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近代中国的沧桑巨变实现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近代转型,即,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和认同;中华民族凝聚力实践主体的壮大;中华民族凝聚力政治核心的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近代转型为提升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各成员结成统一整体的内在力量,是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文化吸引力、民族向心力和社会整合力。民族心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民族意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自觉,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灵魂。汉民族先进文化与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融合创新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认同优秀文化的民族传统和共同主旨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涵,反对外来侵略、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本。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价值尺度是维护中华民族团结、促进中国国家统一、发展中国制度文化和推动中国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国内民族因素问题丰富和复杂.民族素质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容,民族素质状况制约着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弱,提高民族素质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内部的族际关系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极为重要的表现,中华民族内部族际关系的好否,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强弱的重要反映,发展族际的平等、和谐、团结、互助、协作关系,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的意义;各民族的发展繁荣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只有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差距,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4.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任务,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强化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功能,凸显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特征,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各要素的成熟和优化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结构,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统一战线“凝聚力工程”理论和实践探讨(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内在动力。新世纪,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统一战线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深入研究统一战线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在关系,研究统一战线各领域开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对策思路,对促进新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增强和发展新时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新任务和新要求。适应这一新形势,未来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应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对外影响力研究、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法律制度保障研究,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中华民族凝聚力张力的关系研究。这对于新的国际国内时代背景下如何认识中华民族的自我价值、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族本质上是文化的认同,文化上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和关键。本文着眼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引发文化多元化对中华民族凝聚力产生的不良影响,分析了社会主义文化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关系,进而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从迄今为止中华民族凝聚力运行的轨迹看,其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三大方面:一是中华民族自始至终在义利趋同中聚合,二是中华民族自始至终在遏制逆流中前行,三是中华民族凝聚力自始至终在社会变革中提升。遵循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规律,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一阐述在理论上回答了统一战线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内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重要纽带,我们之所以抵抗住无数次的分裂与侵略,中华民族凝聚力起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更需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统一战线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统一战线永恒的主题就是"大团结、大联合",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统一战线推动着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使民族凝聚力得到充分释放。  相似文献   

10.
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这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对统一战线提出的战略任务。深入研究统一战线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互动关系,深刻认识统一战线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努力探索统一战线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服务的途径,对于巩固、发展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