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党史天地》2006,(11):54-55
许世友:我对主席忠心耿耿,而对这个“四只眼”,我太不放心1967年1月初,张春桥、姚文元在幕后指挥,以王洪文为首的上海造反派夺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大权。接着,南京的造反派也夺了江苏省委的大权。来自全国全军的造反派云集南京,一夜间,南京街头贴满打倒“许大马棒”的大字报。第一批大字报,对许世友还算“温和”,但造反派很快升级,抄了许世友的家,扎烂了他的上将礼服。而这一切.又得到了张春桥的支持。许世友躲进大别山,但危险并没有过去。在张春桥策划下,造反派给许世友定了调子:许世友在延安就要杀毛主席,搞暴动,现在他又要做六省一市的头,不千刀万剐不足以平民愤。  相似文献   

2.
一 1973年12月22日,毛泽东签发命令,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当时全国共有门个大军区.新疆军区司令员杨勇、成都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都任职时间不长,最长的也才四个月,他们都原封不动。北京。军值李德生和沈阳军区陈锡联、济南军区杨得志和武汉军区曾思玉、南京军区许世友和广州军区丁盛、福州军区韩先楚和兰州军区皮定钧湘互对调。毛泽东在书房主持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宣布了这一命令,同时宣布邓小平参加中央军委的工作。毛泽东说:“我提个建议,全国各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建议在座的政治局委员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九届二中全会以后,毛泽东不止一次在开会或聊天时提议唱这首歌。 毛泽东宣布对调命令后,让王洪文宣布对调的名单。王洪文刚当上党的副主席,比较牛哄哄,没把老将军放在眼里。他是从上海发迹的,许世友是南京军区司令员,在军队方面说,上海是南京的管辖范围月B时张春桥挂了个南京军区政委的名,许世友根本不买他的账,最恨的就是他。许世友爱憎分明,粉碎“四人 帮”后,许世友说:“我早就看出张春桥不是好东西。”毛泽东去世时,江青围攻许世友,许世友拍案而起,说:“你张狂什么?主席在我让你三分,现在你再胡言乱  相似文献   

3.
许世友看到这只近助斤重的地瓜,高兴地说:“这个地瓜蛋胜过外国的这个蛋(弹)、那个蛋(弹),没有粮食他们要统统完蛋。”中国共产党的“九大”前后,毛泽东从国内外形势的实际出发,发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许世友坚决拥护,认真照办,以极高的热情狠抓了几年工农业生产。江苏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人口众多,又是工业大省,许世友作为江苏省革委会主任,为把工农业生产搞上去,整天忙得火烧火燎的。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事情还在行,抓起来比较得心应手。早在抗日战争时期,许世友在山东任胶东军区司令员。当时日本侵略军对…  相似文献   

4.
许世友是我军的一员名将,因他的特殊经历和特殊性格,被称为传奇将军。而他在1966-1976年的经历更是与众不同。“你们很多人都戴了高帽子,我没有戴,我是与杜平政委商定三十六计走为上。”许世友对毛泽东非常尊敬,就连他的名字也是毛泽东在长征路上为他取的。只要毛主席说什么,他老许就执行什么,但从1966年初夏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他对许多事情搞不清楚,陷入了困惑。他在一篇文章中写着:“‘文化大革命’开始,到处打人、抄家,我很看不惯。我想过去打土豪、打官僚是这样,怎么现在也这样搞?以后造反派抢部队的枪,我更反感,我…  相似文献   

5.
许世友将军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独特魁力的我军高级将领。他出身贫苦,在几十年革命熔炉里进一步炼就了心中时时装着普通战士的优秀品德。时时处处他那朴实憨直的本色都表现得淋离尽致。1959年春节,许世友将军特意吩咐厨师老王多准备几个菜,说是请客。将军派人用自己的小汽车去接客人们。他和夫人在家里田甫忙里忙外,一会儿帮老王摘菜,一会到院门口等候。不一会儿,客人们到了,他们是军区“临汾旅”6连的高连长和几名班排长;还有军区保卫部的赵一德部长和宣传部的邓守智同志。将军夫妇热情地把大家让到客厅里就坐。许世友笑着对大家道:“你们是我今天请的客人,大家先喝茶,吃点  相似文献   

