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孝道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孝道的核心内容是“仁”,是以人为本的爱心。孔子的孝道理论包括六个方面:敬养论;无违论;谏诤论;不远游论;回报论;孝慈论。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人有孝心,社会就能更加和谐安定。  相似文献   

2.
曾参是历史上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第一人.他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发自内心,并没人强求于他.此前,孔子曾经提倡"自省",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他把孔子的"自省"精神具体化,日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秦武王命令将军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甘茂在息壤对秦武王说:"宜阳是大城,加上途中有若干险阻之地,距离又在千里之外,攻打起来恐怕很难。届时,我担心有人会诽谤我。"甘茂还给秦武王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与孔子的弟子曾参  相似文献   

4.
朱思阳 《世纪桥》2016,(3):74-75
孝道思想更是孝文化的理论渊源和根基之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成分之一,构成了中华孝道思想的核心内容。因而研究孝道思想对于我们从整体上提升对中华孝文化的认识,以及加深对儒家哲学的理解,特别是促进我们建设符合当代社会需要的孝的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孔子的孝,内涵丰富、十分的具体,并且对于后世孝道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重新梳理体会孔子孝的内涵,为我们建立当代社会需要的孝道思想提供了根据。  相似文献   

5.
<正>孝道是中华民族尊崇的传统美德,是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其中敬养父母、孝敬长辈是孝道的核心内容。孝道文化贯穿百代,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从维护自身的统治出发,亦从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点出发,力倡"在家伺奉父母,在朝事君忠君"的孝道文化。"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便是中国传  相似文献   

6.
孝道之悟     
正近日,我阅读了《小墨香书》系列丛书,读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等句,心中感慨良多。书中还详细阐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道。什么是孝道?在我看来,孝道是侍奉父母的行为准则,包括孝心、孝礼、孝行等内容。在儒家理论里,孝既是仁的根本,又是忠的前提,孝离不开诚,无诚不是真孝。诚跟信有重要的关联,合起来称作诚信。"人无信不立",诚信是我们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7.
文史知识     
正患得患失出自《论语》,担心得不到,对得到的东西担心失去。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后形容一味担心得失,斤斤计较个人的利害。患:忧患,担心。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孔子说:"可以跟品质低下的人一起侍奉君主吗?当他没有得到的时候,担心不能得到;当他得到以后,又担心失去。如果担心失去,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  相似文献   

8.
《党的建设》2010,(3):48-49
孔子(公元前551年一公元前479年),出身破落贵族家庭,但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少有大志。"三十而立",通今博古,成为集历代礼乐文章之大成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后来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人人崇拜的"圣人",其思想长期影响到我们民族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知道孔子及其所开创的儒家学说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9.
孔子作为中国封建传统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的"纲常"思想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的根源。"三纲"是对孔子君臣父子之说的总结和概括,而"五常"是孔子对个人道德修养要求的概括。其实这是不准确的。虽然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但是后世所形成的"三纲五常"许多思想并不是孔子的思想,这其中有一些是发展丰富了孔子的思想,或者吸收借鉴了其它学说的优秀成果,但同时不可避免的有许多糟粕掺杂进去,对后世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研究儒学思想时,要正确认识孔子的"纲常"思想及历史价值,理解并把握其中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从前,有个跟孔子的弟子曾参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听的人以讹传讹,就去报告曾参的母亲。曾母相信儿子的德行,所以丝毫不为所动。但是,一连有三个人报告同一件事,曾母就不得不相信了,为了避免连累而潜逃了。这个故事说明,由于各种原因,生活中充满了谎言。有一句西方谚语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跑出老远了。』我们在生活中听到的谎言甚至比真理还多。  相似文献   

11.
正初拿到《孝道纵横谈》书稿,乍一看标题,以为只是一本讲述孝道是如何重要、人们要如何传扬孝道的书,细读后方觉并非如此。本书主要解决了几个问题:孝道的本质内涵是什么?孝道是如何由"亲亲"之情变为"尊尊"之义的?儒家对于孝道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孝道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说是孝道观念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以前,咱们村里有些后辈不孝敬老人,一年几百块钱的赡养费都不愿意出。"问及公义村的家风民风,有村民告诉记者。村支部书记黄留根知道,大家说的是村里某王姓人家.......。但如今,公义村已是远近闻名的孝道村:村里建立了全国首家以孝道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每年重阳举办"仁孝文化节",省市媒体竞相报道……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但是,不仅人人心中有一个"不同的孔子",中华民族心目中还有一个"共同的孔子"。孔子不是简单的历史人物,他是中华民族道德信仰的核心和整个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中华大众所崇尚并践行的仁、义、礼、智、信、忠、恕等等,就是孔子提倡的。我拜谒曲阜三孔,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孔子,以他一个人的力量提升了整个民族。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轴心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代。这个血与火的时代之所以被后世推崇,不是因为那些残忍嗜血的诸侯,而是因为一些在历史的星空中永恒闪耀的名字: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相似文献   

14.
黄玉顺 《理论学刊》2007,2(10):46-49
本文讨论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其着眼点不是"孔子仁学"本身如何、甚至也不是其"现代意义"本身如何,而是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何以可能"。这种追问以承认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为前提,而进一步追本溯源,揭示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得以成立的缘由:孔子是如何为自己的仁学"奠基"的,这种奠基性的观念何以可能容纳"现代性"。文章以"生活儒学"的思想视域来审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孔孟儒学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孔子是我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人学思想的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从人的角度探讨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格修养和人的理想的思想家。而自认为"私淑孔子"的孟子,则极大地丰富了孔子的"仁"(即人)学,将孔子的人学思想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潜心构建了儒家人学思想体系。孔子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之中。巨大的社会变革,促使思想家们深刻思考人类自身的问题。当时所存在的"礼崩乐坏"、"民散久矣"、"天下无道"的严峻事实,使"从周好礼"的孔子感到极大的困惑。他没有认识到这些现象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反映,而把"周礼"失去约束力的问题归之于人,因而他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并不局限于家族伦理之孝,还包括生命意识和为仁之本两重意蕴。生命意识是孝道思想的本质,解决了古代个体生命对生命本源的追问;家庭伦理是孝道思想的外化,以社会规范的形式规约着家庭中的基本关系;为仁之本则是孝道思想社会空间价值的延展,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古代社会,先秦儒家孝道正是在生命意识、家族伦理和为仁之本三重意蕴中得以传承和提升的。  相似文献   

17.
为政以德     
正"为政以德"语出《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认为,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君主就会像北极星被群星围绕一样,为百姓所拥戴。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明德慎罚"主张。对于春秋时期的列国混战,孔子认为是"天下无道"导致的。他把"为政以德"思想运用于社会政治领域,提出了治国理政的系列措施,形成了我国历史上儒家"德治"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世纪桥》2016,(8)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被广泛认同和推崇的道德规范之一。"孝道"教育是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之一。解析"孝道"的内涵,分析当今大学生的"孝道"观念存在的问题,结合强化"孝道"教育的意义,有助于探究强化思想道德修养的途径,实现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孝是一种伦理道德要求,其内容既强调在物质上对父母的供养,又强调在精神上或心中对父母的感恩和恭敬。儒家孝道思想在孔子提出后,经战国曾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后学的补充,逐渐成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内容。面对近代社会的浮躁之风,敬养父母的思想凸显了其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孝"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本特质,是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为创建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更加迫切呼唤和需要"孝道".本文首先探讨了当今实践"孝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讨论了当今实践"孝道"的难点所在,主要包括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的革新及家庭模式的变迁;最后,提出了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社会福利和干部考核任用方面的七条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