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讽刺与幽默     
《廉政瞭望》2007,(5):37-37
父子美梦两个小伙子坐在一起吹牛,甲说:“我每天晚上都梦见我一个月能拿到2万块工资,跟我父亲一样。“乙说:“你父亲一个月能挣2万块?真了不起!”  相似文献   

2.
我出生在津南区葛沽镇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是个土生土长的村娃子。小时候听母亲说:母亲嫁给父亲是因为父亲有力气、会开车,在生产队是劳动能手。母亲说,“你爸不仅比别人多挣几个工,就是看他会开车,以后日子也穷不了。”就是因为这个,母亲嫁给了“没车没房”的父亲,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之后有了我。2002年我考上了天津财经大学。当时,我成了村里的骄傲,很多亲戚朋友都来我家祝贺,父亲、母亲更是为我高兴,送我上学的头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还捞了喜面庆祝了一番。  相似文献   

3.
“一个没有技能的农民,打工一天也就挣三五十元,掌握了技能,他能挣将近一百元。”  相似文献   

4.
潘登 《廉政瞭望》2007,(10):50-51
父亲死于一场意外的车祸。本以为是件普通肇事案,一封遗书却道出了惊天秘密:这场意外竟是绝症父亲蓄意制造的!目的就是为给即将上大学的儿子"挣"笔学费。17岁的儿子知道真相后,面对父亲无私的父爱和自私的做法,内心十分矛盾……  相似文献   

5.
母爱似海     
仇润喜 《党课》2011,(19):104-105
我的家在河北省西部山区井陉县,十年九旱,祖祖辈辈难脱一个“穷”字。那时父亲在外上班,所以打从我记事起,家里的事情一般都由母亲做主。一个妇女,拉扯着五个孩子,吃喝拉撒,穿衣戴帽,大事小情,无计其数,还要下地挣工分,常常一干就到大半夜。1958年夏天,我哥在阳泉二中读  相似文献   

6.
不知从何时起,“跳槽”成为人们重新选择职业的别称。今年五月份,我厂研究生小杨“跳槽”一年后,又悄然归来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成了厂里职工议论的热门话题。有的说:“小杨子真傻,放着外面的大钱不挣,偏偏回厂挣那点儿死工资”。还有的说:“好马不吃回头草,我要是他,说什么也不回来”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此,笔者先后走访了当事人小杨以及部分职工。  相似文献   

7.
天黑了。张全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起了一天窖冰的他这时才觉得身上格外疼痛。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尽管每天累死累活只能挣11块钱,但张全还是很开心,毕竟他能挣钱了。晚上回到家,他累得不想说话,饭也吃不下。父亲心疼地说:“明天就别去啦!”他却倔强地回绝了,第二天依旧带着浑身的酸痛去上工。这样的劳动对他来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面对瑕疵     
佚名 《党员文摘》2006,(10):1-1
这一年他被耶鲁大学录取,但他却因缴不起学费而有可能失学。于是,他决定利用假期,像父亲一样外出做油漆工,以挣够学费。  相似文献   

9.
周德瑞 《当代贵州》2011,(25):40-40
“我们那儿有人养黑猪挣了大钱,我也想养,可是怕养不成。”  相似文献   

10.
至今,不少农村会计、电工、治保主任等一系列挣工资人员的任用,依然是村干部说了算,这块领地成了京郊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空白点。大兴区瀛海镇创造的“三定制”办法,开了京郊农村挣集体工资人员用人制度改革的先河。  相似文献   

11.
他的父亲是一名贫穷的油漆工,仅靠微薄的打工收入供他念完高中。这一年,他有幸被著名的耶鲁大学录取,但他因缴不起学费,面临着辍学的危机。于是,他便利用假期,像父亲一样外出做油漆工,以挣够学费。  相似文献   

12.
缅怀父亲     
正清明时节,对父亲的思念更加强烈。为缅怀父亲,拙笔写此文,以志永怀念。2015年3月3日11点,从丰都传来父亲去世的噩耗,犹如晴天霹雳。除夕夜父亲还与我们谈笑风生,没想到,分手仅一周他就永远离开了我们。没能为父亲送终,让我追悔莫及。我跪在父亲的灵柩旁泣不成声,悲痛欲绝。一年来,我时常想起父亲,一幕幕往事如电影般在头脑中浮现。父亲生于1932年4月,我们全家9口共同生活在一间土墙屋里,全靠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动挣工分来养活我们7姊妹。因人多劳力少,  相似文献   

