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贤归来     
正开篇的话今年"两会",《"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到当下一个热词——"新乡贤文化"。在《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一节里,有这样的表述:"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新乡贤文化。"回顾我国千年农耕文明,乡贤历来都是受社会民众普遍推崇与尊重的一个文化群体。他们是乡村道德教化的楷模,也是乡村建设的引领者与实践者。而乡贤文化作为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成为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2.
正她是一位80后女乡镇党委书记,从大学毕业考取选调生至今,已在乡镇工作了十几个年头,她所管辖的乡村在全国有名。在工作中,她是公认的"拼命三郎""女汉子";在父母和孩子眼中,她却是不称职的女儿和母亲;而在全乡1.6万百姓眼中,她又是响当当的"当家人"、好公仆。她,就是涉县"新愚公精神"发源地——关防乡党委书记康彦云。  相似文献   

3.
《实践》2014,(10)
<正>小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命题作文——写你"最敬佩的人",我的笔下总是那个最熟悉的字眼"妈妈"。妈妈是伟大的,她是我成长中的指明灯,告诉我前进的方向,练就了我坚毅的性格。从小她就教导我,没有文化就要穷一辈子、苦一辈子。背负父母期望怀揣走出大山梦想的我,曾以为文化就是知识。  相似文献   

4.
<正>乡镇干部老龄化、断层、青黄不接……关于乡镇干部队伍的描述各种各样,都直指乡镇年轻干部,他们是乡镇里的"香饽饽"。12年前,我们曾发问",基层干部,您在乡村还好吗?"今天,我们聚焦乡镇年轻干部,你们还好吗?"刚来的时候,看到这几排歪歪斜斜、旧旧的办公楼,我吓了一跳。"从省会城市乘车4小时到西部某县城,厉菁菁又坐车在望不到头的山间弯道上晃悠了1个多小时。映入眼帘的柏杨乡政府办公楼让她傻了眼。柏杨乡面积约50平方公里,人口不到4000人,是  相似文献   

5.
正她是一名普通党员,一位普通的乡村医生,却因为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被村民尊称为"农民健康的守护人";她是一名年轻的乡卫生院院长,却因为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使一个负债累累的乡镇卫生院一跃成为全市卫生系统先进单位。她就是大连市普兰店区乐甲满族乡卫生院院长——  相似文献   

6.
正她是个"实诚人",踏踏实实一门心思为居民办实事;她是个"女汉子",脏活儿累活儿难活儿面前从不打怵;她是个"贴心人",提出的140多件市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让沈城百姓广为受益。如今,65岁的她依然整天为居民的事奔波,总有人问她:"您哪来的工作劲头儿?怎么越活越年轻呢?"她的回答是——  相似文献   

7.
正小小的"欢乐院坝""乡村大舞台",是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舞台,也是成风化人、凝聚人心的大平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在"润物细无声"中构建新时代乡村文明。"好看!""表演得好!""再来一个!"……4月9日,玉屏自治县平溪街道安坪村的乡村大舞台人声鼎沸。来自玉屏自治县文艺宣传小分队的文化志愿者与安坪村村民同台献艺,用歌舞、快板、三句半、  相似文献   

8.
<正>"我挪用了近百万元的公款,我要自首,我再也受不了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了!"一名中年女子在广安市前锋区监委谈话室中泣不成声。她,就是前锋区护安镇卫生院原出纳邹云霞。一个乡镇卫生院出纳,缘何要挪用近百万元的公款?又为何选择了主动投案?投案前的"毛躁"与脾气投案前一夜,作为单亲妈妈的邹云霞很毛躁。因为一点小事情,她又对孩子们大吼大叫、发脾气。"云霞,你这段时间是怎么了?脾气这么大?"  相似文献   

9.
《实践》2019,(9)
<正>兴安盟科右中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史书记载,"东胡游牧"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织碰撞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科右中旗的蒙古族刺绣"始于宫廷王府、兴于百姓民间、隐于市井村落",是当地特有的草原文化瑰宝。近年来,科右中旗在中宣部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在兴安盟委、行署的高度重视下,开展了以"蒙古族刺绣——‘绣’出农牧民新生活"为主题的大众创业行动,与脱贫攻坚、农牧民素质提升、乡村振兴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居家就业、巧手致富"的脱贫攻坚新范例,成为内蒙古脱贫攻坚战场上一道亮丽风景线。  相似文献   

