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戴先任 《党政论坛》2014,(21):63-63
“之前我从来没想过,我一个普通女子这辈子能上法庭.第一次出庭我腿都是软的。拿到一审判决书我很想哭,明明我是受害者,为什么还判我输?”现年34岁的四川女工黄娟在东莞进行了其人生的首次法律维权,请不起律师的她独自经历十个月的诉讼过程,也使她由茫然变得坚强、她说她很可能输了官司,但希望她这种法律维权方式能多少起些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2.
在迎来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建校七十周年的喜庆日子,作为一名曾两度来校工作过的人员,我感到特别高兴!我希望我们省委党校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不断改革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培养更多的党的干部作出更大的贡献!七十年前,我们党校诞生在陕北这块神圣的红色土地上。她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斗洗礼,又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年代的考验。尽管中间曾遭受过“左”倾思想和路线的严重影响,但她仍然是一所有着光辉历史的党校,一所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延安精神武装起来的学校。她为党培养了成千上万领导…  相似文献   

3.
人在风中     
刘心武 《党政论坛》2013,(20):61-61
一位沾亲带故的妙龄少女,飘然而来,来拜访我。我想起她的祖父,当年待我极好,却已去世八九年了,心中不禁泛起阵阵追思与惆怅。和她交谈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她装扮十分时髦,发型是“男孩不哭”式,短而乱;上衫是“阿妹心情”式,紧而露脐;特别令我感到触目惊心的,是她脚上所穿的“姐妹贝贝”式松糕鞋。  相似文献   

4.
张怀西 《民主》2011,(4):3-3
2011年1月9日.敬爱的雷洁琼主席永远地离开我们了。1月15日,我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瞻仰了她老人家的遗容。她就在那里,安安静静、慈慈爱爱。她的音容笑貌、她的为国为民、她的平易近人,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记忆。我深深地怀念着她老人家!  相似文献   

5.
她被聘用了(小小说)黄钜业革新厂要招聘一名厂办秘书的广告刚刚露面,就有许多人前往应聘.按招聘规定,应聘者都要到厂长办公室接受口试。“我毕业于大学文秘专业,精通秘书工作”.“我大学本科中文系毕业,在办公室抄抄写写是内行.”“我在外贸学校研究过公关学,接...  相似文献   

6.
申小轩  梅旭东 《民主》2011,(5):27-29
如果,你试图走进一个女人的世界,那你就必须读懂她内心深沉的爱。如果可以,我愿意暂且忘记她身后的荣誉.只用一种姿态.一种女性的姿态,来聆听在她身边发生的过往。那像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故事里,有江北古城的千年风雨,也有一个女人为之付出的半生缘。  相似文献   

7.
柳萌 《民主》2011,(7):50-50
一位朋友的女儿,有次跟我聊天儿.不知怎么说到茶叶了,她不无感慨地说:“我老爸在位那会儿,别人送的茶叶,每年都喝不完;这会儿他退休了,就很少有人送了,有时还得自己买。”这位朋友原来是位编辑,在一家大报编文艺副刊.对于某些作者来说,他掌握的这块地盘,可就非同小可了。  相似文献   

8.
陈静 《团结》2009,(3):9-12
从成天与大机器打交道的工学博士到建材集团总工程师,从专业学者到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革上海市委会主委。高小玫成功实现了人生的转型。采访高小玫,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她的低调是出了名的。趁着最近她以市政协副主席身份带队赴金山调研“水泥窑”课题的间隙,笔者跟随前往,对她进行采访。在得知我的来意之后.采访就从高小玫下面的一段话开始了.  相似文献   

9.
汤礼春 《侨园》2014,(9):37-37
我曾在上海和广州各生活过几年。入乡随俗,在上海我老婆称我为先生,我则称她太太;而到了广州,老婆则叫我老公,我也改口叫她老婆了。一声老公、老婆,一声先生、太太,反映出广州人和上海人在文化上的特征和性格上的差异。上海人会认为喊丈夫妻子为老公老婆太粗俗,是下里巴人的表现;而广州人则认为喊先生太太太文雅酸气。  相似文献   

10.
读薪风霞写的回忆录,时常觉得有趣。比如她写过一把小茶壶,说那是跟随她多年的心爱之物,有一天被她不小心给摔了。新凤霞不写她是怎样伤心怎样恼恨自己。只写不能就这么算了,“我得赔自己一把!”后来大约她就上了街,自个儿赔自个儿茶壶去了。  相似文献   

