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们党、国家、军队的各项工作中,有一项极为重要却又鲜为人知的工作,这就是密码通讯工作,也叫机要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一向被称为无名英雄.70多年前的长征路上,李质忠就是这样的一位无名英雄.  相似文献   

2.
1945年冬季,我在基层连队副政指岗位上,被组织调到渤海军区司令部学做机要工作,直到1969年为止,从事机要工作20余年,有机会学习了我党密码发展史.多次参加党中央召开的机要工作会议,聆听过杨尚昆、童小鹏、李质忠等老前辈们的有关讲话,从中了解到在我党我军密码工作初创时期,周恩来曾经倾注了大量心血。  相似文献   

3.
霞飞 《湘潮》2006,(10):8-13
刘少奇参加了长征。但过去对他长征的经历,很少有文字记述。实际上,刘少奇不仅参加了长征,而且在长征中,表现了他的特点,也展现了他的革命风范。  相似文献   

4.
朱剑鸣,1914年出生于龙岩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初,朱剑鸣在龙岩参加了红军。1931年12月,他参加了傅连暲领导的汀州医院举办的看护班的学习,初步掌握了护理技术和基础的医药知识。1933年10月,他又参加了瑞金红军医院第  相似文献   

5.
在福州某空军干休所,有4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肖锐是其中之一。他是江西宁都人,1917年11月生,1931年参加红军,1935年12月入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勤务员、战士、司号员,三十二军八十团司号长等职,参加过二到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离休前为福州军区空军司令部顾问。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在一座幽静的小院里,肖锐的夫人张淑芳给我们讲述了这位身经百战的老红军的长征故事。  相似文献   

6.
在举世无双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产生了灿若繁星的长征诗歌;而在众多的长征诗歌作者中,李真算是一个佼佼者。1918年生于江西永新县的李真,12岁便投身革命,任儿童团团长,不久加入共青团组织,1932年参加工农红军,次年转为中共党员。1934年8月,他随肖克为军团长、王震为军团政委的红六军团从江西遂川西征,挺进湖南。李真虽然只读过九个月的私塾和一年半的列宁小学,但他天资聪慧,酷爱学习,自学唐诗宋词,结合革命斗争实践,写了不少歌咏革命斗争的诗词,尤其是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他写了许多记事舒怀长征诗,折射出了万里长征的灼灼光…  相似文献   

7.
1913年,杨勇生于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父亲为他取名杨世峻,小名统伢子。杨勇的名字是他参加红军后自己改的,他认为只有"勇"字才能显示出战士的风格。1928年夏,为了躲避反动派的报复,他与好友周政财逃亡常德,参加了鲁道源的50师亲兵营。不久,杨勇得知彭德怀率独立团在平江举行暴动,闹得红红火火,便和周政财费尽周折,于1930年5月找到了彭德怀领导的红5军,实现了他当红军的愿望。  相似文献   

8.
父亲的长征     
父亲李斌是1935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14岁跟随贺龙长征.我从小就听父亲讲他那些长征故事,几乎到了耳熟能详的程度. 父亲1921年出生于湖南澧县.他十几岁时,因生活所迫,跑到湖北公安县给地主放牛.1935年初,他跑回家乡参加了红二军团,被分到四师十二团一营二连一排三班.战友们都叫他李伢子.  相似文献   

9.
重返才溪乡     
张胜友 《新湘评论》2013,(24):41-43
这里讲述的是一个久远的故事,然而,却鲜活得令人怦然心动……1956年的春天,毛泽东风尘仆仆地行走在南粤大地,身体力行他一贯倡导的调查研究。当陪同调查的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局副局长李质忠提出想回才溪老家看看时,肯定触动了毛泽东内心深处一根柔软的神经……他老人家沉吟良久,  相似文献   

10.
李闽与长征李闽,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上街村人,1933年9月,年仅13岁的他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斗争,走完了长征的全过程。长征途中,他参加了贵州娄山关阻击战、泸定桥之战、甘肃小川子等重大战斗,他冲锋陷阵、作战勇敢、不怕流血牺牲,为掩护伤痛员曾多次负伤。在甘肃的战斗中他的脚趾头被国民党飞机炸掉,左大腿被敌人机枪子弹穿透,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坚定的革命信念战胜伤痛,克服了艰难困苦,跟随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建国后,历任绥远军区后勤部卫生处处长、华北军区二十三兵团后勤部卫生主任、卫生部长、军委公安军十五军医学校常务副校长、后勤部部长、顾问等职。  相似文献   

