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革命根据地是革命事业的根基,根据地经济的好坏决定着革命能否站得稳脚。可以说根据地的经济就是整个革命事业的命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张闻天非常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曾提出了要善于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发展新式资本主义、保护民族工商业等思想来发展根据地经济。这些思想对发展根据地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上,进一步解读张闻天的根据地经济思想精髓,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都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1932年12月15日,贺龙率红三军越过川陕鄂交汇处"一脚踏三省"的鸡心岭,浩浩荡荡进入四川巫溪(今重庆市巫溪县)。红军在巫溪留下的故事,至今流传。战略转移8000里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贺龙任军长,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红军主力及根据地武装发展到3万人。1932年7月,蒋介石调集大批军队向湘鄂西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红三军损失惨重,  相似文献   

3.
卫东刚 《世纪桥》2014,(8):15-16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同志开创的"硕果仅存"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陕甘边根据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其它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后,陕甘边根据地建设上贯彻"狡兔三窟"战略战术,使得陕甘边根据地在敌人多次重兵"围剿"下依然能够巍然屹立、坚持红旗不倒,从而扭转中国革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开创了胜利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世纪桥》2016,(12)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农村根据地,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思想。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与壮大,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极大的恐慌和震惊,蒋介石调动全国的反革命军事力量对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多次发动大规模的"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举世闻名的长征。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西北胜利会师。中国共产党在极端艰难曲折的斗争中逐步发展成熟壮大,使中国革命步步走向胜利,走向辉煌。  相似文献   

5.
<正>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创建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成功道路,成为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于是,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井冈山赢得了"中国革命摇篮"的美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1.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有利条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在大革  相似文献   

6.
闽北苏区与赣东北苏区地理位置相邻,都是我党早期领导农民武装斗争所先后建立的革命根据地.1930年7月至1933年4月,闽北苏区划入赣东北省(后更名为闽浙赣省),成为"方志敏式根据地"的组成部分. 方志敏作为闽浙赣苏区的主要缔造者、领导者,对闽北根据地的建立产生过深刻影响,对闽北苏区的巩固、发展和繁荣作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展时期,何长工在毛泽东领导下,为朱毛会师"架桥梁"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郭有喜  胡海波 《湘潮》2015,(7):138-141
一、宁冈砻市朱毛第一次会师,迎来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全盛时期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受挫的秋收起义部队,在浏阳县文家市里仁学校召开了前委紧急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排除异议,坚决反对攻打长沙,决定"引兵井冈",在罗霄山脉中段扎根和发展革命力量,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途中,经过三湾改编和古城会议,尤其是"支部建立在连上"的原则,解决了军队建设和建立根据地的不少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1939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生产动员大会上针对根据地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局面,提出了"自己动手"的口号。随后各根据地逐步开展了大生产运动。1943年10月1日,中共中央在《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的指示中,要求各根据地实行"自己动手、克服困难(除陕甘宁边区外,暂不提丰衣足食口号)的大规模生产运动"。之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作为各根据地克服经济困难,实现生产自给的努力目标。这个口号在解放后,当全国或某个地区出现经济困难时,一直是党和政府鼓励人民生产自救的行动号令。  相似文献   

10.
正1944年4月1日,太行根据地八路军总部曾制定一部关于鼓励公私兼顾、公私两利的生产节约方案,史称《滕杨方案》。方案的出台,大大鼓舞了根据地军民自主生产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扭转了根据地物资极度短缺的困境。内忧外患倒逼改革有益探索获得肯定1941年3月至1942年秋,日军对太行根据地进行了不计其数的"扫荡"。国民党也发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对根据地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日军暴行和国民党劣行,给根据地带来巨大灾难。这两年间,  相似文献   