6.
许世友是我军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高级军事将领“。两袖清风,一身廉正之气”,这句话用在许世友身上一点都不过。作为党的一名高级干部、军队高级将领,许世友从没有想到为自己置办什么家业,也没有想到为子女留下什么财产。亲友沾不到“光”许世友对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非常严格,绝不允许他们打着他的旗号沾光谋利。他的夫人田普,是抗战早期参军的老同志,许世友在南京军区时,田普担任南京军区干部部副部长。许世友调任广州军区司令员后,她相随到广州。为了安排好田普的工作,当时军区政治部的领导曾提出,要让田普在广州军区干部部继续担…  相似文献   

7.
许多人都知道开国上将许世友曾在少林寺练过功夫,却很少有人知道钱钧将军也出自少林。他不仅与许世友是同乡,而且还在一个大军区共事过,毛泽东戏称他们是“不当和尚当将军”。他身怀“朱砂掌”绝技,20厘米厚的石头一掌就能劈碎,61岁时还能单手托起老战友陶勇将军,离职后又总结出《朱砂掌功法》,丰富了我国武术宝库。他画艺精湛,  相似文献   

8.
《党史文苑》2000,(6):46-47
许世友将军对家乡大别山怀有特别浓厚的感情。从 1950年至 1985年的 35年间,他共动议四次回家,结果三次成行,一次“流产”。   第一次是许世友在山东军区任司令员时的 1952年。   那时,从新县到田埔至许家洼约三十公里的小路还未通汽车,许世友一行坐车到达新县后只好换骑马了。   骑马对于许世友而言并不陌生,而正好是他的强项和老本行,因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他曾经是骑兵司令。于是他打马扬鞭,约摸走了四个钟头,便来到了好汉山的烈士墓地。当年此村随许世友一起参加革命的共有 18位弟兄,在沙场上战死了 17位,其中有 …  相似文献   

9.
陈晋 《新湘评论》2007,(7):46-47
1973年底,有过一次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事情。调动前,12月21日,毛泽东召集军队一些高级将领谈话.讲起了《红楼梦》。从记录稿看,他是对着许世友说的:“你现在也看《红楼梦》了吗?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呢。”随后,话锋一转:“你就只讲打仗,你这个人以后搞点文学吧。‘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绛是指周勃.周勃厚重少文.你这个人也是‘少文’。”  相似文献   

10.
在许世友的情感世界里,占有绝对位置的仅仅两个人,一个是毛泽东,另一个是他的母亲。“活着尽忠,忠于毛主席;死了尽孝,替老母守坟。”这便是许世友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在母亲面前,许世友永远是个大孝子。他常为自己参加革命之后,母亲遭受的灾难和折磨而深感不安;他常为自己因军务繁忙,不能侍候老人而倍觉内疚。  相似文献   

11.
《广东党史》2008,(1):62-62
1974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许世友到了广州。将军生平豪饮,他的餐桌上顿顿要有酒,而且只喝茅台和古井。许世友的工资大部分都是买酒了。  相似文献   

12.
罗元生 《党史博览》2001,(12):34-39
“永别了,世友” 1985年10月22日下午3时许,南京军区司令部办公室。 负责值班的王秘书突然接到一个紧急电话,这是军区保健办公室主任黄政打过来的:许世友司令员因病全力抢救无效,在军区医院逝世。 “许司令员逝世了?!”王秘书一时惊呆了。出于职业的习惯,他马上镇静下来,拿起电话,请“一号台”总机迅速接通军区首长和退居二、三线的军区老首长,逐一复述刚刚接到的电话内容。  相似文献   

