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闰人“出去”,总要“回来”的。虽然古诗中有豪壮之言,日“何必马革裹尸还”,然而“叶落归根”,却也堪称人之常情。有成就的人“回来”,叫做“衣锦还乡”,芸芸众生们,则称为“常回家看看”。难怪这首歌可以风靡南北。  相似文献   

2.
陆露 《人民司法》2021,(6):20-22
《平凡英雄》MV发布仪式上,“你不是英雄’却心中存天平。你不是英雄,仍旧日夜兼程……”歌词缓缓流淌、娓娓道来,熟悉的身影从一帧帧画面、一段段旋律中走出,4分16秒,却仿佛是一段漫长而珍贵的故事被唤醒、重温和开启。你是我心中的一首歌北京丰台法院的王静还记得那个夜晚,电台主播用温和的声音讲述着人间烟火,手扶方向盘的她置身夜幕。  相似文献   

3.
背景:法律历程 在不远的过去,中国公民只有三个单位:机关、事业单位、国有或集体企业。那时,一个单位几乎是一个“小社会”,只要你是它的职工,它不仅担当起了你的生老病死,还设立幼儿园、学校、食堂、商店……“管”着员工的孩子和家属,人们清贫却踏实着。  相似文献   

4.
论清高     
金辉 《行政法制》2002,(6):39-40
清高。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不合时宜的字眼。把知识分子视为“臭老九”的年代自不必说,那时的清高,简直就等同于“臭”。如今到了市场经济时代,拨乱早就拨了,反正己然反了,照理说,清高应该香起来才对。可是.当下的流行时尚,是以手中握有钞票的多少为判断人生价值高下标准的。清高同样香不起来,“臭”倒是不那么“臭”了,在常人看来,却有些“酸”,或者“腐”。  相似文献   

5.
杨明 《江淮法治》2009,(10):44-45
中国的互联网上究竟有多少个人站长?有网站给出的答案是超过百万,也有业内人士保守估计,“大约10万”。这些有如天文数字的个人站长,却有着一个共性:绝大多数站长都很年轻,其中大部分还在上学。 5月17日,“第四届中国互联网站长年会”于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6.
我不知道人间有多少冤案可以重翻,有多少冤情还会重演:18年前湖南麻阳发生一宗碎尸案,麻阳县高村乡马兰村村民滕兴善被当地警方定为重点怀疑对象,两年后被判处死刑。然而,“被害人”石小荣1992年后却“复活”回到老家。在此之前,1998年6月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余祥林死刑,  相似文献   

7.
20年前的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文学“傻冒”的时代,那时我刚好是“弱冠青年”,也就认真地“傻冒”着;15年前,中国渐渐走向“法治”,又因高考填志愿时我无意间选择了法律专业,也就成了一名司法工作者。我所从事的司法工作,用行内的话来说,是“反腐败第一线”的工作,如此,便不时遭遇形形色色的官员腐败案件,更因职业关系而对形形色色的官场腐败现象、病态逻辑,有着深刻的感触。党和国家从不否认中国存在着一种机关病、存在着官员腐败问题。十多年来,在办案的间隙,我总是在想,机关人本应是社会的一个精英群体,何以腐败这个“丑陋”现象却发生在“…  相似文献   

8.
杨学友 《检察风云》2014,(21):60-61
一对再婚老人立下口头约定:“百年之后合葬在一起,争取下辈子还做夫妻!”然而,一方去世后,其子女坚持主张“我母亲一定要与我父亲合葬”,而再婚老伴却要求按“约定”合葬,法律会支持谁呢?  相似文献   

9.
一次不经意的选择,却让我终生无悔。我曾打算报考律师,就随便订了一份(中国律师》杂志。现在,我工作太忙,律师又不是那么好考,熊掌与鱼不可兼得,我决心暂时放弃律考,可《中国律师》却成了我和我的学生们最好的朋友之一。我在一家国有大企业子弟学校的电视中专任教,法律一直是我最喜爱的学科之一。凭着我对国情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阻碍法制建设的“罪魁祸首”,并非无法可依和执法不严,而是我们千千万万缺乏法律意识的民众。为什么我国封建专制传统如此深厚,民主法制建设如此步覆维艰呢?因为中国数亿个家庭中,到底有多少人…  相似文献   