11.
抗日根据地中的"救国公粮""合理负担""农业统一累进税""统一累进税"等制度在结构方面存在很多共性。在对"纳税人"进行选择时,这些税制形成了一种个人与家户相结合的二元结构,亦即"以个人为计算单位、以家户为征收单位",此种二元结构对抗日根据地税制产生了诸种影响。梳理并探求抗日根据地个人与家户相结合的税制结构的内在机理及其依据,有利于厘清抗日根据地税制的发展演进轨迹,明晰抗日根据地税制在中国税制发展进程中所具有的独特历史地位,并可为今日中国税收法制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正红军在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一共转战了将近6年,一开始他们的武器大都是靠战场缴获敌人的,后来,随着根据地的发展和红军队伍的扩大,红军也建立了自己的兵工厂。1931年10月,中央红军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以3万多兵力战胜参与"围剿"的30万国民党军,由此,赣西南和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革命根据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种大好形势下,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由红军总部直属修械所、红三军团后方修械处、江西省苏修械所合并为一个规模较大的兵工厂,担负日益繁重的修械和弹药生产任务,随后在兴国兴莲官田村建起了中革军委兵工厂。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是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东固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创建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因其特色和贡献而被毛泽东同志称为"李文林式"根据地。值此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之际,拟于今年10月中下旬在吉安市青原区举行纪念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理论研讨会,届时特邀国内党史、军史专家等相关人士参加。理论研讨会由中共青原区委、区人民政府与中共吉安市委党史办联合主办。为使研讨会成  相似文献   

14.
《世纪桥》2016,(1)
苏南抗日根据地是中共领导的新四军在华中最早开辟的根据地,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地区和浙江、安徽的一部分。沪宁杭沦陷后,苏南成为日伪统治地区的心脏地带,也是汪伪政权的核心区域。苏南抗日根据地在与日伪顽的斗争中,为贯彻党中央"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做出了关键性的作用。因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地位和价值,对现有成果进行梳理,对研究苏南抗日根据地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海陆惠紫革命根据地,是大革命失败以后,广东党组织独立领导创建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的广东党组织领导的紫金县"四二六"武装暴动拉开了广东党组织独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随之海丰、陆丰、惠阳各地群起响应,暴动最终取得胜利并建立各县人民政权,从而使海陆惠紫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同志开创的"硕果仅存"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其它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后得以保存的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武装力量的指挥中心和后方保障基地,是解放大西北的战略基地,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就陕甘边根据地在敌人多次重兵"围剿"下依然能够巍然屹立、坚持红旗不倒,为红军提供落脚点,从而使中国革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开创了胜利发展的新局面做一浅析探究,分析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调整在北平的工作重心,决定开辟平郊抗日根据地,并根据抗日形势发展和地方实际情况,提出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三位一体"的战略任务。中国共产党组建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依靠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伪政权,至1941年上半年完成创建大块抗日根据地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正1942年4月发生在山西榆社县境内的白庄伏击战,是抗日战争困难时期党领导决死纵队伏击日军的经典战役之一。这次战斗以很小代价取得了打击敌人嚣张气焰、挫败敌人分割、"蚕食"根据地企图的最佳战果,受到八路军第一二九师首长的通报表扬。此役鼓舞了抗日军民,巩固了抗日根据地。1942年春,日军对太行、太岳根据地开始所谓的"驻晋日军总进攻",  相似文献   

19.
赵阜  阳子 《党史纵横》2003,(8):35-38
托派与"抢救运动" 1944年春夏之季,在粉碎了日伪军一系列的"扫荡"清乡"之后,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局势相对平稳了一些,于是,自1942年开始的延安整风运动在根据地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的晋察冀根据地是中共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一直面临着日伪军的"扫荡"、"蚕食"、封锁和各种自然灾害。晋察冀根据地的军粮供应过程是伴随着根据地的发展而逐步成长,又在极端困难时期调整适应,在对日反攻的氛围下恢复和再发展。通过军粮的需求预测、筹措粮食与开展生产运动、仓储管理、运输与调剂、前方配给等环节的运转,充分发挥中共卓越的群众动员能力,并坚持相关制度建设,党政军民团结一致,构建了适合运动游击战的独具特色的军粮供应系统。其构建与运行过程亦是中共战胜敌祸天灾的局部执政的成功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