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春秋》1994,(4)
吴大猷在南开40年,先当学生,后当先生,他热爱南开人,尤对南开的创办人严范荪、张伯苓,怀有深厚景仰崇敬之情!旋留美,获博士,以在高能物理学领域有超凡造诣,被美各第一流大学争相聘请,成为美著名教授,又被美国科学院授予终身院士。还有另一南开人陈省身也同膺此殊荣。他乐育英才,桃李满园,吴健雄曾恭沐春风化雨,为女华人荣任美国物理学会会长者破天荒第一人。抗日年代,在昆明西南联大(为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成立)任教授,  相似文献   

2.
1938年初,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由长沙迁至昆明,正式合并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不久,由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分别是三所大学的校长)三人组成常务委员会,共同主持联大工作。但由于蒋、张二人在陪都重庆另有公职,很难对联大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故而昆明时期的联大,只好由梅贻琦一人领衔主持。  相似文献   

3.
《天津政协公报》2002,(11):45-45
30年代,燕京大学经常邀请名人到校讲演。校务长司徒雷登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是朋友,有一次他把张校长请来了。记得讲演那天,听讲的人特别踊跃,因为张伯苓的声望太高,谁都想见见这位名人,听听他的高论。  相似文献   

4.
2019年,南开大学迎来百年华诞。张伯苓被称为南开之父,在百年南开校史上,还有一位重要的教育家——黄钰生。提起南开,秘书长黄钰生是除了校长张伯苓的二号人物。遗憾的是,黄枉生在南开大学的这段历史,被岁月埋没了。黄钰生前半生与南开紧密联系在一起,后半生在天津市图书馆任馆长,与万卷藏书作伴。不论是教书育人,还是典藏图书,都是书香浸润的人生。  相似文献   

5.
北京大学今年纪念建校100周年.总是让人想到老校长蔡元培先生、蔡元培1940年在香港病逝一蔡墓就在香港仔的“华人永远攻场”。填场依山而建,墨绿色的云石碑上,闪着金字“蔡子民先生之墓”,为叶遐庵所书。前些年就有人在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文章,建议以萧红墓由浅水谱迁回广州之例,将蔡墓迁回现北大校园,然无人作出回应。近年在香港的文化人尤其是北大校友中,也有这样的主张,他们总觉得一代宗师的老校长,遗骨“沦落于香江一隅”,使学生和后死者于心不安,希望能归葬北京大学,与曾执教燕水大学后来病逝瑞士的美国记者斯诺之墓在未…  相似文献   

6.
我觉得这只北大"旁听猫"得益于北大的旁听传统。北大旁听传统由来已久,自从蔡元培校长主校北大以来,北大允许旁听逐渐成为北大约定俗成的传统。  相似文献   

7.
鲁迅设计北大校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林荣 《传承》2010,(4):42-43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前,北大虽然"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在现代的延续,但是并没有校徽这一新生事物,亦没有专属自己的旌旗标识,学生与教工出入极不方便。蔡元培上任后的第二年即出面请鲁迅设计北大校徽。  相似文献   

8.
北大已经走过110年的风雨历程,一代又一代最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从这里走向世界。而我作为北大的校长,也非常有幸,和师生们一道,经历了北大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平稳的一段黄金时期,我校的国际声誉也不断提高。我回母校担任校长已近九年,每当毕业生离开的时候我都会代表学校,代表全校师生,给同学们祝福,给同学们提出很多希望,我希望每一个从北大走出去的年轻人,都能奋发有为,洁身自好,脚踏实地,志存高远,都能继承这所大学伟大而光荣的传统,做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北大人!  相似文献   

9.
两岸要闻     
海内外众多名校校长参加北大校庆江泽民发表讲话 国家主席江泽民5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北京大学百年庆典时说,北大在长期发展和斗争历程中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显示的不断钻研、求实、创新、向上的优良学风、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也是北大永葆生机的重要动力。他强调,这种优良传统和精神动力,要永远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0.
<正>1990年8月,张学良接受日本NHK广播协会记者的专访,当记者问到"先生在年轻时受谁的影响最大?"时,张将军毫不犹豫地答道:"是张伯苓先生!"一次震撼心灵的讲演1916年10月9日,张伯苓应邀到奉天(今沈阳)基督教青年会对青年教友作了一次题为《中国之希望》的讲演。40岁的张伯苓正当壮年,办学有成,创办南开中学已届12周年,积累了对青年进行教育的丰富经验。他慷  相似文献   

11.
人们满怀希望中学校长们“不拘一格降人才”,但事实上,北大的“校长实名推荐制”招生俨然变成一场考试分数的大比拼。近期,南开中学和巴蜀中学先后公布了校长实名推荐学生参加北大自主招生考试的名单,入选的学生毫无意外都是最近几次考试中的前一两名。  相似文献   

