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子道德论以道为核心,注重主体对道的理性自觉,遵道悟真,尔后由真而善,达于人生之最高境界。老子道德论的根本在于主体(个人)生命的完善,生命价值的拥有及生命本身的长存;其功能在于揭示人生及世界万有之真实,而不注重为善而善的教化。老子道德论对现代人及现代社会有重要裨益。  相似文献   

2.
人把自然界和社会作为自身存在的对象,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客体,那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一种主客体关系。人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道德活动正是这一类主客体关系,一切道德活动都既是有主体、又有客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一)道德主体应该是规定、推崇某种道德规范,实现某种行为方式的人,应当包括个人以及由个人构成的社团、政党、阶级等。首先客体是道德主体活动的对象,即接受这种道德规范的约束,遵守这种行为准则,执行这种行为方式的人。道德主体不应该是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本身,只应该是这种道德规范、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3.
冯雪娇 《学理论》2015,(1):243-245
道德学习作为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中的人格养成,所要学习的不是物之理,而是人之理;不是人之所是之理,而是人之应是之理。它不能仅仅依靠认知来获得抽象的道德知识,它需要的是基于生活经验之上的人对人的理解、人与人的交往,人对生活的认识、反省以及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和感悟。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道德的学习应当是生活的、实践的,而不能简单归结为知识的、思想的。道德内在于生活,它的存在形态、结构、过程等所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而不是抽象理性的原则。道德学习的过程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展开的,立足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从生活与交往的视角对道德学习进行研究是与当前道德学习方式转换的时代要求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行政之善作为社会对公共行政人员的价值期待,有两个基本的展开维度:制度伦理与个体道德。对这两个维度予以科学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探寻行政之善实现的具体途径,不仅将推动行政伦理学研究的深入,而且对于全面提升公共行政人员的素质,使其所从事的公共行政活动最大限度地契合社会所设定地"应然",也极具方法论启迪。  相似文献   

5.
晏辉 《理论探讨》2023,(3):127-136
中国式现代化是朝向终极之善的社会变革运动,它将以最小的代价创造出个体与类所需要的终极之善。可以将这个终极之善先行标示为:找到一个能够持续创造财富并合理分配财富的经济组织方式,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既改变了传统社会财富匮乏的状态,又超越了西方现代化运动中产生的两极分化;创制了一个令每一个有理性存在者充分但必须合理表达政治意志的制度安排,它超越了传统社会的官僚政治又改造了西方国家错用甚至滥用自由和民主的政治结构;创造了令每一个人自愿过一种整体性好生活的财富基础和社会环境。基于这个完整性的终极之善,中国共产党人将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追寻各种实现终极之善的手段之善,最为根本的是实现一种本质意义上的观念革命,亦即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观念、人与人关系上的观念和人与自身关系上的观念的革命;通过制度创新将效率与公平、正义与平等、自由与幸福这些根本性的价值原则贯彻到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之中;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实践中,不断培养出朝向终极之善的道德人格,并在反复进行的改革实践中将道德人格变成可以反复使用的实际能力,从而展现出优良品质。这便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理性选择就是道德赏罚。长期以来,人们依据 道德的评价形式,习惯于注重和强调道德教育、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在道德培养中的作用, 很少将道德与赏罚联系起来,有的甚至把赏罚完全排除在道德生活之外。笔者认为这在理论 上是不全面的,在实践中也会影响道德作用的发挥。因此,研究道德惩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 实意义。 一   道德赏罚亦即赏善罚恶,它是社会以利益作为对主体行为善恶责任或其道德品质高低的 一种特殊道德评价和调控方式。赏善是指给那些实施善举的行为主体或一惯保持高尚人格的 人以某…  相似文献   

7.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非道德的善起着双重作用:一是与非道德的善相关的材料起着验证马克思有关资本运动论述的作用;二是构成了一种批判资本主义的依据。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事实上存在着两种批判资本主义的路径:一是通过对资本运行条件及其限制的揭示展开,另一则是通过揭示资本对人的负面影响进行。前者是主体,后者是辅助,但后者又相对独立。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分别代表了两种道德探究的传统,他们所提供的道德理论对当代伦理学及人类现实生活影响深远。从道德的本质角度思考人的价值问题是伦理学的最高命题,人的本性中的动物性本能和人的社会性及社会生活的特点决定了道德何以必要;人具有向善的倾向和求善的能力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则论证了道德何以可能;人的价值是在人性向善求善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和实现的,而人的道德主体性及其道德实践即人的德性和意志自律是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体善与公共善统一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道德自我是个体对自我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系统知觉。道德自我的迷失是现代性道德危机的症结之一。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思想肯定人性中先天的善的禀赋,以性善强调人禽之辩,凸显人的道德主体性,并以性善推演向善、为善,这为现代道德自我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宣扬人性中的道德自足性、培育个体的道德主体性及提升道德实践功夫是塑造现代道德自我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一个社会的道德状况如何,表现为道德主体的个人行为,而道德主体的行为又需要社会道德环境的保障,在一个没有保障的社会环境中,为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都可能面临危险或者造成损失。轰动一时的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和2009年的天津“许云鹤案”,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就社会道德状况展开了大讨论。2011年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的发生,网友热议的焦点已经不单单是社会道德状况如何的问题,而是开始了对自身的叩问:“是否可以如此冷漠,  相似文献   

