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政策》2009,(7):12-15
一、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有效地加强了地方人大的各项工作 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和地方组织法,规定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作为本级人大的常设机关。这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地方政权建设的重大改革.也是完善我国政权体系的一项创举。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我省各级人大常委会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决定》精神,从自身实际出发,切实加强人大机关建设,使机关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机关活力得到明显增强,逐步展现了人大机关的新形象、新风尚和新面貌,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提供了良好服务和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正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是本级人大的常设机关,对本级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详细规定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一、关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的职权根据《地方组织法》第8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行使的职权有15项:1、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保证国  相似文献   

4.
5月15日,全省三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总结会在贵阳召开,在全国县、乡两级人大同步开展换届选举工作的大背景下,标志着我省设区的市、自治州和县、乡,已经顺利完成了各项换届选举工作任务,各级人大工作又步入了新的里程。 换届之后,我省乡镇人大主席由专职改为兼职(乡镇人大主席由乡镇党委书记兼任)。与此同时.今年元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中,实施监督工作的主体不包含乡镇人大。于是,乡镇人大作为我国国家制度设计中的最基层的权力机关,将怎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下简称地方组织法)所赋予的职能,其工作怎么组织,怎样开展,如何发挥代表作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否有所变化,成了人民群众、乡镇人大代表、人大工作者们高度关注的课题。因此,本刊特采编了一组稿件.以期对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促进基层人大工作,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江蒸 《人大论坛》2013,(1):26-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和《贵州省监督条例》颁布实施,为县级人大监督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轨道提供了法律保障,为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作用提供了良好契机。  相似文献   

6.
《辽宁人大》2007,(9):23-23
乡镇人大的性质。按照我国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因此,乡镇人大的性质是我国最基层的国家权力机关。对乡镇人大性质的理解要把握三点:一是乡镇人大是权力机关,而不是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也不是党的组织机构;  相似文献   

7.
审查监督财政预算及其执行情况,既是宪法、地方组织法和预算法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责,也是审计法赋予各级审计机关的重要任务。而从现实来看,地方审计机关是地方政府的组成部门,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即在本级行政首长和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审计工作,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业务以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其行政管理以地方政府领导为主。按照现行审计体制要求,审计机关既要对同级政府负责,又要审计监督同级政府的财政行为,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的体制制度。而人大与审计的结合主要是围绕在政府预算监督上,但地方审计机关直接归属地方政府领导,  相似文献   

8.
马潞生 《人民政坛》2009,(12):14-15
重视和加强人大制度建设,是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和省人大机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实效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各级人大常委会和人大机关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我们要深入总结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30年来依法履职和加强自身建设的经验,不断探索地方人大工作的发展规律,以地方组织法、立法法、监督法、代表法等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是地方人大选举工作的主要法律依据。结合本人从事人大选举工作的实际,对“两法”中有关法律规定的内涵及其应用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0.
正区县人大是由选民直接选举的基层国家权力机关,是与选民保持最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是国家政权的基石,加强区县人大的组织建设是切实发挥其权力机关作用的保障。2015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下简称《地方组织法》)第三十条授权区县人大可以设立法制委员会。2016~2017年,全国各区县人大基本完成了换届工作,也基本上都依《地方组  相似文献   

11.
<正>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务委员会作为本级人大的常设机关,对本级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这意味着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在闭会期间仍然可以履行职责,保证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运行不至于中断。因此,地方人大设立常务委员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7月17日作出的重要批示中指出:"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是发展和完善人民  相似文献   

12.
<正>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一年只召开一次会议,难以发挥权力机关的作用。设立常委会,可以在人大闭会期间,开展经常性工作,真正使地方人大工作开展起来。可以说,这是1979年地方组织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的最大意义。在事  相似文献   

13.
7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下简称《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颁布实施30周年纪念日。在新时期、新任务下,进一步把这两部法律学习好、宣传好、落实好,并指导人大工作创新发展,是各级人大所担负的一项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14.
切实加强代表工作,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促进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职权的有效实施,是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15.
王宜峻 《辽宁人大》2006,(11):32-32
上级人大常委会可否表彰下级人大常委会?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得搞清楚上下级人大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国家权力机关,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地方组织法还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相似文献   

16.
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它们的职权有明确的划分,但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均由同级人大产生,向同级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受同级人大监督。权力必须受到监督,权力运行必须受到制约,这已经成为基本常识。国家机关之间的分权制约和有序运转,反映出国家权力的和谐状态,它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这种和谐状态并不是自动形成的,它有一个构建和生长的过程,既需要国家法制的呵护,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维护。  相似文献   

17.
更正     
王崇荣 《人民政坛》2006,(12):42-42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是一部规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职权,规范监督行为的法律。在这部法律颁布前,地方各级人大对开展监督工作进行了20多年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一些富有实效的规范性做法,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程起到一定作用。但对照《监督法》,地方人大开展监督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工作思路、工作程序、工作方法,有的不符合《监督法》的规范。地方各级人大在监督工作实践中如何贯彻《监督法》所提倡的监督工作原则、规范?笔者认为要搞好三个对接:  相似文献   

18.
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和地方组织法,规定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作为本级人大的常设机关。这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地方政权建设的重大改革,也是完善我国政权体系的一项创举。  相似文献   

19.
李宁 《山东人大工作》2009,(3):20-20,22
践行科学发展观,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项艰巨的实践任务。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全部工作对本行政区域的发展具有强力影响。因此,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找准人大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把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贯穿于人大工作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胡健 《人大建设》2005,(5):41-42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分别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选举法的决定》、《关于修改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组织法的决定》、《关于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时间的决定》。尽管《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这两部法律此次修改的条文并不多,但却是循序渐进、稳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立法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