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医闹是指重病患者到医院医治无效死亡后,死者家属采取各种不恰当手段要求医疗单位给予赔偿的违法行为。医闹给医院、患者及社会带来多方面的严重负面影响:一是恶化了医患之间的关系,不仅给医务人员带来人身伤害,而且还诱发新矛盾,激化潜在矛盾。二是如果过激的维权方式屡屡得手,就会在社会公众中产生以取闹方式来维权的模仿跟进效应,助长了不良势力,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
最近,接连出现两例伤医事件。一例是某医院急诊室发生了患者家属挟持医生欲将其押至死亡病人面前下跪事件。死去的病人是因在外追债被人捅伤后送进医院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死亡。在对病人抢救的时候,家属是这么说的:“如果这个病人救活了,我给你们医护人员跪拜;如果这个病人死了,你们所有医护人员都不用活了。”该院急诊科因此“伤医”事件宣布停诊一天。  相似文献   

3.
周辉斌 《时代法学》2007,5(2):54-60
某救助站为身份不明死亡流浪人员“维权”的事件曾经一度引起各种媒体的广泛关注。救助站为身份不明死亡流浪人员“维权”是一个法律上的假命题,这一事件凸显出诸多反法治的因素值得警惕和深思。  相似文献   

4.
董美玉 《法治纵横》2011,(17):78-78
本刊石河子讯 36岁“熊猫血”产妇奇弘等血13小时死亡一案,本刊去年12月以《“血祸”与“血惑”》报道以来,引起了社会的广为关注。  相似文献   

5.
理念之变: 从“中国法治”迈向“法治中国” 理念之变,首先体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法治”一词共出现了18次,“依法”一词出现了21次,位居历次党代会报告之首.在十八大的论述中,“法治”建设的目标更高,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变成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强调“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必严、违法必究”到提出“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来保证;“法治”的定位悄然前进,从“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变成了“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也是在党代会报告中的首次出现,“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6.
翻开历史,古今中外,治国的方略无非有两种,一为人治,一为法治。人治,指统治者一个或少数人之统治,是一种统治者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方式;法治,则是指一国依据法律进行统治。这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权力归结点在人(所谓“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后者的权力立足在法。法治是保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维系社会进步,保障人民福祉,促进经济繁荣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法治应成为我国社会所追求的目标。 在我国,“法制”一词产生很早,在一些古代文献和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人物的言论、著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背景:2005年3月,一名从河南来京打工的产妇因患感冒到某私人诊所治疗,按医嘱服用了大量药物。20天后,该产妇浑身浮肿,腹痛难忍,被送到北京某医院后生下一名死婴。产妇的丈夫怀疑妻子是吃了私人诊所开的药才生下死胎,几经周折后想对死胎做法医鉴定,却被医院告知,死胎已经被当做“医疗废物”处理了。于是,产妇将医院告上法庭,要求医院赔偿其精神损失。这就是被中国法治进程所记载的“全国首例死胎处置权案”。  相似文献   

8.
胡桃 《检察风云》2011,(2):61-61
这里要谈的是,伍皓原文:“媒体对每一起拆迁维权的围观和声援,实际上都是在鼓励更多的对抗,这又必然会制造更多的鲜血和悲剧。”是不是符合法治精神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枫桥经验”的重大意义,发扬优良作风,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这一指示明确将“枫桥经验”纳入法治范畴,树为解决当前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样板。  相似文献   

10.
陈浩 《江淮法治》2010,(13):33-33
中国自清末变法以来的百余年间,通过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一套自己的法律体系,整个社会也发生了现代化的剧烈变革。“法制”建设在物质层面上可谓成就巨大,但“法治”的脚步仍然任重道远,在法律意识和精神层面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1.
“法制”与“法治”是两个内涵相通、外延不完全重叠的法学基本范畴。法制是一个具有动态和静态双重规定性的概念,它既是对静态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的客观性描述,也是对法律实现过程的客观性描述,它本身不具有内发的价值要求,故而存在于各种形态的社会和国家之中。法治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实证意义上的法治是指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从价值意义上看,法治是现代文明社会追求的原则与理想,它是权利、公平、正义、秩序等法价值要素的统一体。法制为法治理想的实现提供了物质载体,法治理想实现最终要落实在具体法制运作之上;法治向具体法制提出了运作的应有目标,符合法治原则的法制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司法》2010,(8):112-112
由司法部法制宣传司和中国司法杂志社联合举办的“落实‘五五’普法规划服务科学发展”专栏征文活动,历时一年,已圆满结束。活动期间共收到征文170余篇。广大作者就探索新形势下法制宣传教育的新机制、新方法、新途径;法治城市(法治区县、法治乡镇街道)创建标准和创建方式;探索建立多种学科和各种传媒通力合作的法治文化教育传播机制;法治文化与法治理念;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读了武树臣先生《法家法治思想的再评判》(以下简称《武文》)①,受益匪浅。文中许多观点和提法,似仍可作进一步商榷。一、关于法家的“法治”问题拙作《法家的“法治”及其法律思想批判》(以下简称《杨文》)提出法家的“法治”不能称作“法治”,是建立在与古希腊罗马社会“法治”的概念立场比较之上,正如《武文》所论述的亚里士多德给“法治”所下的定义,并由此形成的西方传统的“法治”观念。随着近代西学的东渐,这一“法治”观念已逐渐为中国学界所普遍接受。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主要在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反省中,这一观点实…  相似文献   

