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赖毅(1903-1989),原名赖玉生,湖南省平江县人。1924年参加革命,1927年9月加入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他是永新三湾改编以来“连队建党”的首批党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被毛泽东称赞为“铁打的硬汉”,为中国革命和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相似文献   

2.
正叶家祠位于炎陵县(原名酃县)水口镇水南村,是毛泽东主持第一次连队建党旧址,也是平江籍开国中将赖毅魂牵梦萦的地方。1977年6月28日,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50周年之际,时任南京军区副政委的赖毅中将,在酃县有关领导陪同下,来到了当年自己入党、毛泽东亲自主持连队建党旧址——叶家祠。注视着大门上方横匾上的"毛泽东同志主持连队建党旧址"13个大字,他给陪同人员讲述了当年毛泽东亲自发展并带领他们宣誓入党的往事。  相似文献   

3.
赖毅:"连队建党"的首批党员 赖毅,原名赖玉生,湖南省平江县人,1924年参加革命,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屡立战功,建国后曾任华东军区干部部第一副部长,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27年9月,赖毅加入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有幸成为永新三湾改编以来"连队建党"的首批党员.  相似文献   

4.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访问了原南京军区副政委赖毅将军。赖毅将军是湖南平江思村人。一九二七年九月,他参加了毛泽东同志亲自发动的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他激动地对我们说:那时我是一营二连一班的班长。每天行军,我都看到毛委员出没在战士们的行列中。他和战士们亲  相似文献   

5.
《党史纵览》2012,(9):55
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齐白石收到了毛泽东写给他的亲笔信。为表达敬意.他用名贵的寿山石为毛泽东镌刻了“润之”朱文印和“毛泽东”白文印各一方.毛泽东收到印章.深为喜爱之余.发现包印章的是一幅画.就让秘书田家英将画裱好.保存起来。  相似文献   

6.
祝志伟 《湘潮》2011,(6):50-50
毛泽东在阅读《南史》时,曾写下批语:“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何为韦睿作风?韦睿是南北朝时梁朝的一代名将。其为将,如毛泽东所评“敢以数万敌百万”;其为人.也如毛泽东所述“不贪财”、“劳谦君子”;其为官.肯于“躬自调查研究”。其中“躬自调查研究”是毛泽东最为欣赏的。  相似文献   

7.
《湘潮》2017,(6)
正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主张向湘南转移,向转移到广东的南昌起义部队靠拢。1927年10月14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后的工农革命军经酃县十都到达酃县水口,进行了将近9天的整休。在此期间,毛泽东接见了酃县党组织负责人,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在战士中发展了赖毅等6名新党员,实施"支部建在连上",并开展了军事训练等活动。就在酃县水口整休期间,情况发生了意料之外的变化:工农革命军到达水口不久,毛  相似文献   

8.
《党史天地》2009,(6):6-9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领导.确立了毛泽东对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6月.红三十军政治委员李先念率部迎接毛泽东.两人第一次会面。毛泽东称李先念“自古英雄出少年”。  相似文献   

9.
李崟 《党史天地》2009,(1):11-14
罗荣桓元帅从1927年跟随毛泽东走上井冈山。到1963年逝世,风风雨雨伴随毛泽东近半个世纪。毛泽东称其为“一生共事的人”。他逝世后,毛泽东亲自参加他的追悼会,一句“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表达了信赖、依重和惋惜之情。十大元帅中,毛泽东如此眷顾不舍.罗荣桓是唯一的。  相似文献   