11.
石母     
齐人 《学理论》2008,(13):11-11
五月十二日,母亲节的第二天,中国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在灾区救援中,一位母亲用生命保护孩子的动人故事迅速传遍中国,传遍世界。令所有人为之动容。我提议:为这位母亲立个雕像吧,仅仅因为她是一位“普通的母亲”。  相似文献   

12.
刘立 《团结》2008,(2):53-54
1991年,刚刚28岁的王冬华就成为哈尔滨市民革当时最年轻的党员。一晃17年了,可是,每每回想起那神圣的时刻,都令她激动不已,她曾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述心声:“加入民革是我的一种追求,一种缘分,民革是我成长的乐园,进步的动力,精神的伊甸园。回首17年的人生里程,我由衷地感恩与崇敬。是民革让我走出了思想的懵懂;  相似文献   

13.
李后 《瞭望》1994,(51)
10年前的12月19日,是中国现代史和国际关系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中英两国政府首脑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宣告中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从而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这段不幸历史。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使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用“一国两制”解决港澳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计划,首先在香港问题上得以实现。 我有幸参加了中英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我还记得在签字仪式上,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讲过这样一段话。她说,“‘一国两制’的构想,即在一个  相似文献   

14.
哀柯云     
陈柯云,我的同事,副研究员。去年夏天,她病逝于北京,年仅四十九岁。“忍看朋辈成新鬼”,何况是我的后辈,这使我深感悲哀。小陈没有读过大学,后调入我所在的研究所搞资料。凭着她的刻苦,不仅学会日语,更努力钻研史学。她的好学感动了我,我悉心指导她写作史学论文。她的关于清初海禁与海上贸易的论文,便是由我具体指导、详加修改并推荐发表的。应当说,是我把她带入史学的大门。十几年来,她发表过十几篇学术论文,并有翻译作品问世。对于一个自学者来说,能取得这些成绩,难能可贵。她正当壮年,若天假以年,她会取得更多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民主》2009,(9):53-54
李亚威说:“当钱和艺术放在一块的时候,我肯定先选择艺术。我对艺术崇敬到可以用生命来换。”李亚威说:纪录片其实是在用生命记录另外一个生命,我是用“心”在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 李亚威做导演,其实是半路出家。沈阳音乐学院毕业的她曾经是一名小提琴手.在长影乐园参加过许多电影音乐的演奏。  相似文献   

16.
《党政论坛》2014,(18):52-53
今天,我只说三个故事,不谈大道理,三个故事就好。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人生中的点点滴滴如何串连在一起。我的亲生母亲当时是个研究生,年轻未婚妈妈,她决定让别人收养我。她强烈觉得应该让有大学毕业的人收养我,所以我出生时,她就准备让我被一对律师夫妇收养。但是这对夫妻到了最后一刻反悔了,  相似文献   

17.
《党政论坛》2012,(4):32-33
一个年轻的女子有个深爱她的追求者,每天都敲开她的门,给她送来一支雏菊,但每次得到的答复都是:“你为什么不送我玫瑰?我喜欢的是玫瑰!”几个星期后,追求者不再坚持,从此再也没有来过。  相似文献   

18.
母亲的故事     
叶延滨 《各界》2013,(8):87-89
母亲去世多年了。我刚到北京不久,收到了省委干休所的电报:母病危,速回。母亲生命的最后都是在医院度过的。她得的是肺气肿,后来发展到肺心病。每时每刻喘不上气,最后离不了医院里的氧气管,只好把医院住成了家,一住就数年。好在她算“老红军”,能有一间单人病房。我在成都工作的时候,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主题伴随着共和国整整经历了50个年头。在这50年中,她树起了两个里程碑,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她经历了三大历史性考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认真研究和总结这不同寻常50年的历史启示,对于我们更有成效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新时期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两座里程碑,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历史性意义。50年代中期,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第…  相似文献   

20.
拖欠     
方英文 《各界》2011,(7):51-51
狄马来信,说有一件好事。果然几分钟后,一女声音甜美地来电道:“狄马教师向我推荐了方老师,所以我向您约稿。”细说了稿子要求、字数、交往时间,挂了电话。稍后,甜美的女发来短信,告知信箱,以便我完稿后发她。同时通报她的供职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