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是指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四个层次和两大观点。四个层次即:本质——特征——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从社会功能角度概括社会主义本质,从社会结构角度认识社会主义特征,从社会模式角度,提出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两大观点即“时空观”和“发展观”,从“时空观”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什么样的阶段,从“发展观”把握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览十七大报告,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可以高度概括为两个观点。第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亦即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第二,“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也就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这两个观点均值得进行深入思考。本文重点讨论第一个观点,  相似文献   

3.
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握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精髓,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把时代精神和民族传统精神的继承、发展,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可以概括为"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四个方面。其中,求真务实是前提,改革创新是核心,和谐发展是规范,以人为本是目的,这四个方面统一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4.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后,有学者称其为"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化"。其实,二者在逻辑上不属于同一层次,不能混为一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当代现代化理论中属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不宜将其与"四个现代化"并列;"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五化"的观点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总布局的表述不符,严重落后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创新在于它实现了我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认识从具体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的重大提升,找到了统筹、协调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关键,标志着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  相似文献   

5.
试论社会主义的“五形态”──兼议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座标吉彦波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历史看作是自然历史过程,并抽象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这样五个由低级到高级依次递进的形态。如果,我们用过程的观点,用历史必然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学习贯彻《决议》,我们要树立六种观点: 一是两点论的观点。《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这说明把两个文明看作一个整体,既有经济的发展又有精神文明的进步,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部。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两点论、辩证法的观点,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二是关键在党的观点。《决议》着重强调,建设物质文明关键在党,建设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人们对“异化”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争论的核心和实质,集中在这样一点:异化与社会主义是什么关系?一些文章,象黑格尔把“绝对精神”、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马克思把劳动作为异化的主体一样,把社会主义作为异化的主体,认为社会主义自身产生异化,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政治、经济全面异化。这些文章还把这种观点说成是马克思主义观点。一些文章宣传的社会主义异化论,包含逻辑上相互关联的三个重要论点:一、认为异化就是矛盾,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8.
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决定各项改革措施取舍和检验其得失的根本标准。一、三个有利于观点的提出三个有利于的观点,是邓小平1992年初在视察南方时,针对有些同志怕搞资本主义的顾虑提出来的。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  相似文献   

9.
郭伟伟  李永丰 《求知》2009,(11):40-42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本质特征。传统观点根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提纲中的提法,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的体系和范畴。与此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些学者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必经历史阶段,是进入社会主义之前的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0.
追溯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来源,须着眼于整个社会主义发展史。在早期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时代,空想社会主义者已经阐发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必然是现代化社会的理论观点,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源头。莫尔、康帕内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卡贝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分别论述了未来的社会主义要成为科技发达、工业发达和农业发达的社会,从科技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等三个最主要的方面,展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1.
张伯里 《理论视野》2007,94(12):8-10
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重大的、创新性的观点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旗帜和指导思想方面,第二个层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所涵盖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从哲学的角度,谈谈思想道德建设领域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一、世界观问题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关于客观世界的总观点,是人们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和观点。它是人们精神世界最深层次的精神支柱,最核心的观点,也是人们的理性世界的基础,制约着人们的潜意识、感情、意志等组成…  相似文献   

13.
1990年11月28日—30日,江苏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研讨会在南京举行。现将主要理论观点综述如下: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与会同志着重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 1.对马克思“两个必然”的理解。要理解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的科学理论,首先必须明确其理论特征和基本含义。它不是对社会发展过程、现象或程度的实证性描述,而是对内在于社会现象之中的铁的必然性的科学揭示。因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和完善社会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本文从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公正的社会保障机制和有效的社会预警和应急机制四个方面来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需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5.
国外左翼学者在对现实资本主义弊端进行深刻揭露和批判的基础上,也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建构纳入视野,特别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展开了广泛探讨和深入研判。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是与计划、民主、公平、合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关联的社会形式。通过梳理分析了左翼学者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要观点及其积极意义、明显局限,应对左翼学者关于社会主义的观点见解应秉持批判地吸收借鉴态度。  相似文献   

16.
在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根据这个问题中,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列宁在实践中曾经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作过具体的分析,首先提出"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后又提出"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初看起来,这种观点似乎言之成理,即列宁把社会主义社会划分为依次发展的三个阶段,但是仔细阅读一下列宁的著作,它既不符合列宁的原意,也不符合列宁提出这三个概念的时间次序.  相似文献   

17.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论,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重要哲学基础。邓小平继承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观点,提出了"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法论原则:要从"老祖宗"与"新情况"的新结合中去认识,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去认识,要从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化"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性方面去认识,要以"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检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要以"于人民有利"的价值观体现"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方法论的立场、观点与方法的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丰富、发展了"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李晓雪 《学理论》2012,(29):21-22
近些年来,对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和理解上始终存在着不同角度、不同观点,但综合研究的内容基本围绕以下观点:一是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观;二是"直接过渡"转变为"迂回过渡"的社会主义观;三是关于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的社会主义观;四是关于发展商品经济、利用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观;五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社会主义观;六是关于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的社会主义观;七是关于开展"文化革命"和进行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观。  相似文献   

19.
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制约作用,三个文明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基本观点,但这只有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20.
最近北京召开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问题理论讨论会,会上有四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存在按劳分配。劳动者个人之间是按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