12.
五月间的北大百年校庆,其纪念之隆重,之热烈,令海内外人士刮目相看,难以忘怀。笔者虽不是北大学子,也为此盛况而欣欣然。但在欢快之中,又念及于10年前去世的爱国老人梁漱溟,并由此联想到当年任北大校长伊始便破格任用24岁的梁漱溟的蔡元培。由于笔者在梁漱溟最后26年岁月中与其交往密切,深知倘若没有蔡元培当年对梁漱溟  相似文献   

13.
李蒙 《民主与法制》2008,(19):37-41
北大法律系77级的83名学生,30年后已经群星璀璨,成就辉煌。他们中间有国务院副总理,有跨国大企业高管,有奥运会的体育仲裁员,也有著名的法学家;有活跃在政法战线上的法院院长、高级检察官和大律师,也有大学校长和法学院的院长……他们是改革开放后最早享受到高等教育的法学人才,是在各个领域引领我国法治建设的佼佼者。他们个人的成功也融汇到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中。  相似文献   

14.
世人都晓名校好,可惜数目多不了 牛人教授满天飞,部长秘书现身了 世人都晓网络好,可惜黑客绝不了 录取名单瞬间变,北大设在武汉了 世人都晓军校好,可惜门槛过不了 偌大军营凭空起,无赖当上军长了  相似文献   

15.
<正>这个大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淡化高考分数,降低自主招生录取分数线。如其不然,校长推荐制将一无是处。6月19日,北大发布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方案,规定被校长推荐的学生只要通过北大面试,高考时只需通过当地一本线就能被录取。  相似文献   

16.
高校中的弱势大学生往往容易滋生怨恨,这既与他们的生存境遇有关,也与他们的心理特性相涉.弱势大学生的弱势,让他们更容易体验到伤害或挫折,而当他们体验到伤害或挫折,产生不平情绪后,只能隐忍于内,沉淀为怨恨.这种怨恨.一旦滋生,又往往会导致其人格走向分裂.  相似文献   

17.
薛锋 《中国人大》2013,(15):51-52
1918年1月19日,由校长蔡元培倡导成立的北京大学进德会正式宣告成立,此时刚好是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第二年。与某些大学校长有所不同的是,蔡元培既没有急于给自己弄房子、车子和票子,也没有急于给自己弄一级教授、两院院士、博导之类的学位和职称,而是在全校教师员工中倡导创办起北大进德会,积极提倡进德,与社  相似文献   

18.
《小康》2007,(10)
2007年9月13日,国家预防腐败局正式成立。此前刚刚履新的监察部部长马马文(女)兼任国家预防腐败局首任局长。马马文为南开大学历史系78级学生。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可以肯定,"后三届"这批30年前的大学生目前遍布中国政坛的各个领域。他们要么主政一方省市,要么领衔某个部门,成为中共党政队伍的中坚力量。2006年12月初,79级北大毕业、经过20年西藏基层历练的胡春华也履新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至此,中国干部的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越上一个新台阶。这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群体。他们基本与共和国同龄,大体出生在1947~1955年,在红旗下与新中国一起成长。作为一个整体,他们不仅有共同的历史记忆,也有一些相似的集体性格。主政中国未来的这些人的特色,也将是中国将来改革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在1917年元月就任北大校长时,作为辛亥元勋与学通新旧的学者,年已半百的蔡元培在政坛和学界的地位早已奠定,他曾参与创办光复会、担任同盟会上海分会会长、荣任新生的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等职。而在1923离开北大后的近二十年时光中,他曾任中华民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国民政府委员及监察院院长等职。然而,在北京大学的这短短六年,却是他壮阔一生中最为辉煌、最具历史意义的一段历程。时至今日,他之所以一直被人们以崇敬之心、景仰之情反复纪念、思念、怀念、探讨、研究,盖因“北大校长”矣。不过,在蔡氏之前之后…  相似文献   

20.
7月12日,攀枝花市下着大雨。和往常一样,彭方伟部长早晨7时40分就撑着雨伞来到了办公室。由于上一周彭部长全心思对米易县、盐边县和仁和区的12个民族乡进行深入调查,因此今天一到办公室,就赶紧坐下来清理一周来堆了一桌的文件。之后,他顺手拿起北京大学寄来的《北大人》快速翻阅。彭部长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后又攻读了中央党校研究生。多年来已养成了两个好习惯:一个是读书学习,一个是注重调查研究。今天他要去盐边县的先进私营企业———蜀西纸加工厂作社会调查。瞅着雨天心里烦,一些人劝彭部长改日再去,可彭部长说什么也不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