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公仆“贺贫”文/赵顺华贫穷乃人生之所患,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谁也不愿一贫如洗,度日如年。读《叔向·贺贫》,韩宣子为晋国正卿,很为贫穷无以待客为忧。叔向却一反常理,登门贺贫,韩宣子惊愕不已。然而听了叔向用确凿的事实、对比的方法阐述了贺贫的原...  相似文献   

2.
守住清贫     
《叔向贺贫》是封建社会里的“千古绝唱”,说的是晋国正卿韩宣子不贪不占,生活清贫,在与同僚的交往中,显得寒酸。时间长了,他心里头有些失衡。正好叔向登门造访,韩宣子便向他哭穷。出乎意料的是叔向居然对他的寒酸表示祝贺。韩宣子越发不解。叔向便向他讲述了前朝两个卿大夫的故事:栾武子乃晋国上卿,因为官清廉而美名远扬;郗昭子是晋国正卿,其家财抵得上半个晋国,其家臣有晋国军队的一半,但是其奢侈淫逸、横行霸道,结果横尸于朝廷台阶之上。由此看来,贵为卿大夫,应忧德之不修,而不应忧贫之不济。一席话,说得韩宣子折服。叔…  相似文献   

3.
《国语·叔向贺贫》一文,上中学时就曾学过。记得当年无论老师如何讲解,却始终心存疑惑:这贫穷终究不是好事,有什么可祝贺的呢?最近又读到这篇古文,越读越觉得字里行间饱含真理,意味深长。特别是在江总书记提出“以德治国”方略、强调加强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这篇文章更具启迪意义。 《叔向贺贫》主要记述了叔向拜见韩宣子时两人的一番对话。叔向是春秋时晋国大夫,韩宣子是晋国的卿,在当时均属高官。当叔向听到韩宣子“忧贫”,悲叹“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时,随即向他表示祝贺,令韩宣子疑惑不解。叔向列举了栾武子和…  相似文献   

4.
现行初中《语文》通用教材第六册选有《国语·叔向贺贫》,人们当熟知叔向贺贫之说。笔者偶翻《国语》,又见《叔向讥董叔见执》一篇,文章不长,不妨照抄:  相似文献   

5.
据《三湘都市报》报道:2003年上半年,湖南有16名厅级干部、121名处级干部“中弹”落马,落马之因多为一个“钱”字。这使我想起了《国语》中的一篇文章。《国语》立言: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说的是韩宣子虽然有了公卿官位,却没有多少钱财,叔向认为韩宣子为官有德,所以才贺宣子之贫之穷。从反面讲,倘若韩宣子“不忧德不立,但忧钱不够”,叔向吊之还来不及,还祝贺他干什么?读《国语》,再看看现实中那么一大批中弹落马的厅处级干部,鄙人想学着叔向给公仆贺贫。何谓公仆?《辞海》称公仆为“公人”,是“指封建时代衙门里的差役”。《现…  相似文献   

6.
贺公仆之贫     
据《三湘都市报》报道:2003年上半年,湖南有16名厅级干部、121名处级干部"中弹"落马,落马之因多为一个"钱"字.这使我想起了《国语》中的一篇文章.《国语》立言: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说的是韩宣子虽然有了公卿官位,却没有多少钱财,叔向认为韩宣子为官有德,所以才贺宣子之贫之穷.从反面讲,倘若韩宣子"不忧德不立,但忧钱不够",叔向吊之还来不及,还祝贺他干什么?  相似文献   

7.
正人在一生中必然要和财富打交道。对于德行和财富的关系问题,历史上"叔向贺贫"的故事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思考。德行与财富哪一个更重要?不注重修德,财富能够守得住吗?拥有了财富,财富是不是就一定属于自己?求得了财富,是不是就一定能保住财富?在这个世界上,究竟什么是属于我的价值?对这些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三个鲜明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近乎完美的答案。  相似文献   

8.
《湘潮》2020,(1)
正贺锦斋是贺龙的堂弟、湘鄂西(边)红军创建人之一,1901年出生在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一个私塾教师家庭。父亲贺兴楼是清末的一名秀才,擅长书法和诗词,在村里开办私塾,以维持一家的清贫生活。贺锦斋从6岁开始入其父所办私塾攻读,在父亲的感染下,喜习诗词歌赋。他的家乡素有"歌海"之称,民间歌手甚多,在他们的影  相似文献   

9.
清贫者无畏     
罗慧 《学习导报》2011,(13):63-63
清而不割,贫而不困,这是有信仰者的无畏。在方志敏《清贫》的字里行间,一个光辉而充实的人生写照如水印般渗透出来。清贫,不等于一无所有。《庄子》里记载了一个故事,庄子衣衫褴褛地去见魏王,魏王问他为何如此困顿不堪,庄子回答说":贫也,非惫也。"贫穷与困顿不一样,穿着破烂,  相似文献   