10.
程涛 《党建》2014,(8):53-53
正万里长江曲曲弯弯,流经重庆江津段时呈"几"字型河段,当地人称"几江",江津区白沙镇便坐落在几江岸边。白沙镇文化站站长王顺琴,是一位扎根农村基层的文化工作者。自1990年走上文化工作岗位以来,24年间她在乡村文化舞台上倾心耕耘,培育出累累硕果,她先后荣获"江津区文化工作先进个人"、"重庆市十佳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等称号,被群众亲切誉为"最基层的文化使者"。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灭绝的文明体,这种文化生成、文明传承在"观念世界"或文化全球视界塑造的世界奇迹性成为一种文化"诠释场",倡导"文化自信"首要切入这个"根魂"所在。地理环境在文化内质衍生与发展变迁过程中呈现重要的"内化外塑"作用,中国地理结构具有保守性特质,并赋予投射到文化独立性的自洽内质。中华文明则是一种建立在农耕自足基础上的"内向型文化",属于静态文化。其表征祖先崇拜的宗族礼序、乡贤文化与乡村自治文明接轨,推移外放为差序格局并建构为乡土中国的"熟人社会",其社会抗风险能力强、韧性好,塑构了农业社会超稳结构模式。中华文化政教分离的"文化建构"模式规避了大规模宗教战争的发生,确保政权在"文化合法性"的道统政统中对接循环。史学是民族意识的源泉,中国是"历史的民族",汉字具有超强的历史记忆功能和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中华历史文化涵养民族道德品质,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迈向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17,(9)
<正>这里是闻名全国的高原煤城,这里是远近皆知的漫瀚之乡,这里是高速发展的现代化新城,这里也是文明之花绽放的幸福之城。从2009年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起,准格尔旗就以"老百姓是不是满意、得没得到实惠"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洋溢在百姓脸上的幸福笑容,诉说着近年来创建工作的累累硕果。文明让百姓生活更舒心2016年秋天,一场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准格尔旗乡村文化旅游节暨首届那达慕大会在全旗各个乡镇火热开展起  相似文献   

13.
正"通过一系列制度约束,村民意识提高了,文明行动开始由‘要我参与’向‘我要参与’转变。"贵州省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农村风气有了明显好转,农民文化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农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问题村"变和谐村七二村位于贵州省桐梓县大河镇,210国道桐梓境内一条有72个弯道的公路穿村而过,当地人称"七十二道拐",七二村因此得名。"七十二道拐"  相似文献   

14.
正美丽乡村是多彩贵州的组成。"治脏、治乱、治污"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赤水市凯旋村和民族村作为"全国生态文化示范村",乡村环境如何"美丽蜕变",村民还有哪些"美丽烦恼"和"美好期盼",环境整治有哪些实用有效的高招?记者深入这两个"国字号"生态示范村,求解答案。  相似文献   

15.
《先锋队》2012,(1):4-7
她是我国唯一从第一届连任到第十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曾先后13次见到过毛主席、周总理,周总理在北京中南海西花厅专门宴请过她,邓小平称赞过她,江泽民称她"凤毛麟角",胡锦涛总书记叫她"申大姐",李鹏、朱基、薄一波、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到西沟看望过她。作为新中国妇女的代表,她到丹麦哥本哈根参加过世界妇女代表大会;美国著名记者斯特朗采访过她;前苏联青年英雄卓娅的母亲给她写过信。她——就是申纪兰。她说:"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中国的万里长城之下,竟然有大片的土地被禁止居住、禁止耕种,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的人民被驱赶进暗无天日的"人圈"。这就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侵华日军在中国大地上制造的"无住禁作地带"——"无人区"。这可以说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一大"发明",但这一"发明"却是如此的邪恶,如此的灭绝人性。那么"无人区"和"人圈"到底是什么?侵略者不遗余力地制造大面积的"无人区",又是出于怎样的险恶用心呢?  相似文献   

17.
喻丹 《当代贵州》2015,(7):14-15
<正>到传统村落找寻年味乡愁到传统村落去过年!那里有民族的魂、文化的根,有几千年的文化氤氲。然而,传统村落是否风物依旧?人走了、屋垮了、村庄空了,传统断流,习俗濒危——近年来,很多传统村落的特色民居与生活方式渐次湮没。业界喟叹:"保护传统村落,比保护一个故宫还难!"不能让"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只存载于诗卷中,不能让"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只留存在吟诵里。附丽在传统村落上的乡村文化,是中华多元文化的载体,必须以敬畏之心、历史之责保  相似文献   

18.
正"我的鞋上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是辽宁省人民检察院派驻乡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服务群众的真情写照。根据辽宁省委部署,辽宁省人民检察院于2018年5月选派8名干警赴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开展驻乡村工作,他们分布在5个乡镇的7个行政村,从此有了一个新的称呼——驻乡村第一书记。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成员  相似文献   

19.
正她,工作勤恳严谨,不断创新;她,以集体为重,用青春和汗水编织人生;她,连续多次被评为师、团先进个人、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一串串闪光的荣誉背后,是她潺潺释放的无私无尽的爱!她,就是孩子眼中的"好妈妈",家长嘴中的"好老师",同事心中的"好姐妹"——农二师二十二团第一  相似文献   

20.
《实践》2019,(2)
<正>近年来,包头市九原区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文明乡风孕育有机结合,坚持塑型与铸魂两手抓、"硬件"与"软件"同步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提升,把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摆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位置,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弘扬优秀乡土文化,打造了一批"村美、人美、乡风美"的美丽乡村,提高了农村文明程度、改变了农民精神面貌,让乡风文明的种子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