10.
1983年,我在山西农村采访,听到农民夸奖党的政策:“今年的共产党最好!”这句话乍一听好像逻辑不通,但细想之下却深刻之极,20年来一直响在我的耳边,总觉得有咀嚼不完的道理。现在才明白这是群众在催我们与时俱进。江泽民同志说:“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农民群众的这句话就是用“时刻”这把尺子,以“年”为计,一段一段地来衡量我们的工作。我们时刻也不要忘记身后有多少百姓明亮的眼睛,要时刻关心他们的痛痒,感知他们的疾苦。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说: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  相似文献   

11.
差不多是20年前,我在书店发现了一本有趣的小册子《学会生存》。那时的我,对新知识十分敏感,感觉这简单的书名后必定隐藏着一个爆炸性的观点,买回家后一读,果然如此!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的一份调查报告,其中的一个观点说:人,不能再把学习当做是人生前一部分时间的事了,而是要终身不断地学习;而人类社会将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唯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充满挑战的现代社会。 那时,我还在西部古城生活,饱食终日,无忧无虑,对“生存”一词还没有切身的体会,但这本书新颖的观点使我震撼。  相似文献   

12.
亲情之殇     
甄正 《检察风云》2014,(24):50-53
“我住的房子是姐夫的”、“我到济南工作是姐夫安排的”、“姐夫给我的工资和福利比给单位其他人的高些”、“姐夫还曾借给我10万元,买房用了”……这是一个站在法庭被告席上的内弟的供述。就是这样一个深知姐夫对他及他家人恩重如山的内弟,却于去年春天的一个中午,在一场因家庭琐事引起的争吵中,竟抓起一把三齿爪钩狠狠地砸向身为某科技杂志社主编姐夫的头部,还拿出单刃水果刀狠狠地朝姐夫脖子部位连捅数刀……  相似文献   

13.
养兰养心     
艾芥 《江淮法治》2012,(11):58-58
挂在墙上的吊兰是我偶然从花市上买回的,起因是觉得房间太空荡了。 下班回家.当我不经意走过花市,偶然遇见了那位花农。那时,他用来拉花的板车上就剩下这一盆吊兰,孤零零的,似乎已没有多少生机。我蹲下身子.用手细致抚摸它的细叶。  相似文献   

14.
模糊语言是人们为了克服语言表达的局限性而采用的一种语言手段,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模糊观念要比清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相传乾隆皇帝同刘墉等大臣登上城楼观景,恰巧有一人家出殡,乾隆就问刘墉:“刘爱卿.都说你聪明过人,现在我问问你,你说全国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答:“生一人,死十二人.”乾隆疑惑不解,刘墉就解释说:“国家再大,一年内生的也只有一种属相,死的是十二种属相。”乾隆的问题是无法用确切的数字回答的,刘墉却用模糊语言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相似文献   

15.
2012年3月21日,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抚养费纠纷案。当案卷分到我手中时,我习惯性地先翻阅案卷材料,起诉状中寥寥数语,却让我心生感动。  相似文献   

16.
瞿秋白留给党和后来人的《多余的话》,我最早是在“文革”中从传单上读过,那时是戴着“叛徒”的有色眼镜读,未多加思索。  相似文献   

17.
黄金兰  周赟 《法律科学》2008,26(2):13-19
在一般的观念中,判决书所具有的意义不外是还当事人一个公正。然而,思想史上的几种典型理论却清晰地表明判决书具有比这丰富得多的价值面向:除了对当事人可能具有的诸多价值外,它对法官、对法律、对社会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特别是,当我们面对现时中国司法改革的困境再去思考“判决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时,我们会发现判决书可能是解决司法改革困境的一把钥匙。它在当下中国还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英雄     
侯发山 《检察风云》2006,(12):76-77
雷少是我的一个街坊邻居,我们是从小在一个院子里长大的。上小学的时候,他顽皮捣蛋,不爱学习,戏弄老师,有时候还与人打架……初中没毕业就被学校开除了。但那时在我的心目中,他就是个“英雄”。他充当我的“护花使者”,如果有人欺负我,他就会不顾一切冲上前去,即使被对方打得头  相似文献   

19.
丰雷 《法治纵横》2011,(20):47-48
他没有多少钱,却救助了1092人,成为了“大众恩人”;他没有多大的本事,却让许多“穷途末路”的人们找到了生的希望;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用三轮车撑起了爱心之家。  相似文献   

20.
“你我素昧平生,你却如此多情,千里赶来相逢,只为圆我的梦。你那满头白发,是你辛劳的见证;你那慈祥的笑容,融化了多少人心中的冰层。你用人间真情,点燃我的激情;你用人间真情,架起一道彩虹。风雨后的苦痛,消失得无影无中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