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中国古代自上而下监察与监督制度的天生缺陷现代意义上的监察与监督系统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其一,对权力行为主体的监察与监督应该是多层次的。对于不同层次的权力行使者,特别是国家的最高权力,都要实行监督;其二,监察与监督的主体应当是多层次的:既包括政府系统内部的自我监督,也包括权力、司法、行政等系统的相互监督,还包括系统外整个社会的监督,即拥有健全的社会监督机制,如社团组织、大众传媒及公民的监督等。监察与监督的权力应掌握在社会绝大多数人的手中;其三,监察与监督的权力应该独立于并且能够制约最高权力;其四,监察与监…  相似文献   

2.
列宁从俄国社会的具体实际出发,针对国内战争后期党内出现的官僚主义现象,提出在党和苏维埃内建立自上而下统一的监察机构,通过对党和苏维埃机关开展全面的监督,实现布尔什维克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促进俄国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3.
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党内监督的重要思想,分析斯大林对列宁党内监督思想的违背,这对完善党内监督机制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将党内监督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对如何加强党内监督进行系统论述,进而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党内监督思想体系,始于列宁及其领导的俄国共产党(布)。列宁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要有铁的纪律和严格的集中,这是党取得革命胜利和巩固执政地位的必要条件;要建立专门的党内监督机关,且必须具备独立性和权威性,这样才能切实发挥监督作用;要打造高素质的监督队伍,这样才能保证党内监督机关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要把党内监督的重点放在党的领导人和领导机关上面,防止最高权力运行失范;要坚持发挥民主集中制和党的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相似文献   

5.
监察制度发于先秦,成于秦汉,是体现古代皇帝制衡官僚的和政治权力监督机制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中央设有御史府、丞相司直、司隶校尉等职位来职掌监察,而在地方秦朝时有监御史,汉朝时演化为刺史。此后的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当中,这套由中央到地方的监察制度因给皇帝带来益处,得到皇帝的重视而得以延续。本文试图从监察制度这一视角来分析秦汉时期国家政治权力在以皇帝为最高权力中心的前提下如何进行监督和制约。  相似文献   

6.
欧洲监察专员制度对我国信访制度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不断扩张的行政权力对公民权利实际和可能的侵害,欧洲监察专员制度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我国信访制度在公民中的知晓率和利用率很高,但由于它并不是独立的监督机制,尚无法有效发挥在权力监督和权利救济方面的作用.借鉴欧洲监察专员制度,重新思考信访制度的改革方向,对于我国监督体系和公民权利救济体系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考察联共 (布 )在执政前、 执政后的战争及和平三个时期党的检查、 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尤其是列宁关于检查、监察工作的遗嘱,可以看到,后来的实践同列宁的思想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苏联国家监察制度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列宁时期监察制度的创立、斯大林时期监察制度逐步发生畸变和斯大林之后国家监察制度的调整。其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为基础,受政治神秘主义的支配与操纵,人民监督作用有限。其启示意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既要讲权力的监督,也要讲权力的制约;国家监察机关必须拥有真正的独立性和足够的权威;需要加强自下而上的人民监督,切实保障人民的监督权。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革命运动中,形成了党内最高监督权、选举制、党员平等、批评和交换意见、反对个人崇拜、重视纪律等党内监督思想。列宁在革命实践中应用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内监督思想,提出了遏制官僚主义、运用民主集中制促进党内监督、促进党内团结、制定严明党纪的思想。列宁的这些思想,对我们党目前的克服官僚主义、促进党内监督、加强党内团结和统一、惩治腐败等方面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二十年来,学者们对列宁党建思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选取列宁党建思想形成过程中的某一时间段进行研究,如十月革命前、十月革命后、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逝世前夕,以及列宁遗嘱中的党建思想;二是选取列宁党建思想中的某一具体观点进行深入探讨,如执政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执政方式、党的监督思想、党的组织原则、党群观、廉政观以及思想建党理论等。但是列宁党建思想的系统化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不断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力度和制度设计,为各地进行监督党政"一把手"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政策导向和政策依据。广东省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但如何把监督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监督制度和科学监督方法,还存在许多现实困惑。加强党政"一把手"监督要深化认识"一把手"监督的规律,寻找有效监督的多种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国家治理体系关系到社会主义成败。苏共执政74年间,总体上看,构建和固守的是"权力过分集中"的畸形权力结构、"武大郎店铺"式的等级授职制用人体制、既得利益集团所形成的阻碍机制、高度固化的经济社会结构、工具性的同体监督体制等。这些既是苏联国家治理体系的主要标志,也是苏共亡党亡国的制度性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率先提出"以苏为鉴"的问题,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则不仅从经济体制上而且从政治体制上不断推进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的改革转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正确认识和处理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关系,关乎着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与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加强和改善。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既有区别又有统一性,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同时,正确认识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关系,还须澄清两种错误认识。一要澄清依法治国会削弱党的领导的错误认识,二要澄清坚持党的领导会妨碍依法治国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4.
构建国家与社会和谐关系:一是国家角度下的路径,强化国家权威、转换政府思维、转变政府职能;二是社会角度下的路径,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完善外部监督机制、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相似文献   

15.
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经验,党群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但执政以后,党群关系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任务等和过去相比确有很大不同。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关系,核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围绕着权力的运行和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构筑一个能够互动起来的党群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6.
党员干部如何把联系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作为核心任务和基本职责,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机制,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近五年学术界从多个角度、不同方面对此展开了一定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包括三个方面: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存在问题和原因以及采取的措施。采取的措施是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建设的重点问题,通过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民意畅通机制、监督约束机制及激励评价机制,实现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及规范化,这是新时期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完善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制度是我党长期以来坚持的基本策略。在新时期的条件下,加强党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是理顺党政关系,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深化参政党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的重要体现。针对目前党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的办法关键在于坚持分工合作中权职一致,拓宽党外人才选配的领域,加强民主党派自身的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8.
网络时代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对居高临下的说教式教育容易产生抵触,而主体参与性不强正是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所以,必须完善主体参与机制,建立多种学生党员参与的实践平台及信息反馈评价机制,形成良性反馈机制,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论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选拔和培养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任务繁重而且紧迫,体制机制亟待健全;新社会阶层的出现,给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必须解放思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不拘一格降人才;要继续建立健全党外代表人士的选拔、培养、教育以及推荐、使用、监督的机制;要加强与党外代表人物的联系沟通,积极做好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20.
几十年来,各民主党派严格按照政治准则,通过与执政党的合作协商、民主监督、参政履职,坚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实现共同的政治目标"风雨同舟"携手共进。进入新世纪以来,面临新的、更高的历史任务,执政党提升了新的标准,全面提高全党的执政能力,并相应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与此相适应,参政党在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处理好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合作和谐关系,正确发挥好参政党的作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