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湖问茶     
我喜好饮茶。近些年虽饮茶品种无数,却独钟情于龙井。久居京城,虽寒舍常备龙井茶,但通常是茶庄的陈货,且未必是纯龙井;故而,一直对能尝到当地纯正、上好的西湖龙井新茶心驰神往。去岁三月,有缘西湖一游,于青山绿水间,了却了心愿,也体味到苏东坡诗句“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譬喻之妙。史载,西湖龙井以“色翠、香郁、味纯、形美”四绝而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冠,被誉为“绿茶皇后”。其主产地分布于狮峰、龙井、云栖和虎跑四地(统称龙井茶)。我此番前往的龙井之地位于西湖以西的翁家山西北麓。临近翁家山,放眼望去,只见满山的茶树团团簇簇,在阳光下…  相似文献   

2.
西湖梦     
每次去西湖,内心都有一丝特别的激动,那些曲径通幽、小桥流水,那些烟柳画廊、莺歌燕舞.足以让人在记忆中刻下深深的痕迹.  相似文献   

3.
如果苏东坡没有贬谪到惠州,惠州人或外地人来此地还能感受到什么呢?满目欲滴的绿?淅淅沥沥的雨?感受正朔的中原音韵?令人朵颐的岭南美食?总会令人感觉缺了些什么吧?清人有一句咏西湖的诗:家山也要伟人扶,才是中的之笔。没有苏东坡在惠州的遗泽,则没有今日惠州的人文之厚重。当年的大宋朝廷对苏东坡是何其寡恩刻薄,而上天对惠州又是何其眷宠和恩赐。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  相似文献   

4.
等你在西湖     
正等你在西湖,惠州那个天然幽雅、义薄云天的西湖。东坡太糊涂,西湖复西湖。赖少其先生的这句话,总会在文人心底激起无边的波澜。当初的调侃也好,叹惋也罢,却是对苏东坡命运的经典概括。中国古代的官员,有几人像他那样,揣了冷飕飕的任职文书,拖家带口,在中国的几十个州疲于奔命?有几人像他那样,阅尽宦海险恶,饱尝溺水之危?所谓经典概括,舍弃了太多的岁月烙印,只留下让他倾情以注的两个西湖。  相似文献   

5.
王羲之妇孺皆知,《兰亭集序》也无人不晓。虽然对于书法我是一窍不通,但是如果有附庸风雅的机会,我还是乐意掺和的。暑天之际,我到了绍兴。《兰亭集序》生发地兰亭,就在浙江省绍兴市西南14公里处的兰渚山下。它是因春秋时越王勾践在此植兰,汉时又设驿亭得名的。赶了一个大早,成为这天第三名游客。过检票处,出萧萧竹林,  相似文献   

6.
1937年3月周恩来与张冲在西湖会谈时合影。题头的这幅照片,虽然经历了59个春秋,图中人物却依然清晰可辨:表情凝重、目光深邃的左立者是大家熟悉的周恩来,而面带微笑、踌躇满志的右立者为国民党谈判代表张冲。当我们在原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主任(后为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童小鹏的帮助下,从尘封已久的国家文物档案中寻觅到这张编号为101的珍贵照片时,不禁对照片本身及它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内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一段鲜为人知的“西湖佳话”便由此引发,国共两党当年的那场秘密谈判也端倪初露……周恩来、潘汉年随国民党联络代表张冲从…  相似文献   

7.
安哥拉情韵     
《海内与海外》2009,(10):40-41
  相似文献   

8.
正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激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选自《苏东坡全集》南歌子·湖景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佳节连梅雨,余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宋]苏轼选自《全宋词》苏轼一生曾两次被派到杭州做官。第一次是宋神宗熙宁四年任杭州通判。第二次是15年后宋哲宗元祐四年任杭州知州。两任共6年,写下几十  相似文献   

9.
舞韵之心     
在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舞蹈就是一颗闪亮的明珠.中国的舞蹈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在众多的形式当中,中国民间舞蹈是最具典型性的一个,它以生动形象的艺术形式,丰富淳朴的表现内容,活跃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  相似文献   

10.
浮生茶     
公司年底奖励了一套紫砂茶具,淡雅精致包装华美.拎在手里,一大盒,沉甸甸的.当时就想,这样的尤物,于我,不知何年何月才会用得上.一年里,我大概也喝不了几回茶的.果然,一套精美的茶具在书柜上生了尘.那天,停了电,想起那么多没有写完的文章,不禁心生浮躁,索性,开了书柜来收拾.就发现了这套茶具,宛如落魄的公主,薄薄的落了灰尘.  相似文献   

11.
茶吟     
一垄垄,一丛丛,碧绿茁壮郁葱葱。顶风冒雨经寒暑,悄然生长峻岭中。喜得玉泉青溪水,更添冻顶白雾浓;茶姑辛劳勤耕种,换来清香盖世雄。茶儿棒,茶味香,点点滴滴沁心房。山茶那能香如许?盏盏道道细思量:若非改革号角响,何来茗饮雅风扬;男女老幼心欢畅,频频举杯叹茶忙。茶吟@邬梦兆  相似文献   

