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7年春天,丁绣峰同志再次当选唐山市长,他当选之后在市人大十五届一次会议上所作的发言,在代表中反响热烈。最近我找来这份丁绣峰自己动手起草的讲稿,如果把读后的感觉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就职感言还可以这样讲。他的发言文风清新,没有八股味道。比如开篇即是"唐山已经成为融入我血脉、深植我灵魂的故乡热土"。他的发言感情充沛,充满诗意:"好多次我陪客商登上龙山,近看美轮美奂的世园会夜景,远眺流光  相似文献   

2.
贪官张二江在任时,曾与人合作堂而皇之出版过一本《下级学》。此书专授下级如何溜须拍马,如何吹捧上级,实为传播封建专制之奴性流毒,因此被媒体称为"奴才学"。  相似文献   

3.
梅德韦杰夫访问白宫。会晤后临近午饭时间,奥巴马将用什么在国宴上招待梅氏?或许成为疑问。很快,答案揭晓了。奥巴马花了十美元.把梅德韦杰夫带到位于弗吉尼亚阿尔灵顿的一家叫“雷氏地狱汉堡”的平民小店.吃最普通的汉堡。  相似文献   

4.
任欣 《前线》2005,(10)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待人、接物、行事,都有约定或俗成的规则可循。明明白白写在书面上,公之于大众中,让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诸如法律、法规、制度、纪律、道德准则以及一些健康的行规民俗等,称之为“显规则”。它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产物,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催生剂、凝聚液、润滑油、约束线。与此对立,还有另一种规则,它以特定行为和轨迹,力图绕过“显规则”,替代“显规则”。它难以启齿,心照不宣,不能摆在桌面上,却半明半暗地广为流行,颇具隐蔽性、传染性,迷惑性和破坏性,人们称它为“潜规则”。“潜规则”带有社会普遍性。…  相似文献   

5.
《天津支部生活》2009,(9):54-54
宋濂是明朝的开国文臣之首。每次上朝回到家,家人门生都爱向他打探宫中消息——天天与皇帝在一起,“内幕消息”多,谁有定力能够控制自己的表达欲,闭口不说呢?宋濂就能。他在客厅里书写了大幅座右铭,就俩字:温树。每每有人打听宫中禁事,他只用手指指墙,让人闷看那两个字。  相似文献   

6.
<正>官场段子,从来都不止一面。一方面,它释放了社会压抑情绪、促进了交往、娱乐了大众,有利于舒缓民情,营造和谐社会;一方面,它却借助宣泄性叙述,在嬉笑怒骂间表达个人和群体的解构性意识,对社会主流舆论构成腐蚀;一方面,它还是舆情的放大镜,直指转型过程中一些官场现象、生态、甚至病灶所在,值得认真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胡艺 《廉政瞭望》2008,(1):34-34
在国家药监局窝案落马的官员中,药品注册司化学药品处处长卢爱英是唯一的女性。她的贪法与众不同,除去最高一笔5万元外,单笔受贿金额大多是万元以下,尤以2000元居多。但“粒米成箩,聚沙成塔”,据一审法院认定,卢爱英10年间受贿居然达36万余元之多。  相似文献   

8.
如今,名日繁多的应酬,让众多领导干部都陷在了“应酬”里,有时中午喝了晚上喝,才出茶楼,又上洒楼,纵有厌倦之意,亦无逃脱之策,苦不堪言又很是无奈,但不应酬又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9.
正环保的要义,简单说来,就是要干干净净。环保部门,更是被视作官场净土。因为,大家都叫它清水衙门。刘向东的出现,让人有了被打脸之感。山西2亿贪官刘向东,是位真正的伪装者。他在任时被认为是铁腕治污的硬汉,敢与大老虎叫板。最近有媒体就披露了这样两个细节:山西省委原常委、副省长杜善学,曾是三晋政  相似文献   

10.
看了《中国青年报》的一则报道,忽生感慨:在我们大家都十分留意保护自然生态的时候,好像也不该忽略了“社会生态”,尤其是须格外关注“官场生态”。  相似文献   

11.
(一)潜规则是一种不讲原则、不讲法理、不分是非、上不了台面,但在一些社会生活领域却行得通、能管用的行事规则。潜规则五花八门,有深有浅,无处不在。在所有潜规则中,我们首先要反对的是官场潜规则,因为它影响最坏,危害最大,严重妨碍了我们党的  相似文献   

12.
最近看报,发现媒体今年披露的打假案件特多,假干部、假党员、假货、虚假统计等等,可谓“品种”齐全,花样翻新。这些“假东西”中,官场造假“异军突起”,成为腐败新品种,仅举几例:  相似文献   

13.
14.
正◆最近两三年,公示成为让一些官员越来越头疼的问题,有些官员甚至患上了"公示恐惧症"。◆"不提拔、不表彰都没事,只要提拔表彰一公示,真的假的举报都来了。"◆"带病提拔"的官员在公示时都会有举报,但最终是否会影响其升迁,要看遇到什么样的领导,"这些问题都很微妙,一言难尽"。公示满一年仍"原地踏步"2016年1月4日,吴智明仍以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区长的身份活跃在当地官场上。而在一年多前,他被公示拟任区委书记。  相似文献   

15.
天花板本是个很普通的词,但是在官场上就不一样了,那些晋升无望的官员被称为“天花板官员”,就是上面顶到头了。在成长过程中,大多数官员达到一定级别后,晋升空间越来越小,从而在不同阶段上遇到自身仕途的“天花板”。  相似文献   

16.
17.
明眸 《廉政瞭望》2010,(13):56-57
在创作《抹黄》之前,砚清曾在某媒体任职。一次,他编发了一篇报道女贪官生活糜烂的稿子,没想到却引起官司,女贪官称媒体“抹黄”了她,最终还打赢了这场官司。砚清很不服气,萌发了写一部长篇小说的愿望,书名就叫《抹黄》,为媒体正名。  相似文献   

18.
做官是个风险颇大的行当。不少人曾绞尽脑汁做过研究,千方百计进行探索:能不能找到一个规避风险的良方,当个有权有势、无风无浪、不断“进步”以至青云直上的“平安官”?尽管大多数已经碰壁,但仍有一些人认为已获“真经”,还在身体力行,这就是“不做不错”。何谓“不做不错”?简而言之是:做事难免失误,不做决不会出错。稍微多说几句就是:身居领导岗位,却抱定一个宗旨,即遇到需要决策的难题,“不摇头,不点头,拍板推上头,办事靠下头”,“不靠前,不靠后,不出主意不冒头,事事随大流”。根据是:现实生活中,不就有“肯干的不如巧干的,巧干的不如不…  相似文献   

19.
任炳在《前线》(北京)2006年第6期撰文指出,做官是个风险颇大的行当。不少人曾绞尽脑汁研究、探索能不能做个不断“进步”的“平安官”?尽管大多数已经碰壁,但仍有一些人认为已获“真经”,还在身体力行,这就是“不做不错”。何谓“不做不错”?简而言之是:做事难免失误,不做决不  相似文献   

20.
《党史文苑》2001,(3):46-46
人吃五谷杂粮,虽说人人都有生老病死,但于寻常百姓而言,害怕生病却是共同的.但百姓所惧之事,非为百姓者,则未必如此.殊不知,小民日日唯恐躲避不及的生病,于官场中人,却是大有功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