13.
黄海 《世纪风采》2007,(4):15-17
一代名将许世友,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从大别山连绵群峰中的一个穷山村走出来,最终成长为一位叱咤风云、指挥干军万马的将军。他在战争年代留下的许多传奇故事,至今仍让人们津津乐道。笔者在这里记述的,是一个许世友九跪慈母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破例土葬,他如愿以偿1985年10月22日16时57分,一颗耀眼的将星陨落了──戎马一生的华夏名将许世友在古城南京逝世。10月31日下午,4000名军民在南京军区大礼堂向许世友将军遗体告别。15时整,几乎在告别仪式开始的同时,晴朗的天空忽然浓云翻卷,沉雷隆隆,下起了瓢泼大雨,将列队等候的军官们的新式军服和皮鞋浇得透湿。有人说:“老天爷为许司令哭了。”说来也巧,当告别仪式完毕,竟然云过天晴,阳光四射。许世友遗体人殓后,准备运往他的老家——河南新县许家菜。50年代,许世友曾当面向毛泽东主席提出恳求:“我活着尽忠(为革命),…  相似文献   

15.
高复运同志是南京军区总医院专家组专家,已年逾古稀.他早年当过陈毅的保健医生,后来相继担任南京军区总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军区保健室主任、院长和军区卫生部长.“文革”期间在许世友身边工作,他还参加了许司令员病重以后的治疗和抢救工作.高复运同志曾多次给我们介绍许司令员的晚年情况,使我们对许司令员更加崇敬和怀念.  相似文献   

16.
题记:“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你们都是风风火火雷厉风行……”——毛泽东   许世友、郑维山,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一对响亮的名字。他们的故里都在河南新县。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来到了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大别山腹地的将军故里。   新县原为鄂豫皖三省交界的三不管地区,民风刚烈剽悍。 1927年黄麻起义后,这里又是我鄂豫皖根据地的中心区。蒋介石为便于统一“剿共”, 1932年就以河南省主席刘峙的字“经扶”为名,在这里成立了一个以新集为中心的“经扶”县。该县解放后,又根据刘伯承元帅的提议,改名为新县 (县城在…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体育场人头攒动,旗帜招展,口号震天。造反派用大革命时期的歌曲《打倒列强》的曲谱,填词成《打倒××》,喝得山呼海啸。韩先楚穿着便装,混在造反派中间,察看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和省市主要负责人大会。回去路上他铁青着脸,好久才进出一句话:这样搞不行! 从大别山“肃反”,到抗美援朝前线“打老虎”,再到“反右”,庐山会议揪出  相似文献   

18.
大别山人的骨头硬,大别山人的胆子大!出生在大别山的郑维山,从小就开始接受血与火的洗礼。他刚刚记事的时候,父亲就是村苏维埃主席、赤卫队员。年幼的郑维山和小伙伴常常为父亲的革命活动望风送信,13岁就当上了少先队员。在国民党对根据地实行“三光”(烧、杀、抢)的清剿中,他的父亲和叔叔都壮烈牺牲。面对白色恐怖,只有15岁的郑维山毅然参加了红军。 郑维山很幸运,来到鄂豫皖红1军第1师,成了徐向前师长的传令兵。三年以后,刚满18岁的他担起了红9军第27师政委的重担。他自己后来回忆说:“那时就是胆大,不怕死。” …  相似文献   

19.
1976年9月9日凌晨。草坪上。一个绿色的身影在闪动,哦,是一位老将军在打少林拳。将军并非他人,正是年近七旬的广一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他早年进少林寺学艺,练就一身武功,以后每天早起练武已成了习惯。秘书匆匆来到草坪,用十分沉痛悲哀的声音报告说:“首长,北京来电话,毛主席他老人家今夜零时10分逝世了!”空气陡然凝固,将军圆睁虎目,呆望秘书,半晌没吭声。秘书怕将军没听明白,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将军一摆手上住了秘书:“电话要机场,我马上去北京!”“真是一把好刀,有功啊!”几小时后,广州机场广空升起一架银灰色的…  相似文献   

20.
夏明星 《广东党史》2011,(3):15-18,55
1973年12月,毛泽东一声令下,解放军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开国上将、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调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直到1980年1月专任中央军委常委止,他整整在广州工作、生活了六年之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