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易传>作为解释<易经>之书,以"观其德义"为纲领,以"本天道以立人道"为原则,效法"天道"发明"人道"之"德义".<易传>人道思想的核心是君子思想:首先,认为君子具有四点基本品质印"明于忧患与故"、慎言、自强、知时;其次,通过"天地设位,圣人成能",圣人创易,代天行道,完成天道与人道(君子)的贯通;最后,强调君子应"进德侈业",以"安身立命",实现君子的理想人格,"乐天知命",达至圣人境界.  相似文献   

2.
圣人之治(或圣王之治)是儒家的理想政治。《中庸》认为,圣人必须修己治人,必须使这种修治活动即人道合乎天道;人道做到中和,就合乎天道;诚者自然合乎天道,诚之者通过学习与修养也可转化为诚者。儒家的圣人之治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治。现实中,修己成为圣人并不容易;而即使修己者成为圣人,也缺乏相应的制度使之成为治人者。因此,儒家圣人观作为一种人生修养学说,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则缺乏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儒家的道包含着天道与人道两向度。天道至诚不息,生生不已,其特点在于化生万物的"仁";人道则是把人之本性持守地践行在现世中,也即以三纲五常的天地正理来合理调节人情,使其发而中节,发显出至善本性,开拓出内圣外王。人道推广而上达至天道,而修道的过程恰恰是"成人"的过程,也即成就内在道德本性的过程。"成人"对于君主而言是"成圣",对于百姓而言则是"君子",因此显示出两个不同维度,但是总体来说都是对个体的修炼。这种修炼的理想是社会大同的实现。这种思路注重社会整体的自我内在超越和提升,因此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充是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的大思想家.他的学说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对和谐社会的追求,是<论衡>一书的重要组成,其所概括的"德力具足"思想,在"天道自然"的基础上,将儒家的"德"与法家的"力"有机地合为一体,为理想的和谐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他提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最终将民生状况的好坏视为衡量政治得失的试金石.更显慧眼独具的是认识到,和谐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石在于启民智.倾毕生之力所撰著的<论衡>正是为了实践这一目标:"冀俗人观书而自觉",从而掌握正确的知识,科学的道理,走出迷信、盲从的可悲境地.  相似文献   

5.
《论语》和《中庸》都有丰富的圣人观内容,两者的相同点是都讲究修己治人、内圣外王,不同点主要在内圣方面:《论语》提出内圣的一些德能标准,但没有说明这些标准的哲学依据,《中庸》在这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中、和、诚等概念,以及人道合乎天道的思想,推进了儒学的哲学化。  相似文献   

