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部理论的基础,是人类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的一次大飞跃,也是解决人的发展等问题的出发点.必须搞清楚人的本质的基本含义,本文从"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的现实性"来阐述马克思主义人性观问题.  相似文献   

2.
社会关系和谐:和谐社会的核心与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作为人群共同体,最核心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与关键. 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但人又是作为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并以此作为个体行为的出发点和驱动力.利益、需要的差异性,使得个人在与他人、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矛盾、摩擦,甚至冲突,若没有合理的机制加以调节,势必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郜险峰 《传承》2008,(18):24-25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部理论的基础,是人类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的一次大飞跃,也是解决人的发展等问题的出发点。必须搞清楚人的本质的基本含义,本文从"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的现实性"来阐述马克思主义人性观问题。  相似文献   

4.
《乡音》2017,(1):1-1
《人民日报》: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人通过各种社会关系构建起来的复杂综合体,调动人的积极性,需要理顺各种社会关系,这就形成了各种体制,主要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在人与体制的关系中,人们的切身感受是体制大于人、强于人。  相似文献   

5.
陈曙光 《前沿》2006,42(7):43-45
陈芬博士在《实践视域中人的本质》一文中提出:“具体实践中产生的社会关系区别了人与人”。在这里,陈芬是将“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为人的个体本质。我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为人的群体本质更为合理。人的本质是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有机统一。人的类本质即“自由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只能区分人类与其它物类;人的群体本质即实践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只能区分此群人与彼群人;人的个体本质即作为实践动因的“人的需要”才能区分人与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一书中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5页)它告诉我们:人的思想、品德的性质和内容,都不是脱离社会关系、家庭条件、教育条件的抽象的东西,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是被一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学生  相似文献   

7.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这一定义并非实体性定义,而是一种功能性的界说。它可以作四个层次的理解:首先,它强调只有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必然性的社会关系结构的考察,才能把握人的本质。其次,社会关系结构之所以是考察人的本质的依据,关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树立生态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琼 《社会主义研究》2006,37(1):103-105
建设和谐社会,培养生态道德,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系统中诸多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要素之间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社会关系网络是指以个人为核心而展开的社会关系的总称。社会关系网络模式是获得社会资源的三种模式之一。尤其在中国社会里,一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越多、越和谐,其社会行为就越成功。而一个人摄取社会资源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社会关系网络的质量,因此谋求建立社会关系网络被人们当作占有社会资源的捷径。然而,研究表明,男女两性在社会资本的获取上是有差异的,男性在政治社会资本的获得上比女性有优势。对于女性而言,亲属关系与政治社会资本的获取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强关系(亲属关系)使女性提高了对政治社会资本的获取水平,可以获取更好的政治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0.
关于人性与人的本质,马克思的著名论断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既具自然属性又具社会属性,而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是由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决定的。有些论著解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人性论之所以不科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就是要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全面发展”,丰富和发展生活内涵,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社会文明;就是要克服社会关系的“狭隘性”,革除社会关系的“对抗性”,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等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的幸福叙事中,劳动、社会关系和"自由人"联合体是三大核心范畴,三者层层递进,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的逻辑结构。具体而言,劳动是人的幸福的核心载体,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完整是其实质内涵,而"自由人"联合体则是其制度安排。三者的整体结构表现为,如果劳动是自由幸福的,那么人的社会关系就是丰富和完整的,进而共同体就是"自由人"联合体,人就处于一种幸福的生存状态之中。反之,如果劳动是异化的,那么人的社会关系就会是贫乏的、片面的,进而共同体就是"虚幻的共同体",人就处于不幸的生存状态之中。正是在这种"否定性"和"肯定性"幸福叙事的内在张力结构中,马克思完成了幸福论谱系的批判性重构。  相似文献   

13.
科学研究作为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活动,具有全民族性、全社会性.现代科学研究迫切呼唤道德选择.正确的信念和价值系统是科技行为道德选择的可靠保证,而其源泉就是人文精神.只有人文精神向科技的融入,可能实现科技行为的道德选择,才能使我们真正走出"半个人"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弄清什么是人性,是讨论人性与犯罪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前人关于人性的各种学说与观点的了解,是正确理解人性的途径之一。古人对人性的观点有性善论、性恶论、性善恶混合论、性三品、天理之性和气质之性等,并认为人性是人的本性,与兽性不同。人性的实质是由人的行为反映出来的、表现人的内在品质和社会关系、属于道德范畴的一种道德标签,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的产物。与人性相对应的"兽性"是人们对恶行的比喻。犯罪是违反人类行为规范和人际和谐社会关系的行为,其发生是由犯罪人个人、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生态公平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支点和实现方式.生态公平涉及到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解决.维护生态公平需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作保证,同时还要建立具有普世意义的生态公平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人的全面发展在历史哲学的层面上指的是每个个人充分自由的发展、最丰富多彩的发展,具体指的是人的类特性、社会关系、需要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即高度发达的物质条件、充分和谐的社会条件和先进的精神条件下,通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关系的合理构建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7.
《传承》2016,(8)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涵盖人的需要、人的劳动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的个性四个方面。针对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应坚持丰富精神需要和提升素质相结合、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发展社会关系和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相结合以及全面发展与个性教育相结合四大原则。  相似文献   

18.
黄玮琍  刘丽琴 《传承》2006,(7):30-31
墨子以"治天下"为任,主张在社会生活中必须贯彻"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国与国、人与社会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天下永远太平.墨子思想与现代社会提倡的和谐社会有惊人的相似,其思想体系孕育着和谐的因素一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二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墨子的和谐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的以人为本是一种哲学世界观,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它的基本思想是:世界是现实的人的世界,现实的人是世界的主体.以人为本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之一,至少包括以下内容:人创造和改变着人的世界;人创造和改变着人自身;人是社会和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目的.以人为本具有现实依据:共产党执政首要的是代表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社会关系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20.
张维祥  段勇 《岭南学刊》2007,1(6):102-105
自由是人的本性,但它必须通过人的物化活动,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实现。因此,人的自由本性就具体表现为人的活动特性和人的社会关系性。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类追求自由本性的作用下,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是向着个人自由的程度不断扩大,并越来越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向改变的。人的自由,即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出发点,也是其全部革命理论和实践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