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清末湘军将领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有影响、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曾国藩自幼聪颖好学,16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清苦的读书使他常常感到"耳鸣不止,稍稍用心,便觉劳顿"。道光二十年(1840),曾国藩大病一场,病愈后,他开始对养生之法进行探讨和研究。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谈到,他师法"曾文正公临睡洗脚,食后千步之法,得益不少"。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与会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会党史的研究中,曾国藩应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人物。虽然不曾加入会党,但他却熟知会党的一切,由于曾身踞清廷高位,因而他对会党的态度如何实际可以反映出那一时期会党(天地会、哥老会)在清政治格局中的位置及变化,可以折射出统治者对被统治阶级的一种基本态度。因而研究曾国藩与会党的关系,便具有了它特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韩昌黎从未到过昌黎河北昌黎,渤海边上的一座小县城。从金代开始,昌黎二字就被载入史册。韩愈,世称昌黎先生。很多人误以为昌黎是韩愈的出生地,而韩愈非但不在昌黎出生,他一生也未曾到过昌黎。既然如此,那为何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昌黎县的碣石山上还有一座韩文公祠?原来根据《昌黎县韩氏家谱》记载,后魏时,定州刺史韩均徙居昌黎(今河北昌黎),为昌黎韩氏的始祖,其孙为曹州司马韩仁泰(即韩愈的高祖)。可见,昌黎韩氏是韩氏的一个支族,昌黎郡是韩氏的望出之郡。韩愈不忘自己的血脉之源,一直以昌黎  相似文献   

4.
文弱书生曾国藩能够领军打败粗犷的农民起义军,固有太平天国内部的原因,“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之”,也有曾国藩及其湘军在政治、军事以至人事等方面的致胜之道。剖析这些致胜之道,洞察它的本质,可以以史为鉴。 本文限于篇幅,不可能涉及中国近代史上这一重大事件的历史经验的众多方面,只能谈谈曾氏的政治思想,而且是他的政治思想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5.
关于曾国藩的哲学思想,其本人没有专门著作,研究者也较少谈到。其实,涉及这一问题的材料还是相当多的。它散见于信函、批札、日记、笔记之中,从各个方面反映出曾国藩的哲学观点。这些观点虽不是曾国藩的发明创造,他却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过来加以运用,并取得某些成功。因而,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曾国藩一生中得失成败的思想根源乃至整个近代史,都是有益的。下面分几个方面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代,曾国藩可谓声名煊赫。他不但以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武功”,成了清朝“中兴”的名臣,而且在文学上,以自己的古文理论和古文创作,使桐城派古文有了一个“中兴”气象,从而成为“桐城——湘乡派”的盟主,为咸、同间文人们所归向。作为近代古文的一个重要代表,曾国藩的古文理论和古文创作,是应当加以研究的。为此,本文拟对曾国藩的古文理论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7.
明月熙 《求索》2011,(10):193-195
柳冕作为复兴散文的先驱者,他完备的文艺理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其后的韩愈。柳冕从“文章本乎教化”出发,重视道的第一性。韩愈认为文道并重,不可偏废。另外强调言辞的创新;柳冕排斥六朝骈文的抒情特质,强调文章应经世致用。韩愈则部分肯定了六朝文学的价值,并对应试文章与俗下文字提出批评;柳冕认为文气受社会风气与作家道德修养的影响,指出“文如其人”。韩愈进一步指出作家文学素养的培养也不可忽视,另外生平经历也对作家的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提出“不平则呜”,这一观点继承并发展“诗可以怨”的传统,扩大了“发愤著书”的命题。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有着多方面影响的人物,他的个人思想作风、尤其是作战风格、战略思想同样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拟从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的历史中,探讨其军事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9.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里,从形象思维的角度,精辟地指出:“韩愈以文为诗;有些人说他完全不知诗,则未免太过,如《山石》,《衡岳》,《八月十五酬张功曹》之类,还是可以的。”在这里,毛主席对韩愈的诗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指出了他“以文为诗”的缺点,肯定他的《山石》等诗。毛主席对韩愈等古代诗人一分为二,予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体现了“古为今用”的精神,对我们批判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对“四人帮”以儒家为名,妄图把韩愈一棍子打死的有力批判。  相似文献   

10.
韩愈籍贯PK     
《乡音》2007,(12)
跻身于"唐宋八大家"的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768~824),是中唐非常重要的文学大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关于他的籍贯,史书、辞书上大都记载为"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可他又自称"昌黎韩愈",后人也称他为"韩昌黎",其门人李汉还编有《昌黎先生集》。因为河北省有个昌黎县,历来就有"韩愈祖籍在昌黎"一说,但文学界、史学界对此又颇有争议。本期刊发两篇不同观点的文章,作为一种学术活动,以期引起读者争鸣。读者诸君,我们想听听你的看法,有文请发zxxwnet@126.com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战略战术思想中的辩证因素易孟醇曾国藩率湘军最后击败太平军,“军容十万转风雷”,这固由多种原因所促成,而他指挥得宜,兵法娴熟,无疑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第一个重视和研究曾国藩兵法的,当推辛亥革命时期的蔡松坡将军。1911年夏,他辑曾国藩与胡林翼的治兵...  相似文献   