6.
儒家义德思想内涵丰富,其"义"的本质规定主要包括合理适宜、普遍规范和去私从公三大方面.儒家义德思想所倡导的价值观从总体上说是重义轻利,这主要表现在儒家一贯主张喻于义、罕言利、唯义所在、君子谋道不谋食、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和以义驭利,等等.儒家义德思想对于人的道德发展具有导向、激励、培育等多方面的作用,它有助于培养人的义务感、正义感和道义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儒家的重义思想,努力追求各种社会功利,坚持义利并举,在道德场合大力倡导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司马光的人才观(也即人才分类)是:才德都具备而完美,这样的人称为"圣人";才德都不具备,这样的人称为"愚人";品德高于才能,这样的人称为"君子";才能好,但品德差,这样的人称为"小人"。其用人之道:"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当今,公安机关的识人、用人者,要自识、自为;要克服重才轻德的弊端;要亲"君子"远"小人";不要用绝对化的观念去看待司马光的人才分类。应吸收司马光的人才观与用人之道的精华,为公安机关选拔、培养出大批德才兼备的"君子"式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朱熹在理气论的基础上构建其宗教思想体系。他以"理"、"天理"来重新解释孔孟所信仰的"天"与"天命",并将体行天道、成为"圣人",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他又用"气"之聚散变化来说明人的生死和鬼神问题,使儒学(包括其鬼神说)成功实现了一次由粗糙向精致的转变。朱子的宗教思想是儒家反对佛、道的有力武器,对维护儒学的至尊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观念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归宿,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对秩序与和谐、公平与正义之法律价值理想的追求,正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道和谐之精神内核相互契合。特别是随着天道和谐成为整个社会的基本价值依归,天道与人道的水乳交融便成为中国传统法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从天与人的关系格局出发,传统法文化体现了人本主义、和平主义和世俗主义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儒家义德思想内涵丰富,其"义"的本质规定主要包括合理适宜、普遍规范和去私从公三大方面。儒家义德思想所倡导的价值观从总体上说是重义轻利,这主要表现在儒家一贯主张喻于义、罕言利、唯义所在、君子谋道不谋食、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和以义驭利,等等。儒家义德思想对于人的道德发展具有导向、激励、培育等多方面的作用,它有助于培养人的义务感、正义感和道义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儒家的重义思想,努力追求各种社会功利,坚持义利并举,在道德场合大力倡导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孔子长期以来被称为"圣人",其实君子才是孔子所追求的且已经实现了的个人形象。孔子的君子形象主要表现在向学博学、学思并重、勇担道义与勤于实践四个方面。同时孔子又是一位食人间烟火,有喜怒哀乐,有血有肉,真实可爱,会同常人一样犯错误的"普通人",孔子是"君子"又是"普通人",这种"二元形象"既对立又统一,且对当代人的修身养性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平静外交”各方接受,使潘基文又成功连任了联合国秘书长。宣誓就职时.他引用了老子《道德经》的一句名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就是说,天道的安排总是有利于万物,而有德之人做事,也总是有所作为义不违背大势。这,正是他所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苏格拉底最大的思想贡献在于提出"善的理念",这一思想把天道和人道结合起来,一方面使人性之善上升到世界万物最高本体的地位;另一方面,又用道德本体赋予了世界万物以秩序性和目的性,从而克服了古希腊命运观的盲目性和逻各斯的外部自然性。但舍斯托夫认为苏格拉底哲学中存在着两种混淆和偷换:以人性善恶混淆和偷换自然好坏;用完善的理念混淆和偷换现实的理念。这样用抽象理念代替真实生活,使哲学成为说教。进而舍斯托夫认为,存在着苏格拉底的双重形象,即历史学家记述的苏格拉底与真实的苏格拉底。  相似文献   

14.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宝库,而儒家文化则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思想政治教育应汲其精粹来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君子人格思想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存养四心",修炼善良之性;二是"由仁义行",恪守道德之则;三是"重义轻利",立正价值取向;四是"与人为善",一展鸿鹄之志。将孟子的君子人格思想中的精华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式、人文化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  相似文献   

15.
德与得     
<辞海>中"德"是指道德和品行.而"得",是指取得、获得,与失相对.古语说:"德者,得也"."德"和"得"相通,"德"和"得"合一,是中国伦理精神结构的起点;有德才有得,是中国道德精神的精髓.孔子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其中深藏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6.
《逍遥游》《齐物论》论述的政治身份是圣人,而《人间世》寓言主体的政治身份是君子百官。君子百官是庄子“古之道术”政治图式的重要一环。在这一政治理想图式中,圣人无名;君子百官各司其职,因时而用,这是《人间世》思想的重要背景。该篇通过颜回、叶公子高、颜阖三个寓言故事的描写和有关才之有用无用的讨论展开论述,其落脚点在于君子百官这一政治身份,不宜扩大到普遍的人世间。  相似文献   

17.
选用干部"以德为先"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沿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又红又专"思想,陈云提出了"德才并重、以德为主"思想,周恩来提出"政治上可以信任是挑选干部的先决问题",邓小平提出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并强调"首先是要革命化",江泽民提出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促使干部立德,胡锦涛明确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相似文献   

18.
老子是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创始者,也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老子所著《道德经》中凸显和谐的哲学精神,体现于形而上的天道与形而下的人道的统一,即"天人合一"。老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我们今天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渊源;"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与老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本质上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我们倡导天人合一,弘扬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1月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以德治国",并明确要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此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分别发表社论,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则进一步强调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作为党和国家今后的重要治国方略."以德治国"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根本上说,"以德治国"是几千年来儒家治国思想的理论精髓,中国古代各种思想中尤以儒家对此论述最详也最深入.本文试从<易经>的有关论述中,揭示儒家"德治"思想理论的最初来源.  相似文献   

20.
<大学>为"孔氏之遗书",其系统地阐述了儒家的"修、齐、治、平"学说,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政价值.<大学>中所倡导的"内圣外王"的理想目标,"慎独正己"的修身方法,"平政爱民"的施政纲领,"以义为利"的价值取向,不仅对古代的廉政建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反腐倡廉工作也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