12.
茶神     
赤壁石家茶庄,世代专营砖茶,饮誉八方。月光寒,雾流岚。一道黑影,翻高墙,直奔内房,欲取茶砖。刹那,灯灭,夜暗,寒光乍现,刀剑碰响。一声哀嚎,贼跳墙逃窜。石掌柜举灯察看,地上血迹斑斑。百年砖茶贵如金,为镇庄宝。贼屡次惦记均未得逞,老爷笃信,定有茶神保平安。  相似文献   

13.
说茶     
正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芯色碗转鞠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明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这首宝塔诗是唐人元微之写的,算不得最早的吟茶诗,足证明中国文人和茶结缘并不比酒晚,亲密程度也不比酒差。文人如此,普通人更甚,如果作次调查,喝茶的人八成比喝酒的人总数多。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北京的六必居据说是当年专卖六样生活必需品,只比以上少个柴字,两者都不包括  相似文献   

14.
茶余     
喂!明明是茶余饭后嘛,怎么回事?为何将其腰斩,只写个半截?此地的标题曰茶余,仅想说说喝茶之余的闲事,记下在故乡与友人喝茶的琐碎。回到老家,因住的旅馆离L君的公司只数街之遥。平日得闲,常去他的办公室闲聊。在红木的几上摆着一套精美的茶具:那装备挺专业的。我知道,L君嗜茶,小冰箱里储满了各类好茶。那茶具也高档。素雅的德化白瓷,小巧玲珑,细腻剔透。L君  相似文献   

15.
茶雅     
正中国人饮茶,与中华传统文化同具悠久历史。相传在5000年前的神农氏时代,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是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中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江南地区广为流传。《尔雅》以及《诗经》《礼记》诸多古籍对茶多有记载,但古代指茶的字有樌、茗、苦荼、过罗、物罗、酪奴等名称。据清代学者顾炎武考证,茶字是在唐朝中期以下才出现的。原为荼字,后  相似文献   

16.
青藤茶     
陈国华 《新青年》2006,(10):18-19
序 我坐在飞驰的列车上,从山东济南直奔北国冰城哈尔滨.看着窗外连绵起伏的青山,我知道,我离我的儿予近了,更近了. 10年了.我离开的时候他才一岁半,还只是一个刚刚蹒跚学步、咿呀学语、憨态可掬的小婴儿.我把他交到冬梅手上,看着冬梅牵着一步三回头的他离开我的视线.现在他12岁了,从冬梅定期寄给我的照片中,我看到他从一个小婴儿长成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相似文献   

17.
茶余     
喂!明明是“茶余饭后”嘛,怎么回事?为何将其“腰斩”,只写个半截?此地的标题曰“茶余”,仅想说说“喝茶之余”的闲事,记下在故乡与友人喝茶的琐碎。回到老家,因住的旅馆离L君的公司只数街之遥。平目得闲,常去他的办公室闲聊。在红木的几上摆着一套精美的茶具:那装备挺专业的。  相似文献   

18.
茶趣     
喜得龙井王,邀友共品尝。室雅无需大,笑语贯满堂。炉火早红亮,小屋正飘香。高冲求味美,低斟为客忙。初试互谦让,再饮细端详。三回干杯后,不再论短长。盏盏皆添满,人人均喝光。悠悠丝竹里,娓娓沁心房。韵味无穷尽,情趣似水长。皆道茗饮好,甘当嗜茶郎。茶趣@邬梦兆  相似文献   

19.
茶事     
我喝茶是从喝花茶开始的,后来改喝绿茶。绿茶的好处是本色天成,清香是自然的,有田野的气息。不似花茶人为的痕迹重,茉莉花,玉兰花固然芬芳,可一入茶,原味儿便都让花的香气夺去了。我想,北方人喜喝花茶和地理环境乃至长途贩运影响茶质有关。因为茶叶娇气,最怕污秽之气,容易变味,用花的香气来冲淡是最好的办法。据说,南方的茶运到北方,起先是不加熏制的,只是杀青、揉制,到了目的地才将花朵掺入  相似文献   

20.
因APEC会议,饱受雾霾侵扰的北京天空渐蓝,付出的代价是让京城及周边的工矿企业暂时偃旗息鼓。而在APEC会议开幕的当天从北京乘高铁前往河南新乡转去焦作的路上,天空则烟尘凝暮,一片灰蒙蒙的迷离。迷离中太阳裹挟在黑雾中,穿行而过,似在哭泣,由此构成的窗外景致给人一种感伤而又悲戚的触觉。这感受一直延续到了坐到通往焦作市的面包车上。焦作在河南,因是产煤地,就会让人产生另外一种错觉和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