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史》记载,宰相范质生病,宋太祖赵匡胤去探望。范质请皇帝用茶,茶具是粗瓷杯盏。赵匡胤想,他是一品官员,岂会如此穷酸?皇帝再去相府,发现范质睡的硬板床,铺的旧棉被,就派人送去雕花床、鸭绒被和精美的茶具。后来,赵匡胤看到范质仍睡硬板床,仍用粗瓷杯盏,便问他“为何这样同自己过不去?”范质回答:“陛下给我那么多俸禄,岂能置办不起好家具?只是为臣倘若摆设豪华,过份奢侈,大小官吏便会一一效仿,岂不带坏了朝野风气,成为千古罪人?”赵匡胤听了连声称赞范质戒奢以俭的道德操守为一代风范。  相似文献   

2.
正北宋欧阳修在编修《新五代史》的时候,专门做了一篇《伶官传序》,叙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以史实具体论证主旨,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后唐庄宗李存勖文武兼备,继位之后,每次出征都带上父亲临终时给他的三支箭,时刻提醒自己,须臾不敢懈怠,于是接连战胜强敌,统一北方,天下豪杰无人能同他对  相似文献   

3.
在桂林的历史上,南宋时期的范成大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范成大(公元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人,当时人说他是越国范蠡的后人,北宋范仲淹的族孙。他生活在多灾多难的北宋末至南宋时代,出生那年,正是金兵南侵、北宋即将灭亡的前夕。四岁时,金兵将杭州、苏州焚掠一空,仅苏州一地就有50万居民死亡。此后,  相似文献   

4.
李存勖是中国后唐王朝的开国皇帝,史称庄宗。据《资治通鉴》记载:他在其父李克用与朱温、刘仁恭、耶律阿保机争斗不利,节节败退面临覆亡的前夕继晋王位,以父亲临终前留下的三支箭代表的三个强大的仇人来激励自己,励精图治,经过数十年的征战,破幽州,灭后梁,驱契丹,终于一统北方,建立后唐,做了开国皇帝。然而他称帝后,好声  相似文献   

5.
后唐灭梁,郭崇韬功劳最大,是他建议奇兵偷袭,才得以灭掉后粱。因而,灭粱之后,郭崇韬被委任为枢密使,也就是国防部长,很得庄宗信任。  相似文献   

6.
正提起李沆这个名字,并不广为人知。他仕于北宋初期太宗、真宗时期,官至参知政事和宰相。历史上做过宰相的数以千计,仅宋代就有130多人,其中能被称为"贤相"者并不多,而被称为"圣相"者更是屈指可数,李沆便有"圣相"美誉。在李沆之前,有比他大二十几岁的赵普,后世称"足智多谋安天下,半部论语致太平",有开国之功;在他之后,有比他小十几岁的寇准,时人称"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抗辽名相,大勇大忠。为何他们都无"圣相"之名,而政绩并不很突出的  相似文献   

7.
《当代贵州》2013,(27):59-59
王希孟(1096--1119),北宋晚期画家,工山水。此幅作品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也是王希孟唯一的传世之作,他创作此画时年仅18岁,被称为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  相似文献   

8.
正文彦博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他小时候是一个"神童",为官时是一位贤相。他能文能武,侍奉过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名君主,出将入相达50年之久,封潞国公,堪称朝堂上的"常青树"。其藏器隐睿的为官之道让君主重视,其广举贤良的做法也为人称颂。  相似文献   

9.
铁面御史赵AAAN赵AAAN(1008-1084)是北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他生活的年代恰值北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在位。此时的北宋已失去了太祖、太宗时那种承平、兴盛的景象,冗官、冗兵、冗费困扰着朝迁;西(西夏)北(辽朝)两支少数民族政权成犄...  相似文献   

10.
张军 《学习月刊》2012,(15):51-53
北宋传九帝,仁宗居第四。仁宗13岁继大统,54岁驾崩,在位42年。除前13年刘太后垂帘听政外,实际执政30年。在这42年历史中,北宋边疆内,国家安定,社会繁荣,文化和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人才之兴盛,在宋代,乃至在中国历史的其他朝代都不多见。  相似文献   

11.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先后任过尚书礼部员外郎、吏部员外郎、枢密副使等官职的范仲淹出生在苏州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时代清贫的生活使他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入朝为官后,他依然如此。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深知他的习惯和家规。因此,结婚前夕,范纯仁对婚礼大操大办自然不敢妄想,他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只买两件稍微好些的衣服,这样于父亲、妻子两边都能说得  相似文献   