10.
文化毛泽东     
陈龙 《学习月刊》2010,(3):54-55
早在井冈山从事革命斗争的时候,毛泽东就幽默地宣称,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四大家族”。这是毛泽东的文化自信。长征路上,毛泽东率部队经过娄山关.在一块刻着“娄山关”三个大字的石碑前,驻足良久,并反复用手抚摸临摹。“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总之日如其人而已。”毛泽东的草书大气磅礴,果敢自信。恣意汪洋。如他的一生,敢为人先.不拘一格。影响毛泽东书风的是两个长沙人.一个是欧阳询.一个是怀素。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作为人民领袖.对“人民”这个词汇有特殊的偏爱,他常使用“人民群众”、“人民革命”、“人民军队”、“人民政府”、“人民共和国”等词汇,这些词汇与他的人民观紧密相联,充分反映了毛泽东同志对“人民”的思考及其深厚感情。  相似文献   

12.
“人民”一词是毛泽东生平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政治慨念,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要素。“梳理毛泽东”人民”概念的历史变迁.分析其存在的特点以及背后的礼会历史变迁.对于进一步了解毛泽东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长征》2014,(11):35-35
“圈阅”是毛泽东生前阅文经常使用的方法。、但在中国共产党内,首创“圈阅”的是叶子龙..叶子龙是毛泽东的“五大秘书”之一、关于“圈阅”的由来,叶子龙回忆道:  相似文献   

14.
《湘潮》1986,(12)
赖毅赖毅(1903— ),原名赖玉生,平江县安定思村人。一九二四年参加本地工农革命运动。一九二六年加入共青团。曾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当兵。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一师一团班长、排长,中国工农红军四军第三纵队司令部副官,红十二军第一纵队司令部副官主任,教导队政治委员,红五军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早已超然以“老朋友”呼蒋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使毛泽东家破人亡,迷信的蒋曾数次去掘毛的祖坟,而毛泽东面对落在自己手中的蒋的祖墓、祖坟却护之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文化大革命”中,细心的周恩来一再指示不许冲击溪口蒋宅墓地,但1968年还是有人闯入.炸毁热庵.所幸未移动遗骨。蒋在台得知,嘱其儿孙“永记此一仇恨不忘,为家为国建立大业.光先袷后,以雪此家仇国耻也。”  相似文献   

16.
孟红  许兴达 《党史纵览》2013,(12):13-16
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是既心怀天下,又情系家乡。他对故乡的爱表现在各个方面。单就他为家乡诸多学校如“湖南大学”、“湘潭大学”、“东山学校”、“韶山学校”、“湖南农学院”亲笔题名的举动.便充分体现出毛泽东对生养自己的那方热土的眷恋.体现出他热爱故乡和对故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浓郁情感。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逝世后,逮捕“四人帮”,为刘少奇等平反昭雪,邓小平再次出山,这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变化,自然影响到对毛泽东的政治评价。当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错误认识:一种是抛出“两个凡是”的观点,坚持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坚持肯定“文化大革命”;另一种则是呼应国际上的所谓“非毛化”思潮,颠倒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企图全面否定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把傅鹰树为“中间偏右”的典型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中.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即《事情正在起变化》。在这篇写于1957年5月15目的文章,毛泽东分析了”事情正在起变化”.因此决定发动一场“反右派运动”。在这篇文章中,有一段写及北京大学化学系博鹰教授:“多数人的批评合理.或者基本上合理,包括北京大学博湾教授那种尖锐的没有在报纸上发表的批评在内。这些人的批评目的.就是希望改善相互关系.他们的批评是善意的。右派的批评往往是恶意的,他们怀着敌对情绪。善意,恶意,不是猜想的,是可以看得出来的。”(《毛泽东选集》…  相似文献   

19.
李文宇 《党史天地》2008,(11):49-50
1926年底毛泽东辗转来到武汉.到1927年8月中旬去湖南领导秋收起义,武汉政坛风云际会.革命形势发生突变,关键时期,毛泽东以中国革命为己任,“指点江山”,辨明方向.成为中国革命道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指挥员赖毅将军,早年参加北伐战争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革命遭受挫折的危难时刻上井冈,战闽赣,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初创时期的艰苦斗争。 革命低潮时加入共产党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赖毅走上了逃亡之路。在修水县城,加入了原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