11.
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原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福建省委原书记朱绍清的夫人黄晓虹。朱绍清参加红二方面军长征,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他是湖南省华容县人,1913年1月出生,1927年参加秋收暴动和反土豪劣绅的斗争,1928年做童子团秘密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朱绍清历任战土、宣传员、班长、排长、连长、副营长、营长、团长,参加了艰苦卓绝的湘鄂西苏区反“围剿”战争。1935年,他在长征中作战勇敢,不怕牺牲,身先士卒,英勇杀敌。当时环境险恶,生活艰苦,斗争残酷,战斗频繁,他信念坚定,英勇奋斗,先后负伤6次的情况下,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斗志,仍率领部队坚持战斗,终于走完了长征路。  相似文献   

12.
张烽同志很热情地接待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她说:皮定均1932年随红四方面军主力从鄂豫皖苏区长征去四川,是最早参加红军长征的.他三次过草地,写过著名的回忆录<两个山药蛋>,优美感人地记叙了他长征途中的生动故事.  相似文献   

13.
正李井泉(1909—1989),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1927年8月7日,朱德率南昌起义部队途经抚州,年仅18岁的李井泉义无反顾地参加了起义军,在红十一军二十五师任政治宣传员。同年10月,李井泉参加了朱德领导的广东三河坝战斗。后因起义部队撤走,李与部队失去联系,留在广东大埔、丰顺一带做党的地下工作。1930年4月,李井泉受中共广东东江特委派遣,来到中央苏区红四军前委送信。当时任红四军前委书记的毛泽东留下他在身边任秘书,还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很年轻,精明  相似文献   

14.
我是辽宁人,1947年入伍,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我和肖锐是在东北认识的,他当时在我们家乡名气很大,因为他在那指挥部队取得过好几次战斗胜利.后来组织上介绍我们认识,我们就这样相携相伴走过了大半辈子.他的长征故事是结婚后陆陆续续告诉我的.  相似文献   

15.
正大家知道,著名烈士张思德是1944年9月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的,然而人们很少知道,张思德还是一名参加过长征的红军战士,他在长征途中英勇奋斗的模范事迹,同样值得我们缅怀和学习。冒险抢先过溜索张思德(1915—1944),四川仪陇县人。他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自小受尽人间的苦难。1933年红四方面军来到他的家乡六合  相似文献   

16.
王耀南(1911—1984),江西萍乡上栗人,原萍乡煤矿工人。1922年参加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7年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爆破队副队长。此后,他一直战斗在我军工兵战线,是我军工兵事业的开创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王耀南任红一方面军工兵营营长兼第一连连长。他率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17.
曾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著名文学家冯雪峰,浙江义乌人,于1927年6月,在大革命失败后的腥风血雨中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31年起,先后担任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党团书记、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1933年,在上海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时,因叛徒出卖,身份暴露,为了他的安全,党中央调他到中央苏区工作。  相似文献   

18.
魏传统(1908~1996),四川达县人,他出身在一个私塾教师的家庭。自幼学习四书五经,古典诗词,使他具备了较深厚的文学根基。1924年在达县中学学习时受革命思想的影响,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26年参加共青团,并参加达县文艺组织烂漫社,写作一些反帝反封建的白话诗。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任红三十三军政治部秘书长兼管宣教、敌工和民运工作;主编油印小报,亲自撰稿,书写标语对联等,组织部队文化战士开展广泛的文化宣传活动。他带领石刻队伍,把红军的纲领、口号和…  相似文献   

19.
《湘潮》1989,(9)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漫漫征途中,有位年轻的红军将领是被抬着走完长征路的。他就是我省平江格的钟赤兵中将。钟赤兵原名钟志禄,1929年加入共青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随军参加长征,12月底,时任红三军团五师政委的钟赤兵,在率领部队强渡湘江,阻击桂系军阀的战斗中负伤。1935年2月,在攻打娄山关,二占遵义城的战斗中,他率部冲锋,右腿连中九弹,被迫载肢。考虑到他伤势严重,行动不便,部队曾决定将他与其他伤病员一起留在当地养  相似文献   

20.
红军长征李卓然1899年出生于湖南湘乡一个农家,在武昌求学时,就参加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20年他与周恩来、蔡和森等赴法国勤工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与傅钟、邓小平等转苏联学习政治、军事。他回国后于1931年到达中央苏区,先在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直属队任总支部书记,后又兼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公室秘书长。李卓然是幸运的,在外学了马列主义政治军事理论,一到根据地就与朱德、毛泽东两位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在一起工作,这特殊的经历使他受益匪浅,这是他在长征中的每一关键时刻方向不迷失的原因之一。他写道:“对毛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