10.
忧道不忧贫     
在我国传统中,有些闪光的思想,至今仍对人们有所启发。譬如“君子忧道不忧贫”,自古以来就被廉吏所信奉。据记载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诸国贵族言论的《国语》说,晋国的正卿韩宣子因自己财富不多而愁肠百结,害了“忧贫”病。正当韩宣子害“忧贫”病的时候,晋国的大夫叔...  相似文献   

11.
张米 《新湘评论》2023,(20):62-63
<正>苏轼和苏东坡是同一人吗?是,也不是。他少年及第,意气风发,苏轼之名天下皆知,夺尽眉山灵气。他看淡荣辱,深交百姓,入世循礼法而情重,出世忧家国而旷达。他甘愿清贫,躬耕自省,人生三起三落,东坡雪堂笑谈人间。  相似文献   

12.
“清贫”,在辞书里除了“贫寒”之解,尚有“贫苦而有志节”之释。革命先躯方志敏,在敌人的监狱里曾写了一篇醒世警人的著名文章《清贫》。文章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字里行间,充分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也是我们今天重塑政府和政府官员形象的最高精神境界和行为准则。“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曾国藩在他的《曾文正公全集》中反复强调了“俭开富源,奢起贫兆”、“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始作骄奢本,终为祸乱根”、“由俭…  相似文献   

13.
“高薪养廉”何时出笼,不记得了,只记得人们提起此说时的态度。官场上的人说,每月就那些死工资,当干部的太清贫了,所以才会贪。老百姓却说,不贫的,和老百姓拿一样多的钱,过一样的紧日子,甚至苦日子;贪的,就是给他金山银山,他还是照样贪。就像老鼠,吃得再饱,还是  相似文献   

14.
正7月11日,患病多年几近贫困的魏县魏城镇刘河下村村民刘运良,正在为不久前住院看病花了一大笔钱而愁苦的时候,意外收到了保险公司发放的精准防贫保险金13400余元。他激动地说:"这钱可管大用了!"魏县双井镇付东村村民申章书,先后住院看病自付费16万多元。今年8月31日,经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上门核查,他收到了精准防贫保险金107304.78元。"精准防贫保险"是魏县探索创新防贫机制,与太平洋保险公司合作创设的一个新险种。"有了‘精准防  相似文献   

15.
正"诗堪入画方为妙,官到能贫乃是清。"这是清代学者戴远山赠送给赴外地为官友人的一副对联。戴远山期望友人"能贫",做一位清官廉吏。在戴远山看来,守得住"清贫",才能守得住清廉。为官为何?这是每一位为官者必须回答的问题。"当官发财,应当两道。"从古代历史长河中不难发现,把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当作为官目标者不在少数,攒下家财万贯、整日声色犬马,钱从何来?多是鱼  相似文献   

16.
老臣救贤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08,(4):45-45
春秋晋国平公时。老臣祁奚是一位以正直无私闻名的人。当时范宣子在晋国权势显赫。大夫栾盈与范宣子争权,结果事败.奔逃楚国。范宣子认为大臣叔向也是栾盈的同党,就把叔向投入监牢。叔向是晋国的贤臣,为人称颂,这次蒙冤,很多人想救他。朋友们在探监时说:“现在只有大夫乐王鲋可以救你。他在国君面前的说的话没有不被采纳的。”叔向说:“《诗经》上有句话‘优哉游哉.聊以卒岁’,坐监也是一种清闲的生活啊!可是真能救我的.只有祁奚大夫,乐王鲋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有着深切的忧患意识。在忧国方面 ,是忧生产力不够发达、祖国尚未完全统一、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国防建设簿弱 ;在忧民方面 ,是忧贫和愚 ;在忧党方面 ,是忧脱离群众、治党不严、创新不足和领导人才素质不高。其鲜明特征是忧患与图强、忧患与创新以及忧中国与忧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老百姓的利益比天大!"这是旺苍县普济镇党委书记昝绍福的座右铭,也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他忧群众所忧,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身体力行践行"三个代表",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爱民书记",县委多次表彰他为"优秀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9.
“蒋介石怎么那么小气了。”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龙隐蔽起来,周恩来找到他,说:“贺老总,你的首级可值钱了,蒋介石悬赏10万大洋收买你的脑袋咧。”贺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是一位有“终身之忧”的伟大的共产主义者。以中国革命的胜利为标志,他的忧患意识主题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换。转换后,他的忧患意识主要表现为:忧国家的经济贫穷、科教落后和国防建设薄弱的忧国意识;忧人民的生活改善缓慢和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的忧民意识;忧执政党的建设本领不过硬、思想僵化和人才匮乏的忧党意识。其鲜明的特征就是:忧患与图强的统一;忧患与改革的统一;忧中国与忧天下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