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央行货币政策转型方向1.中国货币政策框架处于转型之中。所谓货币政策框架,一般包括三个部分:(1)货币政策为实现其终极目标(通常是通胀和经济增长)而设定的中介目标;(2)央行的日常操作工具;(3)央行向社会传达政策和沟通信息的方式。旧的货币政策框架以数量指标和行政管理为主导,存在一个  相似文献   

2.
为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并维护金融稳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双支柱调控框架不仅完善了传统的货币政策,还增加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等宏观审慎政策,以维护金融稳定。在双支柱调控框架下,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经济金融化现象明显,金融支撑和影响实体经济的力度不断加大。针对双支柱调控框架下如何建立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的相互反馈机制,提出完善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政策建议,为促进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已导致中国金融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革,金融组织结构、金融工具结构、金融市场结构等日渐丰富和多样化。相应地,货币政策实施的金田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变,货币政策正面临着来自资本市场的严峻挑战。为了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我国的货币政策必须充分正视和有效应对资本市场的变化以及由之引发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从货币政策的工具、中介目标和传导机制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社会融资结构变动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银行贷款比重的下降和其他融资方式的兴起使得社会融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一变化将导致传统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即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率的有效性降低,而公开市场操作的有效性大大提高,同时利率也将取代信贷规模和货币供给量成为更有效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正是在以上影响的基础之上,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传递机制被极大削弱,而资产负债表的传递机制将成为新时期货币政策传导的核心机制。  相似文献   

5.
区域金融二元结构与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和金融二元结构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国情,中央在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时其效果就会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效应,这就是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在大量经验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区域金融二元结构的特点,对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进行实证检验,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通过引入银行风险承担机制并结合信贷机制系统,分析了中国货币政策区域差异的非对称性。研究发现,在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化程度和金融市场结构三个因素的作用下,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我国东部地区的效果比较明显,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效果比较明显;相反,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效果不明显,但是紧缩性货币政策在我国东部地区效果不明显。因此,中国存在着严重的货币政策区域差异的非对称性问题。与学者们主要从信贷渠道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解决方案不同,从银行风险承担渠道来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对于解决货币政策区域差异的非对称性问题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外汇储备变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汇储备是货币供给的重要渠道,因而贸易余额和资本流动通过影响外汇储备会对货币供给产生冲击;同时,外汇储备占款可以对货币供应产生成倍的放大作用。由于货币供应是货币政策取向的风向标,因此外汇储备的变动内在作用于货币政策。而外汇储备变动主要通过货币供应量、货币供给内生性、货币供给结构等渠道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为防止外汇储备变动对货币政策的过度冲击,应改革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完善公开市场业务,以提高货币政策实施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引发的矛盾日益凸显,经济结构亟待优化升级。金融货币政策作为一种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在运用金融货币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经济总量分布不均、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产业结构配比失度的现状,全面防范政策施行中产生的与市场需求、地方差异、所有制体制不匹配的可能性,通过健全政策传导与反馈机制,制定差别化、市场化的金融货币政策,调整金融市场资本构成与配比,兼顾金融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经济结构调整战略方针的统一与协调,以确保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货币政策通过资本市场的传导渠道有:托宾的q理论,财富效应,资产负债表效应。资本市场的发展将影响到传统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政策工具及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与资本的互动性日益增强。这就要求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资本市场因素,完善货币政策体系,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后金融危机时期,为了刺激经济复苏,避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导致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发达国家持续维持宽松货币政策,加剧了跨境国际资本流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金融市场波动性扩大,给中国的通货膨胀控制、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以及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挑战。综合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加强金融市场建设,是中国政府稳中求进、实现流动性管理目标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基于后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系统探讨了中国货币政策所面临的困境,研究发现,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以及由此引起的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变化使得中国的货币政策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降低,调控工具的有效性不足,目标的实现也陷入困境;另一方面,传统的货币政策实现逻辑受到重要冲击,金融主体的风险偏好会受到货币政策方向的影响从而削弱其有效性。基于以上两个方面,我国货币政策应该在国际协调、目标制定和工具选择上做出系统调整以提高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企业行为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微观基础之一,其改变将会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实施带来重要影响。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的推进,企业投融资行为调整将会提高价格传导机制效果、弱化信贷传导机制的效果。未来货币政策的实施应注重提高透明度与可信度,稳定资产价格,引导企业预期和行为朝着有利于经济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变,提高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3.
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关联储根据货币政策的适应性策略,对货币政策操作工具不断进行调整。结合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长远目标,回顾危机后美国经济和金融状况变化,将关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化划分为五个阶段,并对各阶段的货币政策操作特点作了分析。最后根据美国目前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和FOMC未来预期,对关联储货币政策的未来趋势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加入WTO后 ,由于外资金融机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际金融市场 ,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难度将加大。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效率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等的下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传统产业结构基本概念内在逻辑缺陷的分析出发,构建了一个包含产品结构和生产组织的立体产业结构分析框架,并对新框架下相关理论的整合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对后金融危机时代货币政策环境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对金融安全的影响及其对策建议。研究发现,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货币政策环境呈现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金融市场加速转型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的明显特征,这些特征使得我国的金融安全既面临国际协调困难、中介目标失灵和外部冲击增大的巨大挑战,也面临能够同时实现内外部双重均衡的历史性机遇。为了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应继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并以总量政策为主、结构性政策为辅的方式来推进结构调整,同时我国货币政策应以控制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重视市场预期的作用,继续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创新,并借人民币国际化的东风来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7.
独生子女研究三十年:时代话语与框架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独生子女研究的三十年中,形成了三种框架:政策论证框架、个体主义框架与社会结构框架,三种框架各自秉持不同的分析层次和视角。这三种框架又与独生子女研究的三个阶段存在着显著相关性,因此可以通过时代话语去理解框架变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制定执行的货币政策虽然科学而又符合实际,但效果却不太理想,问题在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存在的一些阻碍因素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运作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政策调控重点转移,经济市场化水平继续提高,亟需深入研究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作用与效率.本文将结合广东省近几年的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对上述论题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9.
《求知》2014,(7):63-63
<正>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形  相似文献   

20.
董艳玲 《理论视野》2011,(12):36-37
从融资渠道看,货币政策对小微企业影响有限。但是,货币政策会通过大企业传导机制对小微企业的资金链和市场业务产生影响。货币政策的偏紧或偏松应根据宏观经济变量适时调整,不应以小微企业的状况作为调整依据。小微企业因货币政策调整而增加的困境,宜通过财政减税和政策性信贷等其他渠道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