11.
吴云 《理论探讨》2013,(4):64-67
道德信仰的研究要从逻辑理路僭越历史理路中走出来,首先就要澄清所借鉴历史理论资源自身的逻辑理路,这就是历史目的论下的康德道德神学的逻辑存在。具体体现在:道德神学的逻辑位置在于由道德应然状态到道德实然存在的逻辑中介,逻辑起点在于"人的二重性(有限的理性存在)"的存在,理论内容是二大公设及其理性、现世的二重性存在,而最终的指向和归宿是"道德人格的不断完善与至善的相称",使道德世界趋于最完美的相互和谐之中。  相似文献   

12.
论道德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的本质是道德与各种非道德的东西相区别的特殊的规定性,它所回答的是“什么是道德”或“道德是什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思想家或者把道德看作是有意志的天或上帝赋予人类的规定,或者把道德看作是某种先于人类而存在的客观精神,如理念、天理、绝对理念等体现于人身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杨云鹏 《学理论》2010,(27):51-52
儒学的价值取向是道德追求,儒家所追求的道德是禀受"天命"而立于"人性"的善德,这种禀于天而立于人的善德统一了天和人,奠定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对政治道德的几方面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海军  张毅 《理论探索》2005,(4):121-123
政治道德是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是政治行为以及政治制度得以建立的价值基础和理论前提。具体来说,政治道德即政治的道德属性,体现为目的论、义务论和德性论三个道德维度,它为政治行为以及政治行为所遵循的政治规则体系提供了目的性、正当性的基础和依据,并为作为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人自身的道德人格设定了德性论的规范。作为政治道德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求充分落实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5.
薛居英  张文彩 《学理论》2012,(18):279-280
道德人格是由社会价值目标、价值原则和道德责任心所构成的统一体,是具有稳定性和确定性的内在价值原则和价值观念主体所具有的,在社会与个人、内与外、知与行相统一的内在精神及其所反映出的外在行为、气质、性格、风度等特征的总和。教师的道德人格可在学生中产生树标垂范效应,是使学生形成人格认同、促进道德"内化"的前提,可在学生中产生美育作用,也是弘扬时代文明精神的力量,同时还有调节自身行为、完善自身人格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道德行为的选择是人们道德活动的一种形式,它是联结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的中间环节。研究道德选择自身的发生及其规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无疑是一个重要课题,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行为是有理性的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人类的行为总是在思想动机和主观意志支配下进行的,它与动物的活动相比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目的性与方向性。人能运用理智和经验作出判断,预见行为后果,选择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我国现在有三样东西在赛跑,它们是经济发展、通货膨胀和腐败现象,希望用经济的高速发展来判通货膨胀和腐败现象。其实,经济发展了,社会现代化,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特别是青年人既有可能是“衣食足而后知礼乐,”也有可能会“饱暧思淫欲”。人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在激励青年人参与社会,推进社会发展的时候,注意青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规范和指导青年人的参与,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试论次道德的正确引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在善和恶的两极中进行道德思维,殊不知,善中可能带有某种程度的恶,恶中也许有某种程度的善.次道德问题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我们不能不面对的道德问题.辩证看待、适度肯定和正确引导次道德将会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凯·尼尔森看来,对马克思道德观的社会学解读是透视历史唯物主义道德可能的重要视角.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道德发挥着中性的社会功能,意识形态理论中的道德是统治阶级的自我意识,所以道德在不同的语境发挥不同的功能,历史唯物主义没有理由以道德是意识形态而拒斥道德.对于马克思而言,道德不是建立在主体内省基础上的外在规范,而是由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共同建构的社会伦理,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解读只有还原道德的"伦理"形态才得以可能.诠释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可能,并非是对无产阶级阶级利益和社会正义的忽视,无产阶级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实质是维护人类的共同之善,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的发展进步内在一致.  相似文献   

20.
卢风 《理论视野》2011,(10):41-43
人之为人在于有道德。有道德的人必有所不为,无所不为的人常被斥为禽兽。有所不为,即能够做某些事,但不屑于做或耻于做。道德所规定的"应该"和"不应该"就指示我们在能够做的范围做出选择。在民风淳朴的时候,很少人不做应该做的事情,如孝敬父母,或做不应该做的事,如坑蒙拐骗,杀人越货。在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的时代,则会有较多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