14.
从2000年高中毕业到2005年本科毕业,再到2006年成为全省7000余名检察干警中一员。短短6年时间里.我与“检察”从偶然的邂逅到如今热切的爱恋.从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看到了法治的避一步健全。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和谐。  相似文献   

15.
乡村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治理模式转型的关键一环。当代中国的乡村法治包含着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现代乡村社会构建、乡村治理现代化三个并行交互的进程,但三者呈现不同步、不协调的内在张力。鉴于中西古今的多重话语体系影响,乡村法治在理论上呈现出内生与外嵌,自主发展与外来思想、制度引入的角力与融合等多重景象;在实践层面上表现出对发展焦虑以及治理困局的积极应对和艰难探索。为此,对我国乡村法治的考察和实践推进,需放在中国式现代化、“三农”或乡村振兴这两个大的框架下进行,最终实现法治与“民情”的内在契合。对此既不能无视“民情”用强制的方式来实现乡村法治,也不能坐等“民情”的自然变迁,而应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下,积极推动现代乡村社会的构建和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实现“强国家-强社会-强治理”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6.
杨建军 《法学论坛》2016,(2):114-121
客观上,商业、人文与法治,是公益维权律师具有的三种社会角色.公益维权律师实践宪法制度的结构性正义,维护公民权利,监督和制约公共权力,是民主法治实践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与推进者,是社会稳定的维护者、社会进步的推进者而非国家治理的异己力量.公益维权律师主要通过程序性的“反对”而成为法治发展的引擎.理性、谨慎、合法地表达诉求,审慎使用辩护性策略,杜绝援引域外的政治力量介入中国司法,确保依法执业,才是公益维权律师发挥法治促进功能的合理道路.  相似文献   

17.
从“遵法”到“尊法”,它不只是一字之差,重要的是我们对如何建成法治国家在认识上取得了新的进步,进一步准确把握了法治国家的条件,特别是看到了法治国家必然具备“社会公众对法律忠诚的信仰”这一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公民与法治》2014,(5):1-1
实现“中国梦”是中国百姓的梦,是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不断改善的“民生梦”,是发展国民经济、改善生活环境的“小康梦”,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抑制贫富分化,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的“改革梦”,是“苍蝇老虎”大小贪官落马,制度反腐的“廉政梦”,是倡导法治思维,严格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法治梦”,是加强国防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唐英杰等诉静安区粮油食品总公司案   1998年 8月 14日,上海市静安区第六粮油食品公司合同制职工唐英才突然死在他上班的安远路分店。时隔两年后的 2000年 8月,唐英才的家属唐英杰兄妹三人以其“每天超时工作达 17小时,以致过度疲劳致死”为由,向静安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静安区粮油食品总公司赔偿超时加班及双休日、节假日加班工资、一次性死亡补助金、丧葬补助金、精神损失费、尸检费等共计 20余万元。   就当事人是否真的是劳累致死,双方存在争执。唐英才的家属认为,从目前收集的证据看,天气炎热不足以致…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学研究》编辑部与黑龙江大学法学院联合举办、黑龙江省法学会协办的第三届“俄罗斯法制与法学”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9月23日在哈尔滨召开。与会的中外专家学者共有30余人,提交学术论文20余篇。本次会议的研讨主题为“转型社会中的国家与法”,具体围绕着转型社会中的俄罗斯法治变革、俄罗斯宪政制度、民事法与行政法的发展、司法改革以及前苏联法对中国法的影响等问题展开讨论。一、转型社会中的俄罗斯法治变革问题俄罗斯国家的法治变革现状是中国法学界始终期待洞察的一个问题。在本次研讨会上也同样成为与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