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月·外媒     
《侨园》2012,(9):7-7
为什么他们要离开中国?前不久,一位长期居住在中国,娶了中国太太,并在中国生意很成功的英国人Mark Kitto在英文媒体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你永远不可能成为中国人为什么我要离开我热爱的中国?》的文章。他在文中说,在中国学习工作居住了十多年后,中国的变化让他最终决定要带全家离开中国。像他这样热爱中国却要离开的洋人不止一个。不光"永远无法成为中国人"的老外开始考虑离开中国,  相似文献   

2.
龚卓 《学理论》2013,(10):30-32
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成功实践的源泉。马克思主义从在中国传播伊始,便于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并与时俱进。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经验,使其进一步发展,创造更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载体,既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本土化提供了条件,也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消极影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另一方面要警惕中国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在扬弃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它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立足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鲜明的中国特色。从科学社会主义和当代中国发展史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特色表现在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根本制度基础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革命方法的中国特色,表现在改革开放中成功地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发展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特色,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大道具有六条有中国特色的具体发展道路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人学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个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当代中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里,我主要就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如何把握其中的人学内涵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6,(2)
学术话语权是话语体系的核心与关键,是权利与权力的统一,是客体与主体的统一。学术话语权以其柔性的、非强制的力量发挥其引领的动力作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在中国特色的内在要求下,在时代和世界学术话语权不断发展的外在需求下,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必须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统一于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三化"的实践中,提升中国特色学术话语权在国际话语权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宋欣 《学理论》2014,(8):39-40
中国哲学在传统与现代的转型中,是中国人民的文化根基,通过对比中西哲学中中国哲学的特点与思维方式,以儒家哲学和文化为主,从物我合一的思想出发,在中国政治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中,阐明中国哲学之本来意蕴,以期找到新时代发扬中国哲学的三种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8.
“北京共识”与中国道路的价值意蕴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共识"的价值在于它代表了当今世界某种试图寻找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努力和趋势,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改革发展的现实,并推动了中国和世界对于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研究.中国在3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探索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文章认为用"中国道路"来概括中国的经验比较恰当.当然,"中国道路"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拓展.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2014暨中央党校培训部学员论坛举办之际,我代表中央党校校委,代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向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是2009年由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创办的,每年12月底在中央党校召开。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2009"开幕之际,习近平同志曾发来贺信,希望在中央党校主管下,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研究事业的助推器作用和联系团结党校系统以及全国理论工作者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是中国之治的重要方面,更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实践底色。在应然层面,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存在转换关系、映射关系和耦合关系,二者能够共进发展。在实然层面,转换失活、映射失准、耦合失调易梗阻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共进发展。因此,应在创新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树立社会治理新思维以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活力,通过善用社会治理新手段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潜力,通过壮大社会治理新力量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合力。  相似文献   

11.
李金娜 《学理论》2013,(14):31-32
回顾历史,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划开了历史的幕布,它掀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帷幕,是民族复兴的历史起点。青年学生在运动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展望未来,在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青年学生依然像早上初升的太阳用微弱的光芒,照耀在中国的土地上,它改写了中国历史前进的方向,使传统中国加速了向现代中国前进、向人民中国前进的步伐,开辟了中国发展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梦提供中国现代化之动力,折射中国现代化之进程,催生中国现代化之战略。揭示中国梦与中国现代化的多维关系,明确中国梦的价值及其在不同时空情境中的内涵与实现路径,既是领会习近平系列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基本环节,又是建立共识政治进而推进当下中国新型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新型现代化修葺老路的封闭僵化,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立之时,就是新型现代化实现和中国梦梦想成真之日。在理念上引入后现代意识,在视角上立足大历史观,在思路上体现系统思维,在途径上与国学有机结合,是本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的历程是伴随着“西学东渐”的这一历史潮流展开的,随着“西方文明”的自我堕落和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本土文化再度复兴,一股文化上的保守主义思潮在学术界流传开来.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鲸吞蚕食”,将面临“瓜分豆剖”境遇的中国赶上了“救亡”的历史大舞台.启蒙让位于救亡,夹杂着十月革命的炮火声,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成为拯救中国的新思潮.在多股思潮和现实的合力之下,民族情绪所催生的“中国化”思潮成为学术主流,“学术研究的中国立场”凸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党人,在“学术中国化”的大背景下,审时度势,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不仅有利地促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而且引导着文化精英的思想主流,将“中国化”这一普遍的精神趋向推向新的高潮.  相似文献   

14.
上海商务印书馆,陈云走向革命的初始点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中国革命的发源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陈云正是在上海这个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在商务印书馆这个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成长起来的中国工  相似文献   

15.
陈荣荣  古世平 《学理论》2013,(16):33-34
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内在联系。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互动融合等内容展开探讨,并认为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特色,必须要继续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化,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具有中国的性格、中国的气象、中国的风韵,使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真正意义上获得其现代的形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在革命和社会建设的过程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改变了中国革命者和建设者原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经过思想改造的马克思主义者掌握了更有力的理论武器,找到了完成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良好途径。以此为角度,初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化道路探索过程中的作用,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自我认识的变化和"中国式理想"不断丰富的内涵进行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再中国化"及其前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历史的过程。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过程,也是中国改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能止步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必须“再中国化”。这个“再中国化”,将是中国整体现代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对话与融合的关系,是中国哲学在世界中的地位而不是世界哲学在中国,是中国民族哲学传统哲学现代性转换,是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实施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战略背景下,中国意识形态在东盟赢得了前所未有的美誉度与话语权,同时也面临挑战。对此,要完整准确理解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战略中的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深入分析提升中国意识形态在东盟影响力面临挑战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实现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战略下提升中国对东盟意识形态影响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关于中国问题的丰富论述中,中国革命的特点、性质和前途,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发展道路已进入马克思的视野。马克思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思想起源的相对独立性、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民族特质的内在性与中国社会主义的革命与建设道路的长期性。在分析与判断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过程中,马克思运用了实践唯物主义和世界历史辩证法等一系列科学方法,为我们进一步深化理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全方位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12)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起点,在西方强有力的枪炮之下,中国社会在外界军事力量的冲击下进入充满诟病的近代社会。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面临的问题不断,中国新旧思想冲击加之中西方的观念不同,使得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步履沉重。在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不仅有外来殖民者的阻挠,更有中国社会自身的问题。故此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和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