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法国调节学派是当前活跃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学派,劳动关系理论是它的核心构成。他们运用历史的研究方法对特定时期国家和地区的资本主义危机问题进行解释,以不同的资本积累方式为切入点,从普通工人的劳动状态和生活境遇剖析资本主义的演进。调节学派拓展了马克思劳动关系理论的时代视野,丰富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与马克思劳动关系理论也存在着本质差别。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分析法国"黄马甲"运动,有利于开拓我们的研究视野和获取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劳动关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劳动关系,从类型上来说属于政府主导型劳动关系。同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特色劳动关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劳动关系协调中的作用发挥、劳动关系协调的逻辑基础、市场化劳动关系的变迁过程、劳动关系双方力量对比、劳动关系的形态、劳动关系协调方式等方面。关于中国特色劳动关系的走向,将是"趋于一致"与"特色更鲜明"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理论概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理论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劳动关系基础之上的劳动关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是在国家、社会、企业、劳动者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劳动关系双方有着不同的具体利益要求,但权利与义务相对均衡的劳动关系;是能够将劳动关系各主体的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及其走势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按照现代劳动法学的分类,“从微观上看,劳动关系应当分为个别劳动关系与集体劳动关系。”从宏观上看,将我国劳动关系置于世界范围进行比较,它又正处于由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5.
从不同角度对劳动关系进行不同类型的分类,诸如规范劳动关系与事实劳动关系、标准劳动关系与非标准劳动关系、个体劳动关系与集体劳动关系、单一劳动关系与双重劳动关系、全日制劳动关系与非全日制劳动关系、直接劳动关系与间接劳动关系、试用劳动关系与正式劳动关系等等,从不同方面揭示劳动关系的内涵,而且由于类型不同导致适用法律会有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民主和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但它也曾是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武器。它发端于十四到十六世纪以“文艺复兴”为特征的人文主义(humanism)思潮,其后在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等人和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劳动关系也由汁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型劳动关系向市场型劳动关系转变,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关系将主要由劳资双方运用市场机制来自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在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中有什么责任?这是构建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少奇的《国营工厂内部的矛盾和工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堪称为社会主义工会理论和劳动关系理论的经典之作。它以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关系——劳动关系为出发点,论证了国营企业劳动关系的构成、性质和矛盾,提出了协调劳动关系的原则、途径和办法,以及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职能和作用,把社会主义工会的存在,回归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的基础之上,奠定了工会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和工会参与协调劳动关系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9.
郭庆松 《党政论坛》2009,(13):19-21
劳动关系是社会经济格局中的基本关系,劳动关系稳定是社会经济稳定的基本要素和核心内容之一。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转型,中国劳动关系领域内发生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简单归结为:劳动关系的性质多样化,劳动关系的形成市场化,劳动关系的缔结契约化.劳动关系的调整法制化,劳动关系的影响国际化。总的来说,这些变化是在向规范的市场经济劳动关系迈进。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劳动关系思想的基础上,针对劳动关系领域的存在的主要矛盾,以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为目标,着眼于解决问题,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思想。这一思想开辟了和谐劳动关系理论的新境界。其思想内涵包括:在系统劳动观的基础上,凝练了创造性劳动的范畴,提出了尊重知识和创造性劳动的思想,并将其付诸制度实践;丰富和发展了劳动关系主体理论,提出了强化党对劳动关系的领导,强调劳动者主体地位和企业家精神;丰富和发展了劳动关系内容理论,开创性地提出了建立劳动关系中的社会主义民主协商机制等新思想。  相似文献   

11.
林兴发 《党政论坛》2008,(21):29-3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劳动.关系也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型劳动关系向市场型劳动关系转变,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关系将主要由劳资双方运用市场机制来自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在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中有什么责任?这是构建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培训动态     
正劳动关系协调员是指经过专业培训,并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考试获得相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从事宣传和监督劳动保障法律实施、管理劳动合同、参与集体协商、促进劳资沟通、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等协调劳动关系工作的专业人员。为提高工会干部劳动关系协调能力,培养正规化、职业化、专业化的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预防和协调处理劳动纠纷,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多年来致力于开展劳动关系协调员职业资格培训,现已累计举办十多期,培训学员1000多人。通过培训,使学员在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25)
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在数百年的摸索和市场经济实践中已逐步建立以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为核心的劳动关系调整体制,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在保护劳动者权益和调节劳动关系方面,具有其他劳动法律制度、劳动关系协调制度无法取代的功能。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是我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决定劳动关系的主要因素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就是在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有关的那部分社会关系,在分配关系中,劳动关系的本质就是双方的一种经济关系。它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的具体表现形式。其职能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来解  相似文献   

15.
申天恩 《学理论》2009,(2):45-46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同其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和谐劳动关系的性质是建立在法治劳动关系层面上的道德劳动关系。大连市劳动关系目前面临就业权、工薪报酬权以及休息权等问题,和谐劳动的建构需要《劳动基准法》的立法保障。  相似文献   

16.
劳动伦理关系不等于合伦理的劳动关系,而应理解为一定道德观念与规范维系下的客观劳动关系。劳动伦理关系论是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伦理关系是其分析的重点。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劳动伦理关系发展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的阻碍作用;对立、不平等、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劳资伦理关系的根本特征;合作竞争是工人阶级之间劳动伦理关系的根本特征。马克思劳动伦理关系思想对于揭示现代劳动关系不和谐的深层原因、探析现代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的根本意义、思索现代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的根本路径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是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当前上海在经济发展转型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劳动关系总体可控,但是,影响职工队伍和劳动关系稳定的一些源头性、基础性问题仍然存在,劳动关系矛盾仍处于易发多发期,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依然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本文以上海西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国家的劳动关系协调,主要包括国家立法规范、劳资双方自治、社会力量参与劳动关系协调等三种机制。三种机制的作用机理和适用范围既存在差异性又有相互关联性,同时并存和共同作用于企业劳动关系协调。目前,我国劳动法律法规不完善和劳动执法不到位,降低了国家立法规范机制的有效性;劳动关系趋向短期化和工会、雇主组织协调劳资矛盾的作用发挥不充分,限制了劳资双方自治机制的有效性;社会共同治理劳动关系的体制机制不健全,限制了社会力量参与协调机制的有效性。为此,我国需要多元化路径协同共进,在整体推进中升级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同时因地因企制宜,在差异化推进中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9.
《求知》2013,(5):37-38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企业和谐、社会和谐的基础。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阶段北辰区劳动争议处理和劳动关系调整日趋复杂,劳动争议在法源、主体、诉求、利益格局调整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从劳动争议仲裁实践看,也呈现出劳动关系复杂多样、脆弱善变、时刻博弈的特点,这些都为稳妥处理劳动关系、保持劳资和谐提出了新课题,带来了新挑战。  相似文献   

20.
胡磊 《行政论坛》2014,(2):78-82
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中政府行为的应然定位,主要包括依法调整劳动关系、提高劳资双方自主协调劳动关系的能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等三个方面。近年来,政府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但在角色定位和职能履行上还存在缺位、错位和越位现象。政府需要纠正"错位点"、补上"缺位点"、退出"越位点",履行好依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规制者、提高劳资自治能力的促进者、社会力量参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引导者等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