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论 价值思想亦称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根本观点及思想体系。价值思想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是主体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过程。在实践中,主体要对客体及其内在规律进行真假的判断和识别,还要根据客体对主体的效用进行利和弊、好和坏、善和恶、美和丑的识别,这就形成了价值认识。从上述意义上说,实践就是由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构成的价值关系。价值就是一定价值关系中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或意义,它在量上表现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相似文献   

2.
认识权力     
认识权力是认识过程中主体支配和控制客体能力的体现,它表示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主体较之于客体的一种优越的地位。认识权力具有制约性、能动性、工具性和动态发展性的特点。明确认识权力对于主体能动地发挥其认识作用,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认识不仅需要客体条件,也需要主体条件。客体的特性制约着主体的认识,同样,主体自身的特性也制约着认识。人的生理基础、心理基础、社会基础、精神基础、文化基础五种基础,对人来说是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的。人的全面发展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理解,就是人的生理基础、心理基础、社会基础、精神基础、文化基础的全面发展和全面优化。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论意义就在于它为主体的认识创造了最好的主体条件,极大地增强了和充分地运用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大限度地推动人类认识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从事一定的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认识的客体是进入人的活动领域同认识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物质世界,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在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中,主体的状况如何,对于处理好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为认识活动的主体的人,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和其内在矛盾的作用,往往带有局限性,不能真正做到主体和客体的历史的、具体的统  相似文献   

5.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把握。但在认识过程中,主体和中介对客体有干扰作用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本文就主体和中介干扰客体所产生的镜象效应及其在认识论中的地位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1.关于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问题以往一般都认为,企业领导者如书记、厂长等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相对来讲,职工是客体,是被教育者。尽管主体与客体是从区分认识与活动过程的“主动者”和“对象’康说的,但是,在构成现实的认识关系中,这种认识显然不够全面。主体和客体既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地讲,企业里的书记、厂长与职工同时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他们都具有某种双重性。书记、厂长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施教者,要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企业的实际需要以及职工的思想状况,向职工进行正…  相似文献   

7.
现代公共行政的价值确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各种选择和决定,在这些选择和决定的背后是我们所持有的价值观。价值既是人的认识的必须把握的一种特定关系,也是指引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动力因素和内在尺度。我们无法离开价值的判断,井且价值观随时代而发生着改变。用哲学的眼光看,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一种效益关系、主体的现实需要是客体是否具有价值以及这种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公共行政领域同样也具有价值的问题,并*是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对公共行…  相似文献   

8.
模糊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思维过程中,以反映思维客体的模糊性为特征,并使思维过程运用非精确性的认识方法而达到思维结果清晰性的一种思维方式。模糊思维是建立在模糊逻辑的基础上,使用模糊概念、模糊判断和模糊推理进行的思维。  相似文献   

9.
试论编辑的整体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臣 《世纪桥》2002,(3):56-58
我们对于某一社会现象的研究,既要研究其客体,也要对其主体进行研究,还要研究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编辑工作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也存在着主体和客体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存在着编辑主体作用于编辑客体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运动。编辑主体是指从事编辑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即编辑人员;编辑客体是指在编辑工作中与编辑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现象,即以稿件为核心的编  相似文献   

10.
论科学认识中的常规认识与非常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洛克的“白板说”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在它受到唯物主义高度赞扬的同时 ,也受到了唯心主义的多方责难。其实 ,人的大脑原本不是一张“白板” ,倒像是一张没有感光的“底片”。人的认识就如同“底片”和光线作用一样 ,它一方面记录了光线携带的信息 ,同时 ,也显现了它自身的潜在能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说人的认识过程就是底片的“感光”过程。可见 ,任何一种认识都具有主体和客体两重特征 ,它既是客体属性的反映 ,又是主体潜能的再现。“感觉”是认识的起点 ,“经验”是知识的源泉。把“经验”作为认识的“基元” ,作为形成不同…  相似文献   

11.
价值与事实的关系其实就是"应如何"与"是如何"的关系。应如何即价值,是客体固有属性与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属性,其存在依赖于主体;是如何即事实,是客体独自具有的属性,事实的存在不依赖主体。能否从事实判断、事实如何推导出价值判断、应该如何,这个难题是休谟提出来的。价值与真理是贯穿于全部人类生命活动的两项基本目的追求,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人类对主体价值与客体价值的自觉意识和运用。真理是有价值的,对价值的认识又具有真理性,价值是否有真理性,真理是否是真理,都要通过实践去检验。  相似文献   