12.
商鸣臣 《春秋》2014,(3):50-51
正在近代中国,曾国藩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名人。他既是一个识时务者,却又背负着几千年的历史沉积;他是第一个师法西洋新文化的人,心中又眷恋着旧文化,是一个守旧的国家栋梁,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治家有训勤俭家风曾国藩一生重视家风教育。1861年农历八月,湘军与太平军进入最后的激战,夺取安庆。八月十八  相似文献   

13.
一提到曾国藩办洋务,人们往往首先会注意到他办洋务的动机。那么,曾国藩办洋务的动机是什么呢?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曾国藩办洋务的动机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笔者认为,曾国藩办洋务镇压农民起义的动机是有的,但主要还是为了抵御外侮。  相似文献   

14.
韩昌黎之“陈言务去”,前人已多有论述。有的从语言学角度,探讨其语言的艺术创新;有的从文体学角度,探讨其散文或诗歌的艺术创新。但笔者对此等探索仍有意犹未尽之感。通过韩愈全集的阅读,结合当时的思想文化背景,笔者认为“陈言务去”实乃一种革新精神贯穿于韩愈的整个文学创作及学术活动过程中。这一革新既是文学、儒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又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梁京 《台声》1996,(11)
自从我读完《曾国藩》,内心便对作者有一种敬佩之感.这几年,手头可阅读的书不少,可小说中似乎没有能比《曾国藩》对我更具吸引力的.书中那精辟的描述,独到的见解,深邃的哲理,令人深思,促人省悟.作为一名读者,我不仅对小说本身产生了浓厚兴趣,也产生了了解作者的渴望.很巧,今夏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无锡认识了唐浩明,并陪同他游太湖、登三山,游览影视城.闲聊之余,我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唐浩明说,30年前他到过无锡,那时他正在南京华东水利学  相似文献   

16.
一长期以来,人们谈论文学创作,往往只涉及作家和作品,开展文学评论,也往往限于作家的创作思想及创作道路,作品的成败优劣,长短得失,等等。而在文学创作及文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角色”——读者,却往往被忽略了。人们甚至不觉察忽略读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对。然而,当文学研究渐渐走向深入时,我们便会发觉:这是一个不应该有的“忽略”。文学创作的目的,不就是为读者服务、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吗?离开了文学作品的接受者、欣赏者,还谈得上有什么文学活动和文学发展的历史?没有读者——包括那些鉴赏力和评论能力极高的读者,即文学评论家  相似文献   

17.
刘铁铭 《求索》2011,(9):238-240
曾国藩作为湘军的主帅,其军事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自始至终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因为这种精神才使一大批仁人志士凝聚在他的周围,这是曾国藩取胜的法宝。曾国藩组建湘军,以忠诚倡天下,用“忠义血性”改变世道人心,这就使他的湘军与日益没落的国家正规军队有了本质的区别。曾国藩以“诚”治军,用曾氏“经济学”取代旧理学成为湘军的思想体系,以“诚”待人,以“诚”召人,以“诚”育人。因为曾国藩的军事德育思想以德为本,把修身提到了最高的位置,所以他的军事德育有其鲜明的特点。他认为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所以他把军队变成了陶冶人才的基地。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训军情理并茂。他为帅以身作则,带兵平易廉洁。他事行霹雳手段,爱民赏罚严明。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十分反动的政治人物。他效忠清王朝,创建湘军,血腥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被清廷视为“同治中兴”的功臣。但是,曾国藩又是近代史上一位较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以自己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给桐城古文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原本衰败的桐城派出现复振之势。本文不准备全面分析评介曾国藩其人,只就其文学思想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9.
略论曾国藩的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曾国藩的学术思想陈居渊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作为清朝廷执掌重权的汉族封疆大吏,他既是封建社会末期最后一尊精神偶象,也是近代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有关曾国藩的研究,论者往往着眼于他的经世理论,而对他的学术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著名人物,他在个人修养、品格及才能方面有过人之处。曾国藩死后,清廷赐谥"文正公",这是清政府所能给予臣子的最高评价。中国近现代史上诸多有名望的人物,如李鸿章、梁启超、蒋介石等等,都对曾国藩称赞有加。曾国藩的人生已然达到儒家的立德、立言、立功的高度,即古人所谓"三不朽"的境界。1917年8月,毛泽东给好友黎锦熙的信中,称曾国藩为有"大本大源"之人,并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