年了,我们有必要对我国政府争取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历史作一回顾,探讨我国政府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香港...  相似文献   

17.
能否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是全球瞩目的大事。我们坚信,香港回归以后,只要坚决贯彻“一国两制”的方针,落实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就一定能保持长期繁荣和稳定。香港回归以后,由港人组成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一定能按照“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五十年不变”的大原则,以香港的长期利益为出发点,规划香港长远发展目标,制定长期发展的策略,继续欢迎、鼓励和吸引各国各方资本对香港投资,充分发挥香港作为国际自由港、国际经济大都会的优势和特色,从而使香港的繁荣和稳定纳入长期的轨道。香港经济之所以取得卓越的成…  相似文献   

18.
香港问题是按照邓小平先生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的。从香港回归前夕开始,人们就在议论“一国两制”和台湾命运。香港顺利回归以后,一切运作良好,人们的议论就更多了。他们在问:“一国两制”既然有适合于香港的“香港模式”,是不是也会有适合台湾的“台湾模式”呢?台湾当局说,香港是香港,台湾不是香港,“一国两制”不适用于台湾,台湾绝不接受“一国两制”。这一类话,说了又说,真不知已说了多少遍了。为什么会这样?大概是香港实行的“一国两制”已严重构成对台湾的“压力”和“威胁”了。那么,“一国两制”究竟适不适用…  相似文献   

19.
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这个号召鼓舞下,从沿海到内地的许多开放城市近年都提出了要“再造香港”的城市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有的要建设“社会主义香港”(如深圳),有的要建设“北方香港”(如大连),有的要开发“第二香港”(如湛江)……,还有许多城市以“内地再造香港”为最终目标,制定建设“国际化(性)城市”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规划。显然.“内地再造香港”已经成为我国一大批开放城市确立国际化发展目标的政策依据和最高纲领。与此遥相呼应,亚太地区也有不少城市和地区提出了“再造第二香港”的建设目标,有的甚至指望在”九七”以后取代香港的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在这场海内外竟相“再造香港”的国际竞争之中谁胜谁负?将不仅取决于竞争者的实力地位和地缘条件,还要取决于对现代香港的发展轨迹与经济模式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取决于能否顺应时代的潮流,借鉴香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基本经验。就我国有关城市建设的决策者而言,还要取决于能否正确贯彻实施小平同志关于“内地再造香港”的战略思想。为此,本文试图针对对“再造香港”的不同认识与实践,提出对邓选三卷中有关“内地再造香港”的一些论述的学习体会和基本看法。 一、亚太地区“再造香港热”的两种目的 就其动机而言,亚太地区提出“再造  相似文献   

20.
20 0 0年 3月 1日 ,约 10 0名争取居留权的内地所生子女及他们的家长到立法会请愿 ,要求落实1999年的香港终审法院的“1·2 9”判决 ,“居港权”问题又起。“居港权”问题涉及到香港居民的切身利益 ,且有很长的后续影响。分析“居港权”问题的来龙去脉 ,深思其中反映的问题 ,应引起我们对香港实行“一国两制”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产生足够的重视。一、香港“居留权”问题的来龙去脉1 产生原因1997年 7月 1日 ,香港基本法开始生效 ,不少港人在内地所生子女来香港要求行使基本法赋予的权利。 1997年 7月 3日 ,50 0多名无证儿童云集入境处 ,声称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