13.
车费     
正父亲今年已经76岁,大半辈子在农村耕种锄耪,从没有进过城。秋后,我打的把他老人家接到了城里,想让他享享福。车到了地方,父亲见我给出租司机50元车费,心疼地说:"哎呀,300斤大白菜没有了!"看着父亲那心疼的表情,我劝慰道:"人挣人花嘛,您别心疼。咱上滨河公园看看吧,可大了,比咱们家的庄稼地好玩儿多了!"父亲摇头,说:"让我看看宽敞的街道、绿树红花和高楼大厦就知足了,省点儿门票钱吧!"为了让父亲开心,我灵机一动,骗父亲说:"我正好有两张赠票,不花钱。"  相似文献   

14.
闫三囤 《先锋队》2012,(25):12-13,1
有的人给自己的后代留下了丰厚的银行存款,有的人千方百计帮子女谋得铁饭碗、拿到好官位,而毕腊英的父亲给女儿留下的却是一份爱心接力。毕腊英坚持25年,用自己辛辛苦苦磨粉养猪挣下的30多万元钱,无偿地资助800多名贫困学子圆了上学梦,奖励了650名乡村教师安心工作。她的目的就是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承诺,实现父亲的遗愿,《将爱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5.
小时候,父亲常带她去爬山, 站在山头远眺台北的家。“左边有山,右边也有山,这是拱抱之势,后面这座山接着中央山脉,是龙头。好风水!”有一年深秋,看着满山飞舞的白芒花,父亲指着山说,“爸爸就在这儿买块寿地吧!”“什么叫寿地?”“寿地就是死了之后,做坟墓的地方。”父亲拍拍她的头。她不高兴,一甩头,走到山边。父亲过去,蹲下身, 搂着她,笑笑:“好看着你呀!”十多年后,她出国念书回来,又跟着父亲爬上山头。原本空旷的山,已经盖满了坟,父亲带她从坟间一条  相似文献   

16.
在儿子眼里,陈士榘是一位战功卓著的父亲,一位对妻子儿女缺少关心的父亲,一位誓死保卫毛主席的父亲,一位“大义灭亲”的父亲……因为有了这样的父亲,这个家庭一度生活在“上流社会”;因为有了这样的父亲,这个家庭最后走向破碎。作者在讲述自己家庭悲剧的时候,令人痛心疾首,也令人久久沉思……  相似文献   

17.
刘守林 《党课》2012,(11):107-107
我腕上戴的这块东风牌手表,算起来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16岁那年,我考入县城读高中,被选为班干部。由于经常需要值日,没有表极不方便。假期回家,我向父亲提出想买一块表。听我说完理由,父亲停下批阅作业的笔,默默地看着我想了一会儿,然后点了点头。那时乡下戴表的人还不多,买一块表得挣上半年工分。为送我读书,父亲已借了近500元外债,加上母亲隔三岔五的药费和弟弟妹妹们的学杂费,操劳的父亲刚四十出头便现出了深深的抬头纹。想到这儿,我又懊悔不该向父亲提出这奢侈的要求,让他为难。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2月11日,南川区大观镇石桥村。“宋玉兰,这下你们家也算是双职工了,一年能挣十几万元吧?”  相似文献   

19.
董国宾 《党课》2020,(1):98-99
父亲没文化,但我家的春联都是由父亲拟,拟好了再找人写。很多人都很好奇:“你父亲不识字,怎会拟春联?”那年土地分到了户,从此农民不再吃大锅饭,家家户户都有了二亩地,农民有了自主权,粮食产量自然提高了。春节的时候,母亲说:“找人写副春联吧。”父亲想了想,说:“春联,我自己来拟。”全家人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相似文献   

20.
《党建》2017,(6)
<正>母亲是一位淳朴的农村妇女。她没有文化,总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在田间地头干农活。记得大集体年代,村里给全体社员分配了任务,家家户户都是凭劳力挣工分生活。我们家有五口人,奶奶年老眼花,腿脚不灵便,常年躺坐在床上。姐姐和我年龄太小,只能干一些家务活。母亲为了多挣工分,好让全家人都吃上饭,每天她就和父亲推着架子车一起下地,总是干最繁重的体力活,从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