12.
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和客体对增强主体本质力量的作用的统一就是价值的本质,这个统一是主体和客体在实践关系中的形成的。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在能动性作用下的主体在实践关系中认识价值本质的过程。客体对增强主体本质力量的作用就是主体在科学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关系促使客体按照主体愿望而满足主体的效应。因而,从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两个维度出发,比较能够深刻把握价值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这两个维度中深刻体现了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的根本特性。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07,(3):17-17
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它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意义,表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人作为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评价和认识就是人的价值观,关于价值观的总体理论被称为价值观体系或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4.
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科学执政涉及到五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准确认识客观规律和科学判断国内国际趋势;二是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三是建立科学的执政运行机制;四是采取科学的执政方法;五是党自身的科学建设。其中,第一个层次是对规律、时代与世界等客体的科学认识,第五个层次是对作为科学执政的主体——执政党的认识与把握,而第二、三、四层次是探讨执政党运用各种制度、机制和方法来改造和认识客观对象,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5.
德育是以承认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知识和自主选择为前提,在学生已有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德育过程中,德育客体对于来自主体的德育信息并不是全部并收兼容的,是有着十分鲜明的“选频”特点的。也就是说。德育客体对于德育信息的选择有很强的自主性。德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德育客体对于德育主体所传递的德育信息作为有条件的自主选择的过程。德育的自主选择能力是以接受心理为其基础的,而接受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认识活动中,我们毫无例外地发现:一方面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掌握和占有(使用)客体,使客体服从自己的利益和目的;另一方面,客体以其特有的属性和规律作用于主体,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这就是说,在人们认识过程中,还渗透着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客体的选择、利用的关系。这种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因此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根源。众所周知,人们的认识活动不是盲目的、本能的,而是有着预期目的的。目的,从一般意义上说,是认识活动结果的观念形象,也就是在观…  相似文献   

17.
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合理性。人的全面发展的合理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基础。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客体条件,也需要主体条件。客体的特性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同样,主体自身的特性也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合理性,就是人的生理基础、心理基础、社会基础、精神基础、文化基础的全面发展和全面优化。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哲学意义,这种意义就在于它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创造了最好的主体条件,极大地增强了和充分地运用了主体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推动人类认识和实践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主体性的三点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主体性的内涵及认识误区主体性是主体的本质和属性,它不仅与主体关系密切,而且也与客体相联系;脱离开主体与客体,也就谈不上主体性。郭湛教授把主体和客体作了广义和狭义之分,他指出:广义的主体和客体,指的是普遍存在的事物相互作用中能动的、主动的一方与受动、被动的一方,因而广义的主客体关系,也就是事物相互作用过程中能动与受动、主动与被动的关系。狭义的主体和客体不是以事物之间的作用,而是以人的活动发出和指向为尺度来划分的。在这个意义上的主体是活动着的人,客体则是人的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我们通常所说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  相似文献   

19.
给客体范畴下定义,应严格控制在认识论意义上,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也是一个起码的要求。超越这个界限,对客体范畴的规定就会出现偏差,就很难保证它的全面性、科学性和辩证性。根据这个要求和标准,作者认为认识客体是和认识主体相对应的认识论范畴,它指凡是现实世界中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能够与认识主体建立现实的观念反映关系的所有事物的总和。对认识客体内在结构的考察,必须与其定义联系起来,其形式和种类的总和要同其内涵同一、吻合,二者在范围的大小上不应有出入。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对认识客体的划分可以沿着两个方向来进行:一个是人类的活动序列,另一个是客体自身的存在状况。活动序列又可分为客观活动和主观活动两类。客体的自身的存在状况可分为独立客体、中介客体和关系客体三类。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政策客体观下,目标群体是作为政策客体存在的,这种认识不仅违背了公共政策的本质内涵和外在规定,造成了政策制定、执行主体和目标群体的对立地位,而且混淆了目标群体的主体形态和依附属性,导致了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关系的混乱.因此,需要对其客体地位进行反思和批判,树立其政策主体地位,同时在新政策客体观下,重新思考政策客体的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