12.
正史学界普遍认为,宋朝是一个皇权专职王朝。但在了解宋朝的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后,我们会发现"皇权专制"只是后人的成见。先来看几个小故事。宋太祖时期,范质等三位宰相同一天辞职,宋太祖任命赵普为宰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却碰上了一个程序上的大麻烦。在宋朝,即使是皇帝发出的诏书,也必须有宰  相似文献   

13.
欧阳修与包拯是北宋仁宗时代的两位名臣。欧阳修博学多才,既是北宋著名文人,同时还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在反对贪官污吏、改革吏政的政治斗争当中,他与包拯志同道合、并肩作战,有时候,他的表现比包拯还要勇猛、顽强和不顾一切。只是两人在斗争策略上有明显的不同,包拯在政治斗争中政绩显赫,官运不败,而欧阳修则遭受过三次贬谪。这个问题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4.
可怕的胥吏     
沈淦 《唯实》2015,(1):96
旧时的地方官,一般由朝廷任命,由外地前往任职;而胥吏则基本上由本地人担任。胥吏是官长的助手,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小公务员。北宋时福州有个夏铧,从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开始,直到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年)为止,在衙门里担任办理文书的胥吏,前前后后长达"四纪",即48年。最后,有关部门因为他年纪大、资格老,将他由"吏"提拔为"官"。只不过此时距离北宋灭亡只有10年左右的时间了。北宋官僚机构特别庞大,地方府州设有知府、知州、同知、  相似文献   

15.
苏轼,号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同时又是一个精研养生之道的养生家。他的养生名言“善养生者,使之能逸能劳”,概括了其养生之道的中心旨趣,深得历代养生家的推崇。苏东坡一生十分坎坷,曾被奸臣诬陷,差点身首异处。然而东坡却能随遇而安,一生保持着豁达、开朗的性情。环境再恶劣、条件再艰苦,他也能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随顺事态的发展。他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儿。”充分显露出豁达大度、随物沉浮的品性。苏东坡的养生之道深得中国传统养生学之神髓,即动静相济。他曾提出一个疑问:为何官宦人家易生病,而平民百  相似文献   

16.
正北宋元符二年(1098年)盛夏,长江上一叶扁舟载着54岁的黄庭坚徐徐前行。一代大诗人、书法家已过知命之年,身上落下一身病痛,当他沉浸在川南陌生而雄秀的山水中时,似乎忘记了官宦生涯起伏的糟心,脸上是岁月刻下的笃定。他的下一站是戎州(今宜宾)。5年前,宋哲宗修《神宗实录》,入朝任秘书省校书郎的黄庭坚参与。因年轻气盛,不识党争险恶,他秉笔直书,把宋神宗时代的朝政善恶皆加以记录,结果因"诬谤不实"而获罪,屡遭贬谪,颠沛流离。  相似文献   

17.
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生于战乱四起的北宋覆亡前夕,一生在强敌压境、朝廷偏安的环境中生活。当时,女真族统治者侵占了淮河以北的大片领土,陆游极力主张抗金北伐,收复失地。他虽然遭到投降派的打击、排斥,但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主张。公元1210年,85岁高龄  相似文献   

18.
①北宋时期,26岁的王安石初知鄞县。由于正值大灾之年,他一到任就清理县库存粮,救济灾民,并亲自下乡分发救济粮。②当时贫苦农民遇到灾害,迫于生计,只能向富家大户借高利贷,而高利贷的利息往往高达100%甚至200%。  相似文献   

19.
黄炳麟 《唯实》2000,(5):71-71
五代的冯道是个“不倒翁”。他历任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的宰相、太傅、太师等职,五朝元老,自号“长乐老”。他总结几十年做官的经验,有两句妙诗:“朝被四袄专藏手,衣覆三衾怕露头。”其《咏舌》诗:“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刀。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原来他做官的秘诀是少说话,因为祸从口出,言多必失。在政治动荡、改朝换代时,他“狼虎丛中也立身”(《偶作》),契丹国王耶律德光问他是什么人,他恬不知耻地称“是无才无德的痴顽老子”。对于这种屈节保身、随风使舵、毫无骨气的“不倒翁”,司马光斥之为“无廉耻者”…  相似文献   

20.
刘军 《先锋队》2013,(9):13
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北宋庆历三年,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主持新政。经过一番察访思考后,他首先从整顿吏治下手。因为当时不问政绩,论资排辈,按部就班升迁官位,以致一批贪官庸官横行于地方。他亲自阅览记载各路官员政绩的班簿,对那些贪官自然是毫不犹豫一笔勾销,对那些碌碌无为的